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教育 > 正文

Google对教育做了什么?

2017-08-18 10:06:35  来源:亿欧网

摘要:作为后来居上者,如今的Google已稳居美国K-12教育市场统治地位。据今年5月的最新调查,Google教育应用程序在68%的K-12学校是最常用的生产力工具,位居第二的微软365办公软件只占有17%的份额。
关键词: 教育 Google
\
  今天的美国,超过半数的中小学生在使用Google教育应用程序,用户总数达7000万之众,8个常春藤盟校有7个使用谷歌教育服务,进入学校的移动设备半数以上为Chromebooks。
 
  作为后来居上者,如今的Google已稳居美国K-12教育市场统治地位。据今年5月的最新调查,Google教育应用程序在68%的K-12学校是最常用的生产力工具,位居第二的微软365办公软件只占有17%的份额;52%的K-12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表示会选择“Google教育”作为科技提供商,位居第二的是“苹果教育”,只有13%意向选择。
 
  “Google教育”是什么?
 
  “Google教育”(Google for Education),是专为老师和学生搭建的一套解决方案。这是谷歌教育官网对其服务的官方定义。
 
  它的核心产品是一整套基于云端的应用程序,名为“谷歌套件教育版”(G Suite for Education;以下简称G Suite)。里面包括Gmail、Docs等大众熟悉的谷歌服务,还包括专为老师和学生设计的谷歌课堂。(强迫症患者注:Suite的读音同sweet)
 
  此外,“谷歌教育“还有一个教育人员培训体系,以及一系列会议、项目和其它服务。这些培训和服务,是扩大谷歌影响力,建立与教育者协同网络的重要手段。
 
  作者注:对于我个人来说,Google教育服务就是我在教学中天天都要使用的一套工具,这套工具把我作为一个老师几乎所有需要做的事情都网络化、数据化了。它们不仅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还在重塑我的教学方式。
 
  G Suite里都有啥?
 
  G Suite教育版主要有以下应用程序:
 
  谷歌课堂Google Classroom(简称Classroom):课堂和班级管理工具,可谓G Suite中的灵魂应用。
 
  谷歌邮箱Gmail(简称Gmail):沟通工具,也是一个通用帐号。G Suite中的基础设施之一。
 
  谷歌云端硬盘Google Drive(简称Drive):存储和分享工具,G Suite基础设施之一。
 
  谷歌浏览器Google Chrome(简称Chrome):浏览网页工具,G Suite基础设施之一。
 
  谷歌文档Google Docs(简称Docs):文档编辑工具,与微软的Word近似。G Suite的中流砥柱之一。
 
  谷歌表格Google Sheets(简称Sheets):数据处理工具,与微软的Excel近似。G Suite的中流砥柱之一。
 
  谷歌幻灯片Google Slides(简称Slides):演示文稿工具,与微软的PowerPoint近似。G Suite的中流砥柱之一。
 
  谷歌表单Google Forms(简称Forms):起初为调查问卷工具,现在已经成长为强大的测验评估工具。G Suite的明星产品。
 
  此外,谷歌还有许多应用程序被常用于教学:YouTube、日历Calendar、记事本Keep、个人网站Sites、环聊Hangouts以及众多第三方扩展程序和应用。
 
  作者注:我的工作中会用到以上所有应用,它们几乎解决了我日常工作中的所有需求:资料管理、收发作业、考试批改、分数统计、学生反馈、与各方沟通等。不仅如此,它们强大的功能还为我的工作打开了新的可能性,如学生协作、家长联络、成果展示等。我将在此后文章中分几块介绍这些程序,以及它们的具体使用。
 
  G Suite有什么特点?
 
  免费:G Suite对全美所有K-12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完全免费,学校只要在网上注册即可获取G Suite,享受无限量的云端存储,所有核心应用都没有广告,也不搜集个人数据。
 
  协同性:由于G Suite为云端运行,所有数据都在谷歌云端实时存储,使得分享和协同变得无比便利。
 
  跨设备:用户可以在任何电脑、手机上随时随地访问自己的应用和数据。
 
  G Suite作为纯云端的服务,相比上一代基于本地硬盘的生产力工具(如微软Office2013),优势显而易见。前者不需要维护成本,能在任意设备上调取,能更便捷地分享,还允许多人同时协作。在学校环境中,这就意味着:
 
