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云计算应用论坛】研讨对话:如何打造企业级的云基础设施

2017-02-28 09:53:35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2017年2月19日,由CIO时代学院、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主办,CIO时代网承办,北达软、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两化融合委员、小云优选协办的“第七届中国云计算应用论坛”在北大中关新园成功举办。
关键词: 云计算
  2017年2月19日,由CIO时代学院、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主办,CIO时代网承办,北达软、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两化融合委员、小云优选协办的“第七届中国云计算应用论坛”在北大中关新园成功举办。
 
\
 
  在上午的对话环节中,由奥思数据创始人、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分布式存储分委会秘书长李明宇作为主持人,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第三届北大CIO班学员沈文海,万山数据首席架构师、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技术专家鲁四海,易艾特创始人、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云计算分委会秘书长黄鹏,当代置业信息运营中心副总经理(CIO)、第22届CIO班学员吉雅,Roseonly技术总监、第22届CIO班学员赵鹏作为对话嘉宾,就主题“如何打造企业级的云基础设施”展开探讨,围绕企业级云基础设施与公有云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企业级的云基础设施两个议题纷纷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地。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明宇:谢谢大家!谢谢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面就进入对话环节,讨论如何构建企业级云基础设施。在几年前我跟一个人聊天,他说现在有了云以后挺好的,解决了换配置的问题,解决了原先资源不够要换服务器很麻烦的问题。以前买台服务器就固定了,现在我们在某个云上,一开始我们申请4核8G的,不够了就关了换成8核16G的。那么不好意思,这个不叫企业级的云基础设施。什么是企业级的云基础设施以及我们如何打造企业级云基础设施?下面我们就有请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第三届北大CIO班学员沈文海先生;万山数据首席架构师、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技术专家鲁四海先生;易艾特创始人、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云计算分委会秘书长黄鹏先生;当代置业信息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吉雅;Roseonly技术总监、第22届CIO班学员赵鹏先生。我看了一下安排,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可以畅所欲言。搞一两个虚机跑一跑应用不叫企业级云基础设施。首先我想请教一下各位专家,什么样的云基础设施叫做企业级云基础设施?
 
  黄鹏: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但是我有一点不太认同他刚刚说的,就是以资源为中心的不叫企业级云计算,但是其实我觉得也算。因为小的企业主也是企业,为什么会有云的出现,很大程度是这些企业需要更快更好的使用资源,然后去满足自己更快速的业务需求,这就是大家对云的需求。怎么样理解真正的企业级云计算市场或者什么是真正的云计算的企业,会有很多不同的要求,不简简单单是资源上的要求。更多是说从安全角度来讲,建了以后是不是安全,从存储的角度来讲,是不是保证高可用、数据不会丢,这些东西是真正企业或者我们可以理解成为大中型企业所关注的。第三是应用层面,因为重要的是要解决应用问题。应用怎么样能够快速的部署到云上来,怎么样能够快速的开发所谓的原生云应用,通常情况下要有一个好的平台去支撑,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都在讲,不只能说是IaaS了,还有PaaS,而且杨部长也说了,不能仅仅停留在IaaS和PaaS上面还有SaaS,SaaS才是用户所关注的,但是如何更高效、快速构建企业级的,从安全的角度,稳定,数据,从这些方面构建云基础设施,跟传统的区别是非常大的,包括跟一些互联网公司整个业务要求,都是区别比较大。综上所述,对于企业的云基础设施他最关注的其实是两点:一点是数据安全性,一点是资源安全性,这是我的一个理解。
 
  吉雅:我觉得企业级首先不是一个部门级应用,第二,云基础设施我认为它应该是包含网络、服务器、存储,这是我理解的云基础设施一个概念。另外,既然是企业级,它一定是覆盖面比较广的,不仅是基础架构层,还要包含应用层,一定要有应用层基于云上的应用才是企业级。
 
