首页 > 智慧教育 > 正文

让智慧教育变成教育的智慧

2018-04-20 09:54:54  来源:贵州日报

摘要:随着我省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迈向新高度,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日益常态化,有近19%的教师尝试或正在利用互联网平台、智能手机等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信息素养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有近21 4%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或自主开展了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关键词: 智慧教育
\
  
        传统的古文教学呆板严肃,但是在贵阳一中的智慧课堂上,却是另一番景象。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首先我们进行随机分组,分角色演绎‘君’‘臣’‘民’,大家按照角色完成相应的阅读和思考任务。”

  随着语文老师赵楠发出的作答指令,同学迅速通过按动反馈器上的按钮进行作答。而在教室的大屏幕上,统计数据不断滚动变化着,37.5%的同学选择了A、23.21%的同学选择了B……

  通过切换页面,赵老师调出了同学们答题情况,“请16号同学回答一下,你为什么会选择A?”

  ……

  带有游戏性质的讨论、激烈的小组PK、随机作答,教学内容环环相扣,让每一名学生都体会了课堂互动。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古文的求知欲。

  “在智慧课堂上,通过无障碍交互技术,老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展开平台化交流讨论。而课前、课中、课后测试能及时生成统计报告,让老师查看每位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贵阳一中数据信息中心刘波老师介绍,数据参与课堂重建与管理后,基于大数据的课堂实践不仅引起了教师转变课堂角色、转化教学方式,还建立起双向、互动、多元的教学模式。“随着智慧课堂的运用,显着提高了课堂效率,学校的一本上线率逐年上升,从2014年的86%上升到2017年的94.43%。”

  据介绍,贵阳一中一直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信息应用1.0迈向数据融合2.0,并在融合的基础上提出资源服务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和管理治理创新。今年,该校在“大数据+智慧教育”的建设上又进行新的探索,启动“云上一中”平台建设,实现集团内的资源输送,并逐步实现与发达省份优秀学校的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大数据在教育教学治理中的运用,促进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指导。

  为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我省在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以及清镇市、安顺开发区实施“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工程,打造区域教育云平台及数字化校园,推进智慧校园试点示范应用项目,推动智慧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和教育模式创新,试点区域应用成效显着,并形成了较强的示范带动效应。

  近年来,我省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以夯实信息化基础环境为抓手,以抓好机制创新、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应用为重点,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教育,“智慧教育”为融合创新应用的探索方向,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省已实现与国家、各省、各市(州)三级对接,引进开放教育教学资源212万条,并逐步优化“平台”功能和应用服务能力,计划至2020年建成功能完备、资源丰富、具有贵州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师生提供数字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服务。投资1700万元建设贵州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完成网络环境部署和调试,采取差异化、跨越式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平台”整合统筹能力,现已为全省3800余所学校、20余万教师、200万学生提供信息化服务。

  随着我省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迈向新高度,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日益常态化,有近19%的教师尝试或正在利用互联网平台、智能手机等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信息素养显着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有近21.4%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或自主开展了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我省还建立起教育精准扶贫系统,实现精准率100%。并通过监管扶贫过程库,对全省建档立卡学生资助情况实时统计,全面跟踪并分析教育扶贫过程、教育扶贫结果,确保教育资助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需要资助的学生身上。2017-2018学年,全省预减免资金10.22亿元,预减免学生45万人,预减免人数比上一学年增加了7万多。该系统也被评为2017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特色应用优秀案例。(王雨)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