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政府CIO论坛】姚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政务

2017-07-10 14:46:28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2017年7月8日下午,由CIO时代学院主办、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指导的“第四期政府CIO论坛”在“泉城”济南成功举行,CIO时代学院院长、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秘书长姚乐在活动上发表了题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政务》的主题演讲。
关键词: 互联网+政务 信息技术
  2017年7月8日下午,由CIO时代学院主办、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指导的“第四期政府CIO论坛”在“泉城”济南成功举行,近五十位山东省省直机关信息化负责人和政府CIO班学员聚集一堂,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政务,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CIO时代学院院长、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秘书长姚乐在活动上发表了题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政务》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
CIO时代学院院长、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秘书长  姚乐
 
  尊敬的李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很荣幸来到济南,与各位领导做一个交流。今天下午我汇报的题目是《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政务》,这两个都是很时髦的话题。众所周知,国家近期都在推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李处提到的互联网+政务和服务,以及云计算、大数据新的战略布局。我们说云计算、大数据是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究竟与互联网+是什么关系?它如何支撑互联网+?在这里算是抛砖引玉,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谈一下我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理解、接着再谈一下对互联网+政务的看法、最后是结束语。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什么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很多政府文件中,其实刚开始有的人还会反对什么叫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就是信息技术,它新在哪里?实际上这几年,大家应该都认可了,因为技术的确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个变革主要是什么呢?我们对计算机比较了解的人,从技术角度来看,过去的信息技术都是基于单机的,即一台机子,我们的数据库都是单机的,应用软件也都是基于单机来写的。今天我们说的信息技术是分布式的,很多机器连在一起,我们说构成了基础设施,并作为一种资源来提供,我们的平台是一个互联网平台,在上面可以做很多接入,如应用、开发,应用都在云上,各自的应用都是弹性的使用,整个系统结构实际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底层到上层、从硬件到软件都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革,这是新的信息技术。我们说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实际上都是与互联网相关的,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整体,因为我们整个的信息技术在朝着这样一种结构和模式转变。在这种转变中,上述提到的技术各自都是有定位的,大家都在谈,如发布了一些政策,每个领域都有不断应用的点,或者将一些独特的价值,比如移动互联网,其实我们说移动互联网变革主要是指移动APP这个应用,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应用场景都带来了很大的变革。对个人而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变革,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感受到了,最典型的就微信,它已将我们每一个人实时地联接在一起,随时交流沟通,甚至办理一些业务。除了这些技术通讯工具,我们说打顺风车、拼车、共享单车,都要通过一个移动APP去扫码支付,这些实际上都是移动APP的应用,它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场景,也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有一些是我们过去享受不到的服务,现在享受到了。还有一个是我们过去的服务变得更好、更便捷了。如微信的这种服务,在过去来也有通讯的服务但没有这么快捷实时。我们说移动APP主要是连接人,凡是我们人在应用的这些场景,由于信息的实时对称、供给和需求实时对用,它改变了我们很多的模式,包括我们的政府模式一定也会被变革。
 
  1.人工智能
 
  众所周知,我们都是互联网的移民,我们将90后、00后称作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在上网。我相信随着整体环境的改变,很多政务服务也会被不断地变革,会带来人的场景,我们说下一步是物联网的时代,不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万物互联,下一步更多的是连接物,结果带来的是什么变革?我们很多的领域,特别是生产、企业业务这些领域中,过去需要人操作西很多,将会变得越来越智能化,甚至用机器去替代。
 
  以工厂为例,由于互联网的连接,我们的设备会变成一个软件定义的设备,设备运行的状态、压力、温度等所有的东西,只要对决策有益的数据都会进行采集,作为训练模型算法,最后指导机器设备的运作,如果设备要坏的时候有很多特征表现,比如某些值突然升高,我们不是要靠一个老师去决定,未来都是机器设备,一些是数据驱动,这些东西是否要坏了,或在什么场景下做什么决策,也就说很多需要人去决策的东西,会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因此,其背后实际都与我们的大数据、云计算相关联的,这些数据主要是从传感感知的角度来考虑的,我们的很多领域都有了数据采集,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再以汽车为例,过去的汽车与目前大家所知的无人驾驶汽车都是颠覆性的,什么样的状态应该做什么决策,我们很多的产品逐渐被智能化,生产制造、服务领域也被智能化。
 