  沈文海:作为气象局来说,如果说对于云计算级别进行划分,可能它的定义为行业云可能更合适一些,不可能在气象局下面再分成若干个,比如说我们曾经2014年走过一段弯路,本来想设计成1+1、1+3这种构思,但是现在这样一种构思已经开始在被新的一种来完成基础设施的布置。第二点,至于基础设施如何构建,我个人觉得,刚才要总的报告我很赞同,就是这四个要素切中要害,而且这个要做好也适合云部署。
 
  对于中国气象局来说,我们不是构建基础设施架构云的专业单位,我个人觉得作为气象部门来说,因为今天的主题是云计算应用,我想谈几点看法。央视曾经拍了一个纪录片叫《互联网时代》很受欢迎,里面有一段很有意思,他把人群分成三个种类:互联网原住民、互联网移民、互联网难民。从原住民、移民和难民这三种身份可以看出这三类人对互联网应用的难易度,至少从难易度上可以看出,互联网难民就对互联网的接受和使用程度相对来说弱一些或者说是最弱的,比如说岁数大的人、对IT不是很熟悉的人。把它应用到云计算上,作为某个单位的应用应用到云计算上我个人认为可以分成:云计算原住民、云计算移民、云计算难民。云计算原生态应用可以算是云计算原住民,一些用云化的方式移到云计算的平台上的我们可以叫做云计算移民,还有一块就是云计算难民,就是很难把它移植到云计算平台上来的。对于气象部门来说,我个人认为云计算难民的严重程度是相当大的。我觉得这方面如果不加以解决的话,可能云计算的高效应用会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至于怎么做法,我本人还没有想好,但是从这三类来分的话,云计算难民可能是我们IT人员需要研究关注的问题。
 
  赵鹏:对于企业云的定义,我也不是特别同意明宇的意见,我的看法不太一样。我个人理解云这个概念,从技术层面来讲,应用了云架构、云操作系统都可以称作为云,而不是看资源的大小。从另外一个层面看,也就是从服务对象层面来看,分为公有云、私有云、行业云,其实我觉得界限也是很模糊的,有些云它既对企业内部提供服务,也对企业外部客户提供服务,这些统统可以称为云。我觉得企业云也是云计算细分的一个小的领域,服务于企业内部就定义成企业云。
 
  鲁四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在行业里面,最近这几年创业比较火。跟创始人交流时都会提到一个问题,你们做的是哪类的服务,企业级的话大家会想到消费级、个人级或者SaaS。这几块有什么区别呢?企业一般是提供企业级服务的,往往是针对中大型的企业,特点是有很多的定制在里面,围绕整体企业架构、业务发展,它所需要的,我们尽量用现在的技术去满足。而一般的SaaS更多的情况下,是提供的一个相对比较标准的产品。个人消费级产品更是这样,对于用户来讲的区别是,如果它选择企业级服务的厂商,更多的是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往下推导、选择、定制出来适合它的方案。而小企业的话,成本显然是受不了的,所以会选择公有的,面向小团队的产品,尽量选择适合它的工具。就像手机一样,我们只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但不是完全满足你要求的那一款。微软调方向往企业级走,更多是提供定制的符合安全角度做的,这是从用户角度讲的。另外是企业级的解决方案更多呈现是私有云,我们认为未来会是公有云、私有云的方式,毕竟私有这块解决很多安全、管理以及刚才说的定制、应用、协作这些问题,但是扩展的空间始终是有限的。借助于公有的能力弹性扩展,怎么让它更好的协作,满足企业在应用、要率、以及空间的扩展上面是我们接下来更多需要探讨的课题。谢谢!
 
  李明宇:感谢各位专家!刚才在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有的专家提出,企业云在某种程度上是有行业云的概念在里面,我们在关注云基础设施的时候不能光看传统意义上的IaaS这一层面,要往上看,看到原生云应用这个层面。下面我想请教一下各位专家,在你们的应用里面有没有或者有多少是我们说的,因为有的人认为我们就是跑在传统基础设施上的,没有办法用云基础设施跑,在各位专家所面对的环境中有没有这种情况或者有多少是不能上云的?
 
