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链串起产业链”暨北京·亦庄2023汽车黑科技人机交互技术论坛成功召开!

2023-09-12 09:46:19  来源:

摘要:9月5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暨北京·亦庄2023汽车黑科技人机交互技术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组织人事部亦企服务港、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共同主办,中汽院汽车技术有限公司、CIO时代承办,新基建创新研究院、中国汽车信息化推进产业联盟作为智库支持单位。
关键词: 汽车黑科技
图片

 

中共北京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组织人事部常务副部长李冰、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许宏伟、中国汽研政研咨询中心副主任王薛超、CIO时代创始人兼研究院院长姚乐、长城资本总经理唐杰等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及特邀嘉宾、智能汽车领域专家学者、各车企相关负责人、科技厂商代表等共70余位嘉宾出席论坛。CIO时代联合创始人兼COO、新基建创新研究院秘书长刘晶担任主持。

 

论坛开幕 ·

 

 

图片

 

李冰为论坛致欢迎辞,他指出,创新技术是决定一个区域能否腾飞的关键所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和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多年来始终秉持着为创新创业者服务的使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生物技术和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为进一步推动汽车行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方向转型,北京市政府决定在经开区建设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为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更加优质的平台和资源。希望本次论坛能够为社会各界搭建更广阔、更专业的交流平台,连通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展望智能座舱未来发展的趋势,为汽车行业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图片

 

许宏伟在致辞中表示,2023年是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成立的第三个年头,三年来,示范区始终致力于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不仅吸引了众多企业和研究机构进驻,而且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助力着整个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当前,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是多个产业融合的需求,既需要技术的创新,也需要政策、管理和资本的支持,业界对此非常关注。期待通过本次论坛,能够共同探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合作机遇,助力社会各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前景和未来挑战。

 

图片

 

王薛超在发言中讲道: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人机交互技术作为实现个性化定制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我国智能汽车企业品牌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但仍面临着平衡安全与舒适需求、保障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保护个人信息等关键挑战。中国汽研作为国内专业的汽车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愿同业界一道共同推动创新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落地,共同助力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图片

 

姚乐在发言中讲道:CIO时代作为中国数字化发展的陪伴者,始终关注着汽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并通过培训、研究和资讯等方式助力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如今的汽车企业已不再是传统制造型企业,而是以汽车制造为基础的高科技企业,所以未来的汽车行业也将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行业。CIO时代愿同社会各界从业者携手前行,共探新时代,共享新未来。

 

“汽车新科技应用推进中心”揭牌仪式 ·

 

 

图片

 

论坛上,“汽车新科技应用推进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综合处处长王煜阳、中国汽研政研咨询中心副主任王薛超、CIO时代创始人兼研究院院长姚乐、长城资本总经理唐杰共同为中心揭牌。中心未来将重点针对企业关注的共性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联合行业制定团体标准、进行技术测试验证、发布行业白皮书,为有实力的创新主体提供新的机会。

 

主题分享 ·

 

 

图片

 

在主题分享环节中,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唐秋阳博士分享了《智能座舱人机交互测试评价技术介绍》,他从驾驶员接管能力评估研究、AR-HUD综合效用评价研究、电动车晕车状态测评体系研究和“零重力”座椅乘坐舒适性研究四个方面出发,介绍了智能座舱人机交互测试评价技术的发展。他表示,“未来,中国汽研将继续与社会各界一道,深入研究和探讨汽车工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和新机遇,共同推动汽车工业的创新发展。”

 

图片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设计系系主任由振伟分享了《降低驾驶中信息焦虑的智能 HUD 导航设计》,他分享道:随着汽车交互信息的不断增加,驾驶负担逐渐变重,多任务处理会让驾驶者分心、产生焦虑,这对驾驶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挑战。HUD导航的智能不仅要体现在交通计算和路线优化上,更应在不同的场景下根据不同的驾驶情况,智能地为驾驶者提供有效的辅助信息,最大化地降低驾驶焦虑,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和体验感

 

图片

 