  2.大数据
 
  京东、移动APP的背后是云和大数据在处理。因此,云实际上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将整个资源变成一种分布式的弹性资源,可以弹性的提供,你要多少给多少,这种资源的提供会带来效率的提高、成本的节约,其中最核心的是效率的提高。你需要了就给你,不要了就不占资源。当然也会节省很多成本,最重要的是,它会带来很多场景快速地使用、提供。
 
  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从硬件的角度来讲,过去大家都知道买机子都要买好的、IBM的才能够用,今天为什么互联网中不用装什么软件,只要标准的网卡、硬件、板卡都规定即可。这里装的他的软件,硬件不重要,软件低于硬件,最重要的是装在上面的,这些基于原形的软件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发现机子有问题后做调整,因此未来都是软件所定义的。在提供这种资源的基础上,我们这么多的数据如何处理、存储,我们需要有新的存储方式,过去单机的存储模式无法做这样的成本,一是成本高,二是每个机子容量是有限的。我们说大数据主要是几个V,一个V是大量的数据要处理,系统里的数据是非常非常小的,产生的频率也非常低。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真正要服务老百姓后,其实我们真正的大数据还没有产生,服务老百姓时,每天在行为里采集,你要知道它是谁,不像我们现在都是靠一些数据甚至将其商业变现,在国外是不允许的。我们现在将饮食的数据变为大数据来被某些人利用,真正的大数据还没有开始利用,还有很多物联感知的数据,比如交通就涉及到交通物业感知的大数据,当一个人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它,你可以告诉多少人去提醒它,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当一个事件可能要发生的时候,要看什么病的时候,可以警告多地的人应该做什么样的预防,这都是大数据,包括每一个人的行为,我在办一些事后应该办什么,通过行为可能看到我应该要办什么事情,因此有大量的数据要采集。以及各个维度的数据,比如判断一个人的病情,一个人得病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大家知道不同的人在同一种环境下有人得病,有人不得病,与它的基因、身体状态有关系。还有同一个人在同一种环境下,有时得病,有时不得病,比如淋雨这件事,同样是你,有时感冒,有时没有感冒,为什么?可能与当时的身体状态、那天吃的东西等都有关联,一个人的病情有很多种维度的数据,究竟与什么相关,被告诉你发生了什么、可能要发生什么,在你没有得病的时候告诉你,如果还继续吃这些东西,或继续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你有可能得什么病,这需要很多维度的数据,如基因数据、天气数据、饮食数据、行为数据、运动数据等做判断,数据维度越多越精准。
 
  第三,速度。当一个事件产生的同时就要去计算,就要告诉你结果,去看病的时候就告诉你可能是什么。在过去的小数据时代、单机的时代,那么庞大的数据如何计算出来呢?算几天都算不出结果,因此我们还要速度快,必须要有新的处理方式去做,这便是大数据。
 
  当然,大数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价值。大数据的价值有个很重要的特征,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价值可以持续挖掘和利用。在小数据时代,如果一个病人去世了,他的数据基本就不要了,因为服务对象没有了,但在大数据时代,这个人去世了,他的数据还有用,而且越来越有用,为什么?他怎么死的,他的很多特征数据对以后的人而言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对未来做判断也是非常有用的。因此,大数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持续可挖掘的价值,但与矿山不同,矿挖了就没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都是基于互联网。
 
  3.区块链
 
  最近有一个概念区块链,区块链是什么概念?是去中心化的,其实它的核心本质是一个分布式帐本。在互联网这些节点之间,大家都可以记帐、都可以计算,而且计的帐是不可更改的,即它有一种算法,谁的算法强就计算给谁,因此这也保证了这一套体系和技术的原理,如果一个东西我记了是否不可更改,政府说是没有改过的,但老百姓不信任,那怎么办呢?我就想到了区块链技术,技术上讲是不可更改的,借助它提供一种公正、一种信用。过去还有对照式的,用其来源做医保的支付,加快清算,那边是实时的帐户支付给他,省去了中间的审核、对帐,这些都是部分需要,大家都在记账,但并不是说都记那么多,这里是不可更改的。
 
