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地产 > 正文

国内BIM的发展

2018-03-28 09:27:21  来源:

摘要:上篇我们有聊到国内BIM的局限,这次想聊聊BIM在国内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 国内BIM的发展
\

  上篇我们有聊到国内BIM的局限,这次想聊聊BIM在国内的发展阶段。
 
  1、概念阶段
 
  我记得中国大陆最早开始有人提BIM的时候应该是2007年(如果有误欢迎指正),如果是学术类的话张建平教授从2000年开始就有这方面的研究。
 
  “2010年,清华大学参考NBIMS,结合调研提出了中国建筑信息模型标准框架(Chinese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tandard,简称CBIMS),并且创造性地将该标准框架分为面向IT的技术标准与面向用户的实施标准。
 
  2011年5月,住建部发布的《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施工阶段开展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进BIM技术从设计阶段向施工阶段的应用延伸,降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衰减;研究基于BIM技术的4D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大型复杂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实现对建筑工程有效的可视化管理等。
 
  2012年1月,住建部”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宣告了中国BIM标准制定工作的正式启动,其中包含五项BIM相关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存储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制造工业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应用标准》。其中,《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的编制采取”千人千标准“的模式,邀请行业内相关软件厂商、设计院、施工单位、科研院所等近百家单位参与标准研究项目/课题/子课题的研究。至此,工程建设行业的BIM热度日益高涨。”
 
  也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BIM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上文引号内部分就是引用其中的,当然还有香港和台湾部分的介绍。
 
  当然期间有个值得注意的事情,就是上海中心大厦BIM的应用,那段时间上海中心大厦也为中国的BIM概念推广普及做出了贡献。
 
  所以2007年到2012年,这段时间国内处于BIM的概念阶段,即开始有一些先见之明的人预料到BIM的到来并已经开始做好准备,到2012年住建部“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才正式宣告BIM时代的来临。
 
  二、科普阶段
 
  我是2013年开始正式接触BIM的,我的观察和体会是,从2012年住建部发文之后一直到2014年上半年,政府和学界一直都是在推动BIM的科普,让大家知道BIM的好处,鼓励大家去使用。
 
  这段时间国内的重点是BIM概念的科普,大家的状态是对此感兴趣并且一些企业会开始尝试,BIM的第三方咨询公司在这个时候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而设计方、施工企业等自己使用BIM的其实还不多。而这个阶段大家对BIM的概念尚处于模糊认识阶段,虽然我去参加研讨会议时时候诸位老师都有讲big BIM的概念,但是国内的BIM的认识更多还是把BIM等同于revit等软件,或者就把BIM当做VDC(virtu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虚拟设计与施工)。
 
  那时候张建平教授、马智亮教授、谢尚贤教授、王广斌教授、李恒教授、何关培先生等,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感谢他们曾经的讲学和报告。
 
  三、制度建设阶段
 
  在介绍这个阶段之前我们先回顾下住建部和国家级的BIM文件。
 
  虽然2011年5月20日住建部就已经发布了《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但其实一直到2013年8月29日住建部才发布第二波重要的文件,即《关于征求关于推荐BIM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2014年7月1日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更加明确要推动BIM发展与应用。
 
  2014年年底国家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通过审查(貌似现在还没有公布正式文件?)。
 
  最后就是2015年6月16日《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
 
  从上文回顾看得出,其实国内的规章制度准备是2011年就开始了,但我个人认为,国内的BIM发展真正进入制度建设阶段,是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因为之前都是准备科普阶段,而2014年下半年以后才算是真正有了可以参考的标准规范。
 
  这个阶段现在仍在进行当中,估计会持续5-8年。
 
  我预料的是,这个阶段将会经历以下过程:“要求项目使用BIM”,“确定BIM模型深度及参考价格”,“BIM数据的保护”,“BIM的合同范本及要求”,“BIM职业认证的发展”,“BIM对招投标制度的影响”,“BIM对企业利润分配的参考意见”等。
 
  而其实也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国内的BIM开始过热,不管什么建设类企业都开始提BIM、做BIM。
 
  四、教育、科研及企业应用发展阶段
 
  这点我觉得有必要单独拉出来作为一个阶段来说,因为BIM的发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现在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土木类学生是不足以应付BIM的开发和深度应用,但是反过来想,从新一届的学生开始抓起,那么将会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将BIM的发展提高好几个level。
 
  教育层面,我认为标志应该是从今年马智亮老师的《高校BIM教学的方案编制》开始,还包括这个月底的BIM教学会议。华科那个是针对工程硕士的,而且大多是在职,所以不具有参考价值。
 
