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政府CIO论坛】姚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政务

2017-05-09 14:51:48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CIO时代学院院长、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秘书长姚乐在活动上发表了题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政务》的主题演讲。
关键词: 政府 CIO
  随着云大移物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政府治理和政务服务也在转变方式,新的模式不断创新。2017年5月6日下午,由CIO时代学院主办、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指导的“第三期政府CIO论坛”活动在河北石家庄成功举行。CIO时代学院院长、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秘书长姚乐在活动上发表了题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政务》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
CIO时代学院院长、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秘书长   姚乐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很荣幸来到石家庄跟各位一起分享一下我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政务的一些理解。在政务领域,大家才是真正的实践派专家,我讲的不一定对,但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启发。
 
  一、对新一代IT的理解
 
  国家的正式文件里提出,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叫新一代信息技术。最近有一个很火的概念叫区块链,为什么也把它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个范畴,实际上这些技术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基于互联网的,云大物移区。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特质是连接人,之后带来新的应用场景。过去在这个环境里面,没办法获取信息和参与交易等运作,由于移动互联网把人实时连接起来了,这时候的应用场景就在发生变化,比如拿着手机可以打车,看周边有什么好吃的,这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把基于你的位置实时的连接在一起,很多碎片化需求和供给就能对接起来了。因此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很多商业模式的变革,包括业务模式、管理模式也在发生变革。
 
  互联网从广度发展走向深度发展
 
  物联网在连接物,物理的世界会通过传感,建立互联网的连接,连接起来干嘛呢?不是为了连接而连接,而是连接起来,它的状态和运行可以把它数据化,然后通过大数据的分析,通过规律的总结、通过算法和模型,会形成一些智慧和智能的东西,然后反馈到物理。未来是智能化的社会,因为通过物联网的连接,这些物理的东西都变得智能了,我们看到的一切,你想让它智能它都可以。这些连接,背后是云和大数据的处理。
 
  连接之后产生的数据,需要有新的数据处理的方式,以及新的资源提供的方式。那怎么处理这些数据?云是弹性可扩展的,想要多少就可以提供给你,当你不需要时就把这些资源贡献给别人了,这是云最重要的特质。那么大数据是什么呢?首先它是数据,从技术角度来看,要处理这么量大的数据,这么多维度的数据,还需要这么快的处理它,我们需要新的手段,就是分布式,云、大数据的技术本质的特征就是分布式。过去都是基于单机的处理方式,它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扩充成本是非常高的。那么通过分布式,我们可以弹性随时的扩展,要多少能力就提供多少能力。物理机可以虚拟成十个几十个虚机,如果虚拟容器可以是上百个上千个容器,一个机子可以当成一千个机子来用。与过去的处理方式相比,这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所以云大物移打比方就像什么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就像人的神经系统,物联网就像人的感官在感知这个世界,然后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云计算就是我们的大脑,它是弹性的可扩展的处理能力,没有说大脑用完了就什么东西接受不了了,它是相对弹性的。大数据就相对于人脑一样,一些图象需要处理和存储,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有关联,为什么有人看到这个点就兴奋,而有些点就不兴奋。人是根据它特定的状态,他也是在处理这么多维度、这么多种类的数据,实际上存在大脑里也是类似的。智能化其实也是在模拟人一样,这是人工智能的一个路径。所以云大物移就把世界变得像人一样,需要智能的话可以让他智能化,需要资源可以弹性的提供,这是我们未来的世界。
 
  区块链的作用
 
  区块链在其中是什么作用呢?区块链是比特币的一个底层技术。比特币产生是为了在两两相互不认识之间,在彼此不信任的情况下完成支付怎么办时,创造了一种虚拟的货币。当然它有控制手段,防止通货膨胀,通过挖矿的方式让这个币产生的话是不容易的。产生这个币之后,那么这个币怎么支付,比如一个货币要防止双花,实际上整个技术手段是分布式帐本技术。分布式账本是记这个账时的所有节点,大家都可以记账,而且通过一种算法来保障谁记帐是有效的,而且是不可更改不可抵赖。这相当于人的免疫系统,它在整个互联网里面,在一些节点中间形成信用体系,在这个信用体系建立以后,谁付给谁,谁存了什么,这都不可抵赖。这个东西会用来什么呢?其实现在好多场景都可以用到区块链,比如说政府做了什么事情,比如说老百姓不相信,认为你会改。怎么办呢?所以通过区块链可以做自证清白。当然在商业里面也有很多领域,比如说社保、医保,现在医保骗保的有很多,那么通过区块链技术,医保直接支付了,实时清算、实时记帐,所以不存在还要去审核、对账。所以金融体系主要是用于清算,这个都在探索。说大点,区块链技术可以改变未来世界形态。当然任何新技术的产生会有一个热潮,慢慢的回归现实。总的来讲,新的信息技术,云大移物区,这些技术在改变很多形态和模式。
 