  云和大数据都是互联网产生的,首先其本身内部也是通过网络的连接,对外而言是以网络的方式去提供服务。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整体,都是基于互联网,因此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最大的特征就是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好比一个人,过去而言都是一个单细胞,一个单点里的。狭义上讲,移动互联网就相当于人的神经系统,物联网相当于人的鼻子眼睛能对其进行感知,云计算相当于人们的大脑,没有人说今天我的大脑用完了,什么也看不到、听不到了,只能说累了、不想听了、不想看了,大数据在数据源神经源这里都是要运算的。大量的数据存在脑子里后也是一个关联的预算。因为我过去接触这样的人很相似,经过我们的机器也是这样,他也会慢慢地去深度学习,今天人工智能为什么这么火?实际上是与大数据是非常关联的,大数据将人工智能带来到一个新的状态。过去人工智能为什么走到了低潮,很多找工作的都找不到,因为过去找专家系统来做,即计算机的、领域的、数学的专家一起搞系统,那个系统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今天的人工智能是将系统当成一个三岁小孩,什么都不懂。比如一个三岁的小孩儿,怎么看懂猫和狗,需要他的妈妈告诉他猫来了,声音就传到他的大脑里,接着将这个声音和图另一个图片里面有狗,这就是监督式学习。还有无监督的机械学习,很多规律人也不知道,比如一个人得病了,这个病与什么有关系?是在成千上万个维度里算出来最关联的几个因素,因为人得病是很多关联因素综合导致的,整体来看是有很多的因素导致得这个病。因此,区块链相当于人的免疫系统,在我们人体内有很多的免疫系统,防止外来的入侵去篡改它,做一些入侵操作。古人有一句话是“天人合一”,整个计算机和人一样去发展,因此为什么今天有人忽然觉得计算机发展可怕,会觉得这样发展下去超过人。个人认为肯定会超过人,只是时间问题,人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当然这是很遥远的事情,因为目前的智能都是在某一个领域的智能,通用的人工智能还非常遥远。比如阿法狗下围棋可以,下象棋就不行了。除了下棋,还会有红绿灯。
 
  4.双模式IT
 
  总的来讲,我们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在发生一个非常重大的变革。那么这种变革在企业的应用中存在两种IT的使用,一种是传统的IT,政府驱动力没有那么强,不是说比较落后,是因为政府的驱动力的确与企业不同。金融现在的驱动力很强,转得很快。互联网就是新IT,基本上互联网企业还有传统IT的极少了,新IT与传统IT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IT是基于单机,新IT是基于分布式的,在这两种模式下开发的模式是不同,从调研、数据分析,到开发、编码、测试,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从新IT角度来讲这是不可思议的,其实这个项目本身就很难,一个人将需求那么复杂的东西一下就全部想清楚是很难的。即使想清楚了,但环境也会不断的变化,系统会越变越快。因此只能用敏捷开发的方式快速满足需求,甚至有一个东西赶出来便可以用。不像我们现在大量做的东西,做了就扔了,产生了大量的重复和浪费,这是开放模式上很大的一个变革。为什么现在都在谈新IT?因为它要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竞争,金融企业是不得不改。在过去来讲,靠的是一种垄断也好,还是特训经营也好,支付是一个入口,支付完很多储蓄理财都与它相关,现在的金融企业,不得不面对市场的需求,因此它们必须面对各种创新,我所知道的金融企业在硬件上,小机、数据库几年都不买了,开发也在转变中,快速的迭代,从下面的硬件一直到软件整个开发的模式都在变。
 
  为什么叫双模式IT呢,核心的业务系统还是运行到原来的架构上,不可能一天将其废除,银行现在叫双核心系统,所有新的业务都在开发,旧的系统还在运行,逐渐切到新的平台上,存在两种IT的并存。我们政府还是要做互联网+,一定是采用互联网的技术。互联网意味着大数据,包括很多用户,目前在系统中,互联网连接到每个人时,可能损失的是成千上万个用户,因此看到整个企业用传统的IT会花很大的代价,一搞系统就崩了,然后这个企业花了多少个亿,再请外面的咨询公司,转到互联网基础上。但我们真正的要做互联网+,也面临这样的一个选择。这两种IT一定是并存一段时间,因为旧的这些模式要确保系统平稳的运行。传统的IT主要是维稳,新IT主要是快速的创新,应对创新的挑战,新IT有很多优势,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想采用它,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可能对很多的企业,特别是过去越成功、越大的企业,越面临着新旧转换的问题。
 