  科研倒是很早,但全面开花大家都去做科研我认为应该还是要算到去年年底,不过科研局限性也很大,具体我在进阶之路再详细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而至于企业应用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前期将会出现大量同质化企业,其BIM核心业务是管线碰撞+4D模拟+成本造价分析,BIM建模成本将会持续下降,甚至会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现在我们正处于这个时候。
 
  中期将会有部分企业将重心转到开发,并开始注重项目个性化与服务定制化。
 
  再往后一点,将会有大量BIM咨询公司死掉。现在大家是看到这个好一窝蜂而上,但实际情况是没多少公司很懂,大家都是吹牛忽悠的多,好多连模型都建不好更别说开发了,更何况项目在减少大环境也不如以前好。时间会检验出谁是金子谁是沙子。而那时候,一个成功的BIM公司将会更侧重于四个方面:“个性化开发”+“全方位应用”+“细分市场”+“多软件协调”。
 
  五、概念深化阶段
 
  这里我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注意一下,这也是我之前为什么反复强调建议各位看看我的文章《我们来聊聊那个叫BIM的东西》,BIM的本质应该是“建设领域信息化”。而国内现在的BIM认知发展是从“BIM=revit”到“BIM=VDC”,现在总体来说仍然处在VDC的认知阶段,而且我们的BIM还没有深入到设计阶段。
 
  其实BIM本质应该是将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用在建设领域的方方面面,就算以后出现了CIM、机器人什么的,他依旧没有脱离这个本质。
 
  而我们之所以还处在VDC这个阶段,主要原因是有三个
 
  一是国内科普做的还不够好。现在国内有几个组织会翻译国外的情况给国内进行科普?尤其是先进技术应用类的。而相关的书籍翻译也不够好,如revit API开发的相关书籍和方法。这些是会阻碍大家的认知的。
 
  二是国内的建筑从业人员编程水平太差。现在跟编程有关的专业都做IT去了,而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本身的编程基础又不够好甚至是0,这样肯定会阻碍BIM的发展的。
 
  三是国内建筑市场不规范。这个,你们懂得,我就不方便多说了。
 
  但是这三个原因我认为会在5年内扭转过来,这得益于市场行情的变化和教育的改进。但不管怎么扭转,我认为都会逐步往“建设信息化”这个方向靠拢。
 
  六、技术深化阶段
 
  这个阶段,我看最近有篇文章挺火的
 
  建筑业转型:BIM 互联网+建筑工业化
 
  这篇文章大方向没错,但有些概念不对的,估计是非专业人士写的,我先纠正一些文中的误区。BIM不是“互联网+”的概念;智能建筑专业术语会讲楼宇自动化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S),其依赖的是物联网技术,而且这也不是什么新技术;3D打印机器在专业上来说本身就是机器人的一种;建筑工业化或者说工程自动化(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包含的不仅仅是大家理解的那种像人的机器人,机器手臂和可以利用计算机编程自动运行的建设器具也属于这个范畴。
 
  对文中所提到的大方向我是赞同的,但是作为半学术界的人(还没能完全跨进去%>_<%),我倒是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从技术层面来说,BIM,更准确的说是“建设信息化”,按发展顺序将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虚拟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大家使用BIM软件来帮助设计与施工。这个阶段重点是在设计,同时会辅助施工和运维(3D点云扫描技术等)。
 
  2、物联网的应用。这点从楼宇自动化和RFID开始,以后将会有更多硬件设备可以辅助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这个阶段就重点是辅助施工和建筑运维。
 
  3、云平台和大数据的应用。这点是侧重于运维,对云平台和计算机的要求会很高。同时这个阶段也会影响到行业的制度和盈利模式,这个我在进阶之路施工单位篇和政府篇再谈。
 
  4、工程自动化阶段。这点先从机器人和可编程的塔吊开始,目标是无人化工地,主要建筑形式将会是3D打印(欧盟已经开始在行动了,你看看他们的月球基地)或者编好程式的塔吊自动拼接预制构件(这点北美现在做的也比较多)。当然现在也有用机器人无人机进行建筑扫描维护,最近巴西就是。
 
  5、建筑即机器人阶段。这个可能有点超前,但是我现在所做的研究就处在第4和第5阶段。我们认为可以设计出一种智慧化、可编程可操作的构件,建设时自行组装成建筑,维护时自动离开更换一个新的上去,拆除时自动解散直接回收利用。
 
  当然这这是我们的构想,之后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应用到前一个阶段的成果和方法,所以他们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