  赵鹏:我先简单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企业的现状。我们公司是一家电商公司,是一个O2O公司。主要从业务做拆分,比如传统ERP和生产制造这一类应用,目前托管在我们自己的IDC机房,对于电商2C端的应用目前正在往云端迁移,已经有一部分在云上了。另外,目前采用的是公有云,类似混合云,内部+外部混合的方式。
 
  鲁四海:我们的团队主要是提供数据分析的服务。相当于我们对云基础设施也是一个使用方,从业务建模、数据建模这一块,是解决企业、组织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去做这块分析,所以会考察、组织这块的系统,因为需要把这些数据集成过来进行分析,这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些系统迁移到云上是比较难一些的。主要是有两个方向的考虑:第一是安全,过度的依赖在本地的安全环境;第二是对硬件资源,强关联性的。有可能体现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资源,包括网络效率要求非常高的,因为一上云的话中间网络压力比较大,这种体现在分布式数据库,要是上到云上面的话,效率折扣还是比较高的。另外一种是它需要依靠于某个特定硬件执行一部分功能的,比如说这有一个应用是接进来的短信网关,做短信发送的,这块要是迁上云的话,它和硬件的互通是需要适配的。上云还需要做一些改造,其他的偏业务型的应用,基于BS架构的,基本上迁到云上还是相对比较容易一些的。
 
  沈文海:刚才鲁总概括的很全面,把气象部门的很多的应用全都概括进去了。作为气象部门来说有两大块,一块是常规的气象应用,还有一块是数值预报。数值预报对计算资源的要求非常高,一般来说用2006年-2011年传统经典云计算定义的话,确实不太适合。因为用到虚拟化、弹性等,这些方面数值预报高性能预算,它对资源弹性要求,至少在业务方面不是特别的强烈,但科研对数值预报研究方面,对资源的需求,临时性比较强。比如我对某一个算法提出新的解决方案,需要数值预报资源,高性能计算资源来把数值预报拽下来验证算法合理性,这时候对高性能计算资源有一定临时性的需求。如何解决?我听说亚马逊2014年以前的,提出过在亚马逊云架构当中能够快速的部署一个高性能计算资源,给相关的单位使用,使用完之后也能快速收回。我觉得从广义角度来讲也是云计算的使用方式。我还听说国内某几个企业筹划做高性能计算领域,这对于气象部门一大块,就是数值预报来说的话,广义云计算似乎也能够满足,也能适用应用范围。
 
  还有数据处理,我们确实有几块在研究当中,能不能上云正在研究当中,最大的一点就是对人机交互式的响应时效以及对终端的依赖程度。有的对终端依赖程度比较大,或者说胖终端,对网络带宽时效要求比较强,对这种应用目前的云计算基础架构和常规的基础条件,可能会使得它上云之后应用效果打一些折扣。像这样的情况有的时候会导致这样一些应用上云,至少会往后考虑一下,至少会专门考虑一下。别的方面我觉得没有太大问题,或多或少都可以上到云里。
 