  5.智能制造
 
  在新旧的转换过程中,刚刚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从业务的角度来看,它也会有两种模式的选择,一种是颠覆性的选择,一种是升级的思路。因为政府毕竟在整个IT应用里是走在后面的,如今互联网是走在最前面的,金融都紧跟其后,在智能制造方面也火起来了。目前中国在搞制造2025,也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颠覆性的,一种是升级的。经研究发现,一个是德国工业4.0,一个是互联网,一个是走的是升级思路,一个是走的颠覆性思路。它是一步一步走到4.0,按其思路需要有3.0的基础。众所周知,工业4.0是德国人将工业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蒸汽机;第二个工业革命是电子;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计算机的出现,电子自动化了,有了自动化机床设备;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德国人用了一个CPS的概念,基于CPS这个概念,德国人提出了三个集成核心:在基于互联网平台上,首先有纵向的集成,从底层的设备到自动控制系统、到ERP、到上面的决策支持,它是从上到下;还有横向的集成,从我的供应商、到我的生产制造、到我的生活服务,这是一个横向的集成;还有端到端的集成,从我的研发设计、产品的研发、到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这是端到端的一个集成。这个过程中都要用到大量的系统,这些东西都需要用一个平台来连接,最后形成一种新的制造模式,未来的制造模式是什么样?大家现在很难去下定义,但至少大家的方向应该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一些,第一,所有的东西都是软件定义的,软件定义意味着所有的机器设备里装的是软件,都是可以升级的,是可以去改成柔性的,就像我们现在计算机一样,未来的机器设备也是如此,有传感、动力系统,这意味着制造后的核心技术也将变成信息技术,软件定义未来的互联网化,基于互联网的平台,以后很有可能一个人或很多人自己有想法,上面设计个东西,甚至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参与设计的东西,设计完后就在这个平台上,谁来生产制造,可能就在离你最近的一个制造工厂,生产完后再把它递给你。未来在互联网平台中,甚至几个小时,更有竞争优势的是,最快的说一个小时就送过来了。因此,制造的模式也会发生很大的变革,这就是个性化柔性的生产制造。
 
  德国的4.0是考虑在3.0优势的基础之上去做的,它是个市场战略,通过这个CPS的平台,需要将3.0的优势打薄,再迈入全世界去。因此,4.0实际上是个市场战略,我们也不要被忽悠了。4.0根本还没有真正实现,都是打着4.0的概念,卖着3.0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3.0不需要。我们再看美国工业互联网至少给我们一些思路,它是完全基于互联网的基础架构,底层是云和大数据,所有的设计是软件定义的设备。以汽车为例,德国的宝马奔驰都是你的优势,但今天美国的一个新的汽车特斯拉,发动机、电器也不要了,德国3.0的优势就一定是个优势吗?不是说非得有3.0才能做4.0,很多人在这里必须把将3.0做好,搞一堆设备,但在我们国家的重大战略上来讲,一定要考虑,美国人在引导的工业互联网才是未来真正的方向。软件定位的设备、软件定义的制造、软件定义的机器,未来是软件企业,这些机器设备在运行的同时,数据都在这个平台里,这些产品因为有数据而变得智能化,数据在驱动、产生的同时在运算,告诉你这个机器设备可能要换了,要重新组装一个模式,再生产什么,下一个订单过来后,它的匹配模式是什么样的,整个过程是柔性的。未来的制造模式会是什么样?今年年初有个新闻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到,facebook推出一个无人工厂。一个互联网企业在做无人工厂,他们也看到了未来的方向,以后可能就是互联网人自己设计一个东西,3D打印出来后,有人帮你设计。因此,我们说整个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是讲三个融合,IT、CT和OT都融合到互联网技术。IT是我们的信息技术,这些都是互联网技术,是分布式的。还有CT的转型。通讯也要基于互联网,过去大家知道,通讯是一个部门,搞通讯的要转到技术上应该更安全,并不是说非得有这条网络才是安全的。
 