  省去了雇佣维护人员的费用。
 
  老师或学生只需登入自己的帐号,就可以随时随地无论是在学校的电脑、图书馆的电脑、家里的电脑、还是自己的手机、平板上查看编辑自己的一切信息和内容。
 
  老师学生间传送文件,不需要U盘拷贝,不需要上传下载,只需要共享一个云端地址。而且,文件有任何更新大家都可以看到,不需要再重新传送。
 
  多名学生可以同时编辑一个文档,如Doc、Sheet、Slide等。
 
  易用性:除了免费和云端服务的特性,G Suite的最大优势是易用性。
 
  作者注:对我这样的普通用户来说,G Suite的大部分应用都简单到可以上手即用的地步,基本不需要学习时间。Classroom、Forms、Sites都是如此。反而是大家更熟悉的应用,如Gmail和Drive,易用性上显得相形见绌。
 
  例如,去年底Google发布的新版网站制作工具Google Sites,我第一次打开只是想看看,结果用着用着直接把我的班级网站给建好了(下图为新版Google Sites网站编辑界面)。如果不是因为容易上手,我可能根本不会考虑建立班级网站。所以,简单易用对于忙碌的老师来说,不只是一个节省时间的问题,更是直接决定用或不用的问题。
 
  前文提到的教育科技服务调查指出:在采购科技产品的问题上,学区官员一边倒地强调一件事,那就是简单易用的重要性;而接受调查者对Google的极大偏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协同效应:从单个产品看,G Suite的很多应用都不是市场上的最优产品,不过,每一个都足够好用。但是,G Suite作为一个整体,其优势就不是单个产品相加那么简单了。
 
  它的产品线之全,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单一登入省去了帐户切换的麻烦,产品之间的兼容性也增加了用户粘性。
 
  更重要的是,它的产品之间有丰富的对话和协同能力。具体来说,一个用户用G Suite不同程序创建的内容,可以实现多种互通。例如,Classroom中的学生成绩,可以一键输出至一张Sheet,让老师进行统计、分析等操作;在Docs中,通过拖曳即可转入Keep上的笔记;Docs和Forms也可以实现互转……这种互通性使G Suite成为一个功能强大的整体。
 
  G Suite如何赢得教育市场?
 
  G Suite的上述特点让更多用户乐意接受Google产品:学校乐意采用免费又优质的服务,老师和学生也愿意使用易用又功能强大的软件。
 
  除了产品本身的优势,Google在教育市场能后来居上,击败微软、苹果等劲敌,还归功于它独特的营销策略。
 
  1、通过教育工作者进行营销
 
  Google一开始进入教育市场时,先以低价和易用的服务吸引学校管理者,然后让这些先行者作为思想先驱,向其他学校进行经验推广。
 
  另一方面,当微软、苹果仍在通过传统销售渠道推销产品,即经由学区管理部门采购,自上而下向学校部署时,Google另辟蹊径找到了老师,让老师们先在课堂中使用,形成合力,自下而上推动学校和学区的采购。做到这一点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让老师参与产品的试用和改进;二是Google创建了一整套教师职业发展战略,彻底将老师们纳入其协同网络。
 
  2、构建更广泛的协同网络
 
  这个协同网络的核心是一个对教育人员(包括教师、学校IT人员和学校管理者)的培训认证体系。简单来说,任何一个教育人员,都可以通过Google的培训和考试,获得不同级别的认证;如果获得Google培训师认证,你就有机会向其它老师、学区提供培训,甚至转变职业轨道,成为专业培训师。
 
  而组织这些培训的,是Google认证的第三方合作商。这些遍布全球的第三方公司会定期或根据客户需求组织Google教育峰会、提供Google认证培训营。
 
  此外,Google还纳入了愿意提供指导的用户学校、帮助学校运行Google教育服务的专业公司等相关各方,建立起一个协作生态,从而将公司的营销活动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使用Google产品的老师和学校成了Google最有力的代言人,他们在推介时融入了一般销售人员不可能具备的东西,那就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
 
  当然,这种营销方式的成功和Google产品的普及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微软和苹果也都实行相似的策略,有类似的教育培训认证体系。但现阶段,哪个认证有更高的含金量,能吸引更多的老师投身其中,已经显而易见。
 
  优秀的产品和有效的营销两个条件成就了Google教育的今天。而Google收获的不仅仅是教育科技市场的半壁江山,更是无数老师、学生对其产品的忠诚度。换句话说,今天的Google已经赢得了下一代用户,而且只要它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继续保持,就还会赢得一代又一代的用户。说到这里,Google教育到底有多牛,你有答案了吗?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yulina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