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蓝海到来,移动办公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2016-05-05 15:02:53  来源:企业网D1Net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开始追逐移动办公,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也都开始加入到这个企业级市场服务。事实上,在去年以前,创业者对于移动办公市场的热情度并不高。
关键词: 互联网 移动办公
产业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级服务市场,移动办公只是块敲门砖

 
  产业互联网时代,对于企业而言,在生产、交易、流通、融资等领域都意味需要更高的企业效率,从企业的研发开始,到产品的生产制造,再到企业的宣传传播和销售、物流配送、成本控制、企业管理、融资服务等各个方面,岂是当前比较简单的移动办公能够完成的?那么,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如何能够提升他们在企业运营各个领域的效率?
 
  我们先来看看最先涌入到这个领域的蓝信企业级服务平台是如何做的。蓝信通过为每家企业提供独立的云服务,从根上来确保企业的安全,然后来促进企业大数据与企业业务的深度融合,同时贯穿整个企业生产、研发、管理、营销、服务等环节,最后来帮助企业颠覆过去那种传统的企业运作以及办公方式。
 
  在这个过程当中,蓝信打破了企业的组织边界,将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分散的资源进行聚合,打通了企业内部、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以及外部客户资源的全部对接,也破除了企业内外人与人、人与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最终实现打破了企业的数据割裂。
 
  从蓝信助力传统企业升级转型可以看出大数据的重要性。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正在全面开始从“小C时代”逐步过渡到“大B时代”,智能终端、云计算的逐渐普及,加速了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带来。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关键在于提升用户服务体验,产业互联网时代则意味着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全面数字化,信息数据的传输量自然就与日剧增,也就是说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在于如何借助大数据帮助企业升级转型。
 
  而当前众多的SaaS服务平台,基本上都只是把眼光盯在移动办公那一亩三分地。须不知,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帮助企业转型升级,移动办公对于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仅仅只是打开第一步而已,如何借助大数据帮助企业全面升级转型,提供一条龙的企业级服务,是一个拥有万亿市值前景的大市场。
 
  巨头在产业互联网中并无明显优势,这里才是创业者真正的天堂
 
  如果要说到消费互联网,BAT等巨头可以说拥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国内的消费互联网经历了20年的发展,用户的渗透率已经逐渐趋于饱和,增长速度也明显放缓,除了少数中老年人还不太习惯互联网消费之外,大多数的年轻用户都已经开始习惯互联网消费。阿里在电商领域、腾讯在社交领域、百度在搜索领域,都建立了自己的消费用户帝国。
 
  很多细心的创业者都会发现,在消费互联网创业,最后都要跟BAT搭上关系,否则BAT会想办法将你拖死。不论是滴滴快的、58同城赶集,还是美团点评、饿了么等系列消费互联网创业,最终实际上都是笼罩在BAT的阴影下。在消费互联网市场,已经很难有互联网公司能够轻易撼动BAT的霸主地位。
 
  但是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更广泛的企业级服务市场,BAT的优势已经不再具备。对于创业者们来说,真正的机会来了。帮助传统企业实现一切数字化,实现企业整个产业链的互联网化,有着非常大的市场空间,最为重要的是,这个领域属于一片市场较为空白的领域,BAT等巨头也无法简单地覆盖到这些领域。
 
  下一代巨头将来得更猛烈
 
  统计数据显示,产业互联网在全球有90万亿的机会,在中国有12万亿的机会。先不说BAT在未来的产业互联网时代一定会消失,但是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一定会产生新的互联网巨头,而且这些巨头的产业规模一定会超过目前的BAT。刘旷个人认为,以下两大领域都将会诞生新的互联网巨头新星。
 
  一、一条龙企业级服务
 
  对于企业而言,他们需要企业级服务平台帮他们提升企业在各个领域的运作效率,帮助他们实现数字化。此前我曾撰文表示企业级服务将会存在诸多垂直细分市场机会,但是要想在这个领域真正做大做强,做成比微软、IBM更大的TO B巨头,那一定是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平台。
 
  二、新兴制造服务企业
 
  随着新兴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渗透和扩散到企业的各个环节,这必然将会催生出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产业业态。人工智能、云计算、万物互联与传统制造服务业的碰撞,必然会诞生新的无数个巨头,虽然企业的一切也将变得虚拟化,但是这个巨头企业一定是基于实业基础之上。
 
  总体看来,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都在加速产业互联网的到来,而要推动产业互联网化,从技术、成本、效率等多个角度来看的话,传统企业都要借助企业级服务平台的力量来实现转型升级。移动办公只是企业级服务的一个很小部分而已,创业者不要总是把眼光盯着巨头介入的那片小天地,产业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级服务将是一个万亿市值的巨大市场,这里才是你们真正的天堂。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pingxiaol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