  因此,CT也要转到互联网技术,还有一个是OT,包括自动化技术、过去的装备自动化,这些与我们的信息技术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下一代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也是云计算和大数据这些互联网技术。因为它的设备是软件定义的,它的升级是要靠软件,它的智能也要靠数据,它的服务模式基本是靠整个网络的连接、大众的参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实际上在引导一个新的模式。我们究竟是走升级的思路还是走颠覆性的思路?从政府角度来看,我相信有一部分人会有这个思想,未来的政府在互联网时代,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种服务的模式?也会存在很多颠覆性的变革的。
 
  二、互联网+政务
 
  国家提出的互联网+政务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互联网+”加什么,我认为是加技术、思维和模式。
 
  1.互联网思维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最重要的是用户思维,对互联网而言,首先你的互联网也要连接人,要有用户,对我们政府来讲这也是最核心的一个事务,我们说为人民服务,做了很多的功能,有几个人在考虑用户?互联网产品一定是考虑用户,在什么场景下用了这个,我推送了什么东西给他,有了用户才有用户的行为数据,有了数据又可能有更好的服务数据。用户思维和数据思维是最重要的两个互联网思维,是最核心的两个思维。对我们政府而言,首先得考虑我的用户是谁,在什么场景需要什么服务。过去像政府里面,一个人过来都是找我办事的,但在互联网上,人越多越好,希望用户天天在用、实时在用,这就是互联网思维。用得越多,数据量就越大。对政府而言,需要看今后考核的指标是什么。这个平台有多少用户在用,用户每天在你这停留的时间是多少,用户在这里的时间满意度是多少,我认为这是未来评价电子政务,甚至整个政府做得好不好的一个最关键因素。
 
  2.互联网技术
 
  我们说今天所有的这些变革,我们看到所有得这些变化,包括新的产业革命,背后一定是有技术革命的,人与社会的发展从来都是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到产业革命,这里面一定是有新的技术在推动,如果我们说打着互联网+政务的概念,但还是用传统的东西,这都不是真正的互联网+,互联网+快速的迭代。因为我们说一个移动APP看似简单,背后要快速的迭代、快速去改、随时去改、随时连接各种服务。
 
  3.互联网模式
 
  我们说互联网的模式有很多,今天我们的政府模式里也会有很多模式,过去我们为人民服务,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很多时候打着为人民服务,但其实是被人民服务,做了很多东西,实际上是不需要的,没有用的。我可以搭建一个平台,让第三方做服务,这个服务做得好,有老百姓来购买服务,真正的政府服务部需要做得又好,又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因此,2011年我在美国访学时,政府做了几个示范的应用放到上面,对外公开做竞争,你们都可以有数据开放的平台,这些数据能为老百姓做什么服务,这就是模式的变化。还有众筹众包等等,让很多第三方的人参与进来去创造服务,但我们现在还是做大项目,使得老百姓没有获得感。
 
  因此,互联网+政务的概念从2015年总理报告上正式提出来,同年提出了国务院发的指导意见,到2016年才提出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政务究竟怎么+?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以职能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过去我们的信息化是以职能为中心的,没有真正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不管背后是什么流程,真正以用户为中心时我们内部的系统,还要随时去改,去迭代,这时我们的内部系统有很多都要被重构,因为过去我们那些系统的单机无法支撑,我们需要在新的模式里,要从用户的需求考虑,我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以流程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产生了什么数据,数据驱动是用户在用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数据,用户还需要的便是数据驱动,因此数据在用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积累。数据下一步还要驱动哪一个流程是动态的。
 
  从事后录单转向现场数据自动采集。各种传感,物联网感知很多数据是自动采集的,这在企业、工厂中,做智能化改造,实际上很重要的特色就是要装传感,慢慢的替换一些数据的采集。
 
  从封闭系统转向开放系统。我们过去建的系统从来不考虑这个系统可能要被谁调用,调用多少次,以后的系统开发出来天生就是原生应用,调用系统多了,有些服务部调用就不占资源,其实也没有关系。
 