  目前政府部门大多数还是做传统的IT,新技术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就面临着新IT和传统IT权衡的问题。新技术看起来都很好,国家一个个文件都连续发,其实大家都知道是背后专家在推动这个事情,因为这对我们国家来讲是一次巨大的机遇。我们错过了前几次工业革命,而这次工业革命就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全球排名前20的互联网公司,除了美国就是中国,排前十的,中国有四家。所以当我们基于互联网技术进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时候,这个机遇是什么。国家也看到了这个机遇和影响。我们肯定是面临选择的,当然不可能一步跳过去。
 
  “双模式IT”概念
 
  Gartner2014年提出双模式IT。对于企业来讲,就是两种IT的并存,双模式。因为传统IT有传统IT的模式,新IT有新IT的模式。传统IT就是买Oracle等等,新IT模式是不同的玩法,它是运营方式、微服务的模式。系统没有完成时,没有物理系统的概念,都是逻辑的系统。这个系统永远在改,永远在变,没有完成时。所以在传统IT和新IT之间,当然这也是在总结一些走在前面的行业,他们就是两种IT并行。创新业务全部用新IT来做,传统就维护它,所以是两种IT并行。一个是图新,一个是维稳。图新的东西,特别是金融领域,金融IT是走在总前面的,但是现在金融IT也要转型,向互联网IT转型。金融企业怎么做?现在的银行,比如说工商银行的所有新业务都在新平台上面做。因为他们也面临竞争,比如说支付宝,他也要快速面临用户需求,不能还搞传统IT的那套了。传统业务还是在传统IT上,不会在传统IT上做新的业务。
 
  在转型过程当中也有两种模式,拿工业互联网或者智能制造来讲,比如说政府,国家至少在理念上是比较靠前的。在工业这个领域里面两种路线,一个是德国工业4.0,一个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是在传统IT上做叠加,不断升级的模式。德国自动化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像宝马、奔驰、西门子都是德国的。它的集成完全是基于现有的优势,再整合互联网的优势,所以跟着这条路走你永远在后面,这是德国人的思维。其实我们回头想想,欧洲一家互联网企业都没有,那不是欧洲人的优势。真正优势在美国,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完全是在互联网平台上构造新的智能制造模式,是软件定义设备,软件定义工厂。GE说他未来是一个软件企业,我们政府未来也是软件政府,软件定义的服务。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平台,我们都依据这个来做。所以说你想往这个方向走,互联网平台这套东西是大势所趋。
 
  二、互联网+政务
 
  互联网+,加什么呢?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模式。
 
  1、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最核心的有两个:用户思维和数据思维。什么是用户思维?互联网这个模式里面特别重视用户,不像传统的模式里面,用户能不找我就不找。而互联网思维,就是巴不得用户来的越多越好,待的时间越长越好,而且用户思维还体现在所有服务都是以用户为中心。百度、腾讯、阿里的一个很重要的用户思维是什么呢?就是给用户的东西免费的,但是他是靠背后的后端收费。百度搜索是免费的,他靠广告收费。360本来做搜索后来做安全,安全服务是免费的,也是靠后端的广告。有了用户就有了流量,因此就有了商业价值。但是对于政府来讲,我们要求的不是商业价值,这个时候政府评判的标准就要发生变化了。过去我们评判的标准是看你办了多少事情,那么以后有多少用户在用你的,每天有多少用户待在你这上面,用了你多少次,给你的评价满意度是多少。用户办事花多少时间现在花多少时间,这都是新的用户思维。
 
  还有一个是数据思维,有了用户怎么服务好用户?背后靠的是大数据。百度提供的搜索服务是大数据。你在一个访问栏,马上可以瞬间把结果给你,不光是技术手段上,包括他今后的个性化搜索,你曾经搜索过什么,他会给你更加个性化的推荐。特别是像京东商城,为什么是千人千面?因为他根据你过去的购买经历给你推荐什么,甚至基于你的地址给你不同的推荐,给你做用户画像,这些都是基于数据的,数据就是为精准个性化服务。那么政府也是同样的,老百姓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比如说他办了结婚证可能就要办出生证了,小孩的准生证,之后还有打防疫针的服务。过去都是老百姓自己去了解,那么今后就要推荐推送给他,而且是精准的个性化的推荐给他,这才是互联网思维。
 