北汽新能源商创中心座舱方案部座舱交互科科长张国娜讲述了《多模交互在智能座舱中的应用趋势分析》,她讲道:座舱交互已经经历了机械交互、触摸交互和多维单模交互等阶段的发展,现在正在迈向多模自然交互的阶段。在大模型技术的推动下,未来“自然交互”将成为人机交互的最理想状态,这也将为智能座舱的设计带来新的准则和功能设计要求,以满足用户对于更加自然、高效和个性化的交互体验的需求。

 

图片

 

蔚来汽车座舱交付一部高级总监张定勇在分享《AR技术应用趋势》时,首先阐述了AR技术的价值和应用场景,并详细介绍了AR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突破点。他提到,AR技术如今正在迈入光学透视阶段,通过光学原理实现虚拟信息和真实场景的无缝融合,能够提供更加自然、真实的增强现实体验。未来,车载AR的发展方向是将器件尽量转移到车端,以实现更加实时、准确的增强现实效果,为驾驶者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驾驶体验

 

图片

 

北京仙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陈颖瑞介绍了《车载垂类大模型在智能交互领域的应用》。他首先讲述了大模型的发展现状,并分享道,随着大模型在各行各业的落地应用,车企的数字化转型也在逐渐依赖于大模型,车载垂类大模型作为智能交互的核心,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仙林智能科技在车载垂类大模型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自研的车载垂类大模型能够实现高效的类人交互,自动化数据标注平台也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图片

 

北京博睿宏远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据技术专家向涛发表了题为《智能可观测平台助力车企新基建“智造”新阶段》的主题分享,他提到,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模式在汽车消费市场的占比越来越重要,消费者对于智能网联汽车认可度逐渐升高,需求也变得愈发强烈。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做好IT运维是车企面临的重要考验。博睿数据的“Bonree ONE 一体化智能高级可观测平台”,能够显著提升车企的IT运维的能力和效率,为车企数字化业务保驾护航。

 

图片

 

新基建创新研究院汽车行业特约顾问、北京恒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恒华科技)董事兼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显龙分享了《智慧充电新技术助力绿色低碳出行》,他分享道:随着双碳背景下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持续推进,绿色低碳的智能世界加速到来,新能源充电领域市场前景广阔。面对当前已有充电设施较普遍存在体验不佳、设备寿命短、资源利用率低、功能拓展与演进困难等挑战,大功率、全液冷、分体架构和光储一体化将成为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基于华为新一代全液冷超充技术,恒华科技作为华为智能充电网络的服务合作伙伴,在充电网络智慧化服务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探索,构建充电网络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商,助力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图片

 

国汽智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孙志杰分享了《高精动态地图基础平台 助力智能驾驶更安全、更舒适、更节能》。他讲道,为应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挑战与未来趋势,国汽智图致力于构建国家级“高精动态地图基础平台”,为产业用户提供更精准、更新鲜、更丰富、更安全的高精动态地图数据服务。目前,国汽智图在实践应用与产业合作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未来将重点围绕地理信息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关键技术攻关、标准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充分发挥时空数据要素潜能,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系统应用,助力智能驾驶更安全、更舒适、更节能。

 

 圆桌对话 ·

 

 

图片

 

论坛圆桌对话环节邀请到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政研咨询首席专家朱云尧担任主持嘉宾,长城资本总经理唐杰、蔚来汽车座舱交付一部高级总监张定勇、北京芯驰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陈蜀杰、阿里云智能汽车行业线资深架构师黄铮应邀出席,参与了圆桌对话。

 

五位嘉宾围绕智能座舱人机交互发展趋势与实践和智能座舱技术的落地痛点与解决路径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他们分别从行业现状、供应链安全、核心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讲述了人机交互技术的创新发展,并且结合实际案例和实践经验,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为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结语 ·

 

 

图片

 

刘晶在最后总结中讲道: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机交互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够助力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搭建起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交流、共享、共创的平台,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图片

 

此次“党建链串起产业链”暨北京·亦庄2023汽车黑科技人机交互技术论坛旨在为企业搭建合作共赢、交流共享的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并通过行业专家、优秀企业代表的深入探讨,共同探讨汽车人机交互技术的未来趋势、市场机遇和挑战,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实现智能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zhanghy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