  从单机架构转向分布式架构。
 
  从中心化治理转向去中心化自治。在这里面分布下来做,希望所有的东西都是稳定不变的,而且这个里面各种数据的交换是基于总线的控制,但总线是有瓶颈的,在互联网这个思维里面更多的是去中心化,自下而上的思维。服务可以随时的改,调用就用,而且这个服务之间,不再通过一个走线,服务也有注册、发布,但这个服务是个分布式的,没有一个中心节点,一旦有中心节点就不符合互联网的特征,我们现在做的总线交互,在互联网模式里是不对的,需要有专人来控制它,实际上没人管控,去中心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4.互联网+政务的实施策略:
 
  建立融合统一的云平台。云基础平台是什么意思?山东省政府政务在全国走在前面的,也是国内第一个做政务云的分类体系,分类、计费、评价都是引领方向的。除此之外,我们的供应商做的服务,是否提供了云的服务,有些云服务可能是第三方的,有些是政府内部的私有云,有的是一种虚拟化的云,一个物理集成可以集上千个容器,未来在互联网业务中,金融很多企业都逐渐在用,这不仅仅是在我们资源里面做到弹性,更重要的是对我们上面的应用做到了弹性,我们要管理好它,作为一个用户方,我需要有专门的人来管理基础资源,还有统一的平台,各种服务,有的是内部的服务,有的是外部的服务。以及下一步将会讲到云应用的开发,内部需要有个人将这些东西管理起来,这些服务如何注册,发布在这上面是一个基础的工作。
 
  基于微服务架构开发原生云应用。从应用的角度讲,我们现在很多的应用要迁到云上,因为它是在云的平台,它的应用天生是弹性的,像我们过去的系统为什么很难迁上去,原来有人也想把云迁到阿里云上,这个原生的应用我们叫微服务,首先这个服务要细,当我这个服务要改的时候,不影响整个运行,因为是分布式的,因此这个系统永远在改。没有人说京东或阿里今年要升级了,为什么?结构必须是这样做,在互联网这样的平台里,我们永远在改,随时在改,想改就改,因为在改的同时还在提供成千上万的服务,几个服务器支持,这便是未来整个开发的模式在变。
 
  建立长期的运营机制。SOA是传统架构的中间,因为很难做好,服务的治理非常难,而微服务讲的是去中心化治理,与SOA相比,它是独立部署的、快速迭代的、持续交付的。微服务是随时在改,持续交付,改一个交付一个东西,改的同时不影响其他的运行。还有只对需要的部分进行扩展。比如一个人同时在访问某一个人,我就会将大量的资源给他用,其他没有被访问的就不占资源。以及拥有自己的数据,我们的服务是分布式的,数据也是分布式的,每一个服务也要拥有自己的数据。如何去做是借用了美国基于互联网的一些思路,对很多企业而言,也必然存在这样的问题,这里首先要卡住遗留系统,以后就不做更新了,新做的东西要在新的平台上开发,所有的新服务在这中间,将原来服务所需要的数据和系统做一个服务,新的服务越来越多,遗留系统卡死就完了,这是一个策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策略是建立长期的运营机制,未来做电子政务,我们不再是这种大项目制,我们说互联网+政务不能有这种模式,因其本身就随时在改,要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时我要建立运营机制、运营体系,我们从烟筒式开发走向开发运营的模式。快速的开发迭代,从大项目交付走向持续交付,从中心治理到去中心化自治,从项目团队到业务能力团队,打造平台运营团队,为业务运营团队提供自服务的、敏捷的基础设施平台。政务云可能要要从底层基础资源里用一部分,甚至私有云里也要用一部分,整个云要在基础平台上开发,容器开发的模式是以云的模式发布在上面的。
 
  三、结束语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政府在很多方面是稍微滞后一些。因为CIO是个泛泛的概念,即信息化负责人。十多年前我们叫它Chief Innovation Officer,今天有了一个全新的诠释,叫Chief Internet Officer。我们要互联网+服务,大数据放管服务,最起码有三种支撑关系,大数据是互联网+政务的支撑。因为所有的互联网服务介绍数据驱动,有行为数据来做推介,有了互联网+政务这个模式后,才能够放到放管,该放的放,该管的管。因此这时的互联网,在座的各位也好,新一轮的政府改革也好,都是相辅相成的,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会成为真正的信息管理者。谢谢大家!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