  2、互联网技术和模式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基于互联网的。互联网模式,现在很多模式格式在颠覆,比如说众包、众筹、开放式创新。原来美国做开放创新服务,就是因为有了互联网平台,很多时候老百姓需要什么服务不是政府几个人闷头在那想的。更重要的是老百姓需要什么服务他可以提出来,公众可以投票,投票之后,这个服务可能有一部分是由政府组织力量提供,还有一部分是由社会提供。开放式创新,这样的服务谁能够提供?政府可以购买社会服务。这都是新的模式的创新,政府购买服务、开放式创新,包括互联网+政务里面也提到预约查询、证照寄件,类似这样的模式变革会有很多。
 
  3、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目的
 
  互联网+政务的相关文件,有提到一些思维,首先为什么说要互联网+政务服务,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要通过互联网+转变政府职能;二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透明度,通过互联网使效率和透明度提高,因为所有东西在这里都是留痕的,你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传统的话是没有留痕的,留痕就是数据,数据之后就可以作为决策依据;三是便于老百姓办事,还有一网通办,单点登录全网通办。这些都是很好的。
 
  4、互联网+政务的转型
 
  互联网+政务到底怎么转?第一是以职能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过去我们做系统都是以职能为中心的,办公流程是一套系统,办公流程是另一套系统,但都不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在这个场景下需要什么,过去是从内往外。真正的用户为中心,我觉得这是我们做下一代电子政务,做互联网+政务服务时,是非常重要的。二是从流程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过去都是流程驱动,数据驱动是用数据驱动流程、数据告诉我下一步该做什么,数据驱动下一个决策是什么样的,这跟智能化也是相关的。数据会驱动这个事情要预警了,领导要干预了,数据驱动这个部门的职能绩效有问题了。三是从事后录单专一向现场数据自动采集;以后都是数据实时自动采集。四是从封闭系统转向开放系统;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无所不连接,你的系统只有是开放的才可以。你做这个系统都不需要考虑被谁连接,你一定是要可以连接的,就是开放API的方式。当你被连接、被调用次数很大的时候,可以自动启动容器,没有被调用的,资源就不分配给它就休眠了。五是从单机架构转向分布式架构;过去是单机架构,性能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要想互联网+给老百姓用的时候,过去的架构是无法支撑。大家想想,过去的系统到底有几个人用。当真正有很多人用的时候,系统又慢的不行。不依赖互联网架构怎么支撑高并发大数据量的处理,所以说要真正希望老百姓随时在用,大量的在使用,这个技术手段是不一样的。六是从中心化治理转向去中心化自治;传统架构ESP,走到这一步算是走的很好了,但还是传统架构。在互联网模式里面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并发了,谁跟谁连接了,这样大量的并发,随时的连接,中心化治理是无法达到的。那么去中心自治,只要有连接就可以连接,没有中心节点的瓶颈了,这是在新的机制下的连接。
 
  5、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原生云应用
 
  作为CIO来讲,我们更重要的是看到技术转型的方向,也是大家重点需要考虑的。关于云的基础设施,不管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其实都需要有这样的团队去用他。云里面有虚拟化云、容器云这两个大阵营。虚拟化,一个物理机十几个、几十个就了不起了。那么现在大并发,需要容器,启动也更快了,一个并发来了,软件启动容器。类似这样的技术,我们需要有人去懂它。我们不是说需要自己建,但是你要懂得这些东西,要知道怎么去利用它。在应用层面更重要的是从传统架构向微服务架构转型。什么是微服务?SOA大家都听说过吧,微服务是粒度更小的服务,它最大的特点是运行机制跟原来有很大的差别。SOA是中心化的机制,微服务是去中心化的。每一个服务就处理一件事情,每个服务都是独立开发部署和更新的。有什么好处呢?当我改一个服务时不影响其他的运行,因为是分布式的,我有很多容器。改它并不影响运行,永远在测试永远在改,就是保证服务不中断的运行。
 
  未来到底怎么做微服务机构?国际上也总结了一些策略,比如遗留系统。新服务一定要用微服务来做。这里面涉及到变化,过去做大项目,政府都喜欢做大项目,那么微服务里面是做微服务,它是个持续运营的方式,所以从组织结构、方式等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其实是一个整体的转变,包括公司在变革过程中间都是要把管理的模式发生变化。
 
  三、结束语
 
  作为CIO,作为技术的管理者,过去对CIO的定义是首席信息官,今天CIO有新的诠释,一个是首席创新官,这个在国际上十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因为企业很多的创新都是依赖于信息技术。那么今天又有一个新的内涵,首席互联网官,特别是我们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其实互联网+不仅仅是IT部门,关键是我们的领导,特别是企业一把手是真的重视互联网+。为什么?这涉及到生死存亡,涉及到这个企业未来能不能适应这个时代,所以他比CIO还要关心互联网+。现在我们好多老板问学员这些相关的问题,咱们企业互联网+怎么搞,不要一问都是一愣一愣的,所以我们作为CIO,一定要走在他们的前面。
 
  谢谢大家!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pingxiaol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