  黄鹏: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其实AWS已经告诉我们,在云计算里面同样符合二八定律。也就是说80%的业务需求都是可以上云的,20%的业务需求其实也是可以上云的,只是没那么简单。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AWS他告诉我们而不是别人告诉我们?其实很多程度上,我们在探讨说,到底我们的业务系统能不能上云,有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我们的技术或者能力是不是支撑到了能够让80%的业务上云,所以这也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安全性、数据可靠性、数据一致性、超算是不是能上云,但实际上很大程度来讲,随着技术的发展,IO问题、乱七八糟的问题真的都不会成为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对于上云这个事情企业一定要有信心,但是一定要分步骤走。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刚刚也说到了,气象、超算这个事情说它不能上云吧,其实也能上。为什么会伴随发展会有云计算,第一个是我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快速,企业采购流程没有办法去满足业务的不断发展。另外在很漫长的一段过程中,企业IT采购成本被厂商绑定的很严重。所以说我们要做传统的业务,对计算需求非常大的业务,通常所谓的构建超算中心,我们中国应该建了非常多的超算中心,发现中国80%的超算中心80%的资源都是浪费,国家投了很多钱,但最后只做了20%的业务。所以从云的角度来讲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说,原来是要构建所谓的“超人”。如果换到中国的电视剧里面,举个例子很简单,孙悟空很厉害,一个顶一百,但是他还是有打不过的时候,打不过怎么办呢,吹根汗毛变成无数的孙悟空跟他一起PK怪兽。云也是这个道理,通过数量的方式,通过很多很多人,都变成超人然后去解决这个问题。总结一下,不是因为业务上不了云,而是要问一下自己,我们做IT的人能不能够更快速的跑起来,让我们传统的企业、大型的企业看到上云是没有问题的,是很安心的。
 
  吉雅:能不能上云从两方面角度来讲:一方面是能上一定要上,而是上了有什么好处,是不是有这个必要性紧迫性。所以通常要看是不是有业务诉求来逼着我们做这个事情。在有规划的前提下一步步去实现。
 
  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业务。是不是有好的云上SaaS的应用给到客户,用户很方便、很快捷的支持他的业务?我们在房地产行业,主要系统都是做管控,对一线业务人员来讲是很痛苦的,有大量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后面会有厂商推出云服务,比如说做工程质量的检验。可以拿着手机,做质量检验,可以拍照,可以标出哪个部位有什么问题,这是天然的云服务。它可以提升一线人员的工作效率,这是双赢的。所以说这样的话就要上云,而且也很便宜,是按年收费的。
 
  第二,IT管理视角。我们企业也有上云的诉求。首先我们是用虚拟化的技术VMware和Docker原生开发系统。但是现在痛苦的是,系统过于分散不易于管理。所以运维的工作非常大,比如说系统部署,每天都做系统的更新上线,工作量很大。第二就是我们会消耗很多硬件资源,未来希望通过云服务,可以提供云应用的服务扩张,降低对硬件能源的消耗,提高物理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节约成本,这是IT管理的诉求。目前我们的规划是,后续通过OpenStack进行集中管理,把所有应用牵上去,但是这个事会逐步逐年做下来。
 
  李明宇:谢谢各位专家,我总结一下。什么情况下难以上云或者说不能上云呢,有一种情况是跟硬件有比较强的关联,就像鲁总说的接短信网关,这是比较困难的。还有沈总提到另外一个问题,对性能要求比较高,高性能、大吞吐,上云比较困难。但是有望在未来几年得到解决,特别是我们国家有丰富的超计算资源,据我了解,比如说国防科大也是在做,基于OpenStack做的。特别是吉总给大家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我们要不要刻意去上云。有些业务做了转型以后,能够自然而然起到帮助,而不是刻意上云。
 
  还有一个问题,在诸位的实践过程当中,有没有期待云计算、云存储在将来或者说在最近一两年里有什么突破?换句话说,我们最需要云技术能够在哪一点上需要突破,能够帮助到我们自己的公司或者客户?从吉总开始吧。
 
  吉雅:我想到两个点,因为在北美也有我们的集团,董事长也在北美,所以他对审批的时候,其实这个审批需要看我们上传的附件,而往往一些图纸非常大,几百兆,那么国内国际区域的同事交流时,审批附件,我们当时想到能否把它放到云上。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因为一个企业搭建跨国的VPN网络成本还是比较高的,所以说有云的存储平台把我们的一些文件放上去,这样访问效率会很高。
 
