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科技 > 正文

金融科技公司采用大数据领先银行的三种方式

2017-06-20 14:52:39  来源:企业网

摘要:近几年来,金融行业已成为大数据的最大的消费领域之一。根据调研机构Gartner公司的说法,2013年,64%的金融服务公司都使用了大数据。过去四年来,这一数字稳步上升。大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行业。
关键词: 金融科技 大数据银行
\

  近几年来,金融行业已成为大数据的最大的消费领域之一。根据调研机构Gartner公司的说法,2013年,64%的金融服务公司都使用了大数据。过去四年来,这一数字稳步上升。大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行业。
 
  (1)使用大数据和预测分析来做出更好的精算决策
 
  大数据最大的影响之一是,它使得曾经高度统一的行业更具竞争力。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可以承受大型银行业务量的大幅上涨。
 
  Prosper等大数据贷款公司近年来非常依赖大数据技术。事实上,这是他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具有的整体竞争优势。
 
  大数据提供给金融科技公司的最大优势是预测分析。Indus Insights的Saurabh Sharma表示,贷款人可以使用数据对客户的风险状况做出非常精确的精算决策。
 
  Sharma说,“毫无疑问,大数据的出现一直是并继续成为市场的关键力量,据估计,在未来一年内,大数据将继续增长一倍。有关潜在借款人的信息的可用性,快速汇总的能力,以及重叠算法来获得可行的结果对于P2P借贷增长来说是一个福音。大数据分析平台使机构能够开发预测模型,增加获得更好回报的可能性,并为银行提供优势,同时允许他们维持较少的管理流程,并提供借款人在在线环境中所期待的快速决策。”
 
  通过使用预测分析,企业可以设置更加精确的借款条款,这对于风险较低的客户来说在财务上是有利的。它也降低了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借款人没有设置适当的条款的风险。
 
  (2)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价值
 
  所有垂直行业的公司正在使用大数据来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P2P借贷行业也不例外。
 
  许多客户对访问其数据的公司表示担忧。然而,这些公司经常使用这些数据更好地服务于他们。咨询顾问埃森哲公司报告说,客户表示,如果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特别是在寻求抵押贷款或其他贷款时,他们愿意让金融机构访问他们的数据。
 
  报告中指出,“然而,借款人也欢迎他们的主要银行提供长期服务。66%的消费者(49%在美国)将有兴趣从他们的银行贷款帮助买房子。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在整个交易中接受客户服务,将激励他们与现有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即使没有最优惠的利率。”
 
  (3)在资金短缺的经济中确保资金到位
 
  大数据不仅是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由于金融科技公司需要大量资本进行扩张,在过去十年中面临着挑战。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许多金融机构不愿为创业公司提供金融援助,以促进其业务的发展。企业需要提供坚实的业务计划,以吸引风险资本家的注意。
 
  大数据为小额贷方提供了向投资者展示其优势的机会。它帮助企业确保了运营资金到位,否则他们将无法获得。
 
  Orchard公司联合创始人David Snitkoff说:“使投资者对企业的贷款业务充满信心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所有数据公开。这样你就没有什么可隐瞒的,投资者可以了解回报,企业可以了解风险,甚至强迫自己达到更高的标准,因为企业知道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其数据。”
 
  更加一致地达到合规标准
 
  世界各地的监管机构在金融危机之后采取了更严格的标准。大数据可帮助企业进行更好的内部审计,从而降低其受金融监管者处罚的风险。
 
  安永(EY)会计师事务所报告说,大数据彻底改变了审计流程。报告指出,“随着我们继续在现代最艰难、最不平衡的经济环境中运作,审计人员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的角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从传统的审计方法转变为以无缝的方式完全集成大数据和分析的方法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大数据正在振兴金融科技行业
 
  大数据正在以多种方式改变金融科技行业。能够为小额贷款人提供更好的支持,并且比以前更容易获得贷款。这使得金融科技行业更具竞争力,并有助于保持低利率。
 
  注:Fintech是当下欧美金融圈、互联网圈风靡的概念,其核心就是用技术驱动金融创新,维基百科对其解释是,“所谓FinTech就是一种运用高科技来促使金融服务更加富有效率的商业模式。”FinTech通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进行改造、革新乃至颠覆,从而提供更为普惠的金融服务。FinTech几乎正在被应用到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借贷、财富管理、支付、保险、众筹、征信,甚至是零售银行和房屋中介。

(文章来源:企业网)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