  第二点,目前房地产营销环节,我们会通过我们的客户标签,通过平台动态去找潜在客户。
 
  黄鹏:我这边主要是两个技术问题,也是最难的两个技术问题。第一个是网络,这个网络包含现在国内糟糕的网络,什么时候防火墙能够更快一点,这是对国家提的要求。第二个是存储,不管是分布式存储还是对象存储,能够让它更加接近物理机IO的层面。第三个就是从计算的角度来讲,如何能够让云跟整个的大数据的体系能够有机的很好的衔接,因为对于未来本身来讲,什么样的东西对于弹性计算更加有需求呢,只有数据不断做分析才会对弹性具有很高的要求。我们的网络不行,存储IO不行,所以导致整个大数据体系其实跟云是脱节的,这种脱节就会有可能在云上建立一个个所谓的“孤岛”,这是很大的问题。
 
  沈文海:前面两位专家说的问题也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再补充两点:第一点就是,如果说气象部门要建云的话,恐怕很难建在一朵云上,所以存在着云与云之间互通或者是数据同步,就是云之间的互通恐怕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第二点就是在云上它的适用度有多大的问题。因为我们曾经尝试过在某个很着名的云上部署我们的某套应用,在这个云上我们被要求必须要使用这个云所提供的数据库,而这个数据库又不是很普世很易用的数据库,所以技术人员费了很大力气也挨了领导很多的骂,但是又不得不做的工作。有一些云它的适用度至少在数据库这个角度来说,可以部署自己所适用的数据库,而且部署起来速度又快效果还好,但这些云都不是规模很大的云。所以我个人觉得说,如果要解决问题的话,也是需要一个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
 
  鲁四海:我重点关注就是云上面的数据怎么更方便快捷的使用它。回归IT本身的话,数据为根本。具体有几个方向:一个是吞吐量,有的云系统会出现这个情况,它的分布式存储内部的IO效果是很不错的,但是对外的时候它往往是单一的出口。我们希望说,包括后面的分析工具能够无缝对接,对接分析工具时,运算过程当中也能执行分布式的结果,这样才能提升整个数据利用的效率。
 
  赵鹏:其实我的数据库也差不多,比如说云的IO,还有从大数据分析这块。从我的行业角度补充一点,我从事点上行业,周期性比较强,比如说亚马逊不也是因为促销才买了很多的服务器最后搞出了一个AWS,其实我们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营销旺季和日常流量相比差几十倍或者上百倍,那你不可能在日常中就堆了很多台的服务器放在那放着,我的诉求是希望云变的更聪明。我们现在在用云,但是用的过程当中发现没有那么的智能。前面有老师讲了超融合,就是各个方面都能达到弹性。比如说某一台服务器达到负载程度就会自动启动一台服务器。比如说主库负载高了,会帮我搭一台主库起来。
 
  李明宇:刚才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大家对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结合这个事情还是非常关注的。包括像鲁总提到了数据怎么样能够在云上得到利用,包括沈总提到了数据库。有的云说它能够提供性能很好的数据库,但是并不具备通用性。黄总也说了,存储和网络这块的瓶颈导致了大数据系统跟云是脱节的,这个可能是下一步的焦点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吉总提到跨国际的云存储系统。以前人们做云存储是在一个数据中心内部,像银行早就提出了“两地三中心”,这和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在座的诸位如果有相关的技术能过合作解决这些问题的话,也欢迎跟我们各位嘉宾、老师多多沟通!
 
  后面还有几分钟时间,再请各位专家做个补充或者说和现场观众有什么要沟通的。
 
  黄鹏:我其实没有太多要补充的,有几个。一个是大家上云的时候不要期望太高,至少在目前阶段,按照大部分所谓的使用资源的模式在使用云的方式,很难给你的业务带来非常大的好处。我们了解过很多,都是这么一个答复。上云以后和没上云以后有什么区别呢?上云以后和原来的时代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这个问题,第一是上云的成本是什么,第二是业务到底需不需要上云,有多少人要用,要对外开放吗,对外开放也就两三个人要用,这个时候哪需要那么多弹性啊。真正要用的,比如说电商业务,“双十一”抢红包。最近比较火的Docker,原来厂商在宣传时最喜欢讲的一个案例就是抢红包和“双十一”,抢完就没了。资源就消耗了,但是云又没有办法满足,所以本身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第二是要循序渐进。什么概念呢?先从我们的业务出发看看有哪些业务有迫切需求。这些业务发展到现在,量大、有弹性、不确定性,这些业务是云非常适合的。
 
  第三是不要太过于纠结到底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为什么?哪一个公有云不是从私有云开始的。当开放出来大家都在用的时候,它自然而然就变成公有云了,即便是私有云,开放在集团内部用的时候也是公有云。所以不要纠结,这是我要补充的。
 
  沈文海:从应用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应用对云计算而言有三类,一类是云计算原住民、云计算移民和云计算难民。对于云计算原住民来说,它在技术方面要求很高,至少在分布式计算、分布式内存、分布式存储、分布式中间件,要有非常卓越和实际的应用才能称之为云计算原住民。对于现在来说,大部分都是云计算难民。我们把云计算的概念稍微扩展了一下,不是说必须要使用虚拟化、弹性计算,我们定义的云中心既包括了刚才说的,也包括高性能服务器等,其实等于是把云计算难民也接纳云中心来,让它享受到和原来一样的服务。对于应用者来说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过去是运行在他的周边或者附近,现在是运行到国家级的中心,远端。刚才我说对带宽性能要求很高,和这个有很大关系,如果说把范围稍微扩展一下的话,似乎上云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赵鹏:对于云来说,第一要看企业的技术能力,再就是整个云服务的理解,到底理解到什么程度,在不同阶段去采用不同的模式。以我们为例,初创业时是一个很小的团队,很多应用都是采用外部SaaS的方式,这样拼凑起来非常快,业务很快就能跑起来。当你发展到一定程度,服务变成轻量级,慢慢做虚拟化部署、自动化运维,慢慢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逐步转移到云上。特别是电商业务,特别适合这块,弹性比较大。所以我们的技术方向前期就是这样定的,往这个方向走。
 
  我感觉云只是一个技术工具,不是一种新技术,是一种模式或者理念。怎么用好还是要对云深入了解一点,然后结合企业自己的一些经验,还有行业特点然后再决策怎么去做。
 
  鲁四海:我们在讲云计算时往往会讲服务,各层的IaaS、PaaS、SaaS都是服务,所以给大家的建议是,不要过于纠结你做的是私有云还是公有云,采用什么硬件,更重要的是从企业角度看什么样的服务更适合你。我们有一种推测,就是未来像IT基础设施这样的私有云以及大数据分析里面,本地分析工具将会成为一个胖的客户端。当云计算与公司有个结合之后,私有云块给你一个胖的客户端,解决本地的问题同时也给你访问公有云的入口。未来在很多软件上面,现在我们看到的也是往这个方向发展。
 
  第二点在实施云计算方面,如果要上云,我个人建议有几个方向:首先技术要保持对新技术的关注,到应用时还要考虑稳定性,不建议用最新版本,还有要注重它的扩展性。另外从策略上面,以应用为导入,逐步的先应用起来,先试点再推广。另外一个方向是在上云之后,重视数据的可管可控。
 
  吉雅:我总结一下前面大家说的,从甲方的角度来讲的话,如果你已有的系统,如果没有什么问题也能支持你的应用就不要考虑上云了。因为IT人员特别容易从技术角度去追求什么,但是对于企业来讲经不起折腾。但对于新的应用坚决考虑是不是能够云,做私有云、混合云、甚至公有云,这是我的一个建议吧。
 
  李明宇:感谢各位嘉宾、各位老师的精彩分享!分享的都是自己满满的干货,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收益。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位嘉宾和各位老师!谢谢大家!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pingxiaol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