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医疗 > 正文

基层医疗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人为中心”

2018-07-20 13:59:10  来源:亿欧网

摘要:医疗本该是从一个“人”的角度重新思量健康照护体系的运作。在逻辑上,基层医疗不同于传统单科专门化的片段式诊疗,而是以一个人的活动范畴(包含家庭、校园、社会)所发展之生活脉络,进行整合性的关系。
关键词: 基层医疗 以人为中心
  医疗本该是从一个“人”的角度重新思量健康照护体系的运作。在逻辑上,基层医疗不同于传统单科专门化的片段式诊疗,而是以一个人的活动范畴(包含家庭、校园、社会)所发展之生活脉络,进行整合性的关系。
 
  基层医疗核心意涵有三:
 
  一是需求面的多元性,包含生活的健康,而非仅是病痛的医疗;
 
  二是以“关系”为基础(relationship-based)的照护,不同于专科医师以会晤为基础(encounter-based)的治疗;
 
  三是建置小区支持网络,才能确认照护团队能持续影响小区居民的健康状态。
 
  如同策略大师Michael Porter所说:“在医疗照护领域,价值所指的是每一分钱所换得的健康结果(health outcomes per dollar spent),医疗照护的产品不是照护,而是健康”。
\
  需求管理:生活和医疗的整合照护
 
  整合性医疗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照护体系,家庭医师是第一线与患者长时间接触的基层医疗成员;在临床治疗上,八成以上的疾病可由基层诊所及医院获得控制,但台湾的医疗却在民众就医自由便利、医疗给付采用论量计酬的结构环境下,形成了恶性循环的运作机制,并在健保二十周年之际,检讨之声纷纷响起。除了民众的就医行为(需求端)外,各级医院(供给端)对于基层诊所家医制度的认同与支持不足,也是整合性照护发展的困境,家庭医师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是最接近也最了解民众健康状态的守门员,对于民众的健康需求其实很清楚,但没有强制性的转诊制度,让最高等级的医学中心花费大半心力照顾基层医疗问题,是台湾医疗资源缺乏整合的核心问题。
 
  空间性:“分层”处理医疗照护的多元问题
 
  根据WHO所提出的报告指出,影响人类死亡的原因可归纳为“生活方式”、“环境条件”、“生物基因”与“医疗服务”四大因素,其中生活方式所占比率就有50%;环境与基因各占20%;医疗行为所影响的比率仅占10%,是健康长寿影响因素最小的一个。而生活方式在临床上就涉及到小区基层医疗的服务内涵,一位基层诊所的医师,因长期驻守小区,对于患者所处的生活环境(例如空气质量、饮食文化等问题)也最为了解,这是从医疗体系的“空间性”来看基层医师的重要性。
 
  此外,台湾家庭医学权威陈庆余教授早年提出“以基层医疗为重心之医疗体系”,便是对基层医疗在整个体系所扮演的角色,有其结构性的诠释。他认为从一个病人及其家庭生活的范畴为中心,第一会触及的便是基层医疗(小区内的诊所),医师应提供持续性的照护,以及对一般性常见疾病的处理;接着才会依患者需求扩展至二级医疗(如地区医院),主要提供住院(非持续性)的服务,处理较不常见且需专科医疗技术及医疗设施的疾病;最后才是第三级以细专科为主的区域医院(医学中心),提供的是顶尖的医疗设备及技术,处理罕见棘手的疾病问题。
 
  时间性:“持续”观察不断变化的复杂病程
 
  除了巨观的结构性空间问题,基层医疗必须长期深入小区的主要原因,便是对患者提供“持续性照护”的使命。以某位患者的慢性病病程为例可发现,基层诊所与医院有其分流的轨迹可寻,一开始病人从定期健康检查发现高血压等常见疾病,大部分在家庭医师的照顾下获得基本的治疗;直到开始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住院、开刀等问题,则会寻求医院提供非持续性的治疗,其间各项检验报告及医院处方用药等问题,仍可咨询家庭医师;日后病人因持续在基层诊所施打疫苗或治疗感冒等常见疾病,使得家庭医师能与慢性病患者的病程变化有着“持续关系”。
 
  论人计酬:以关系为基础的慢性病照护模式
 
  台湾是个地狭人稠之地,人均医师数世界排名虽不高,但平均每年每人就医次数,却是世界第一,根据OECD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台湾人均每年就医15.1次,排名第一。为了避免医疗费用过度高涨,台湾的健保在2002年即实施“总额给付制度”,以控制财务收支短绌的问题;尔后又为解决台湾民众不当就医习性(过度自由)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开始积极推动家庭医师制度。由此可见,医疗政策的走向,关系着医疗体系在各方面发展可能面对的困境与挑战。
 
  随着高龄化社会的来临,台湾医疗体制对于慢性病患增加带来的庞大医疗支出,应提出因应的对策,这其中当然也包含基层诊所的临床脉络如何结构化的问题。医疗体系对于小区基层医疗的认知不够深化,当一位病人到医院或医学中心进行专科治疗时,鲜少有医师会询问病人平日是否有固定就诊的家庭医师,以笔者所触及的个案经验,大部分在基层诊所固定就医的患者,到了医院或医学中心,仍然要重复进行许多平日就在监测的检验项目,在强调智能医疗的现代,如何将慢性病患者的生理监测数据及时提供给诊疗医师,在技术上已无困难,需要的是医疗体系内的成员,打破传统会晤且权威的问诊方式,转而以病人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调整对慢性病患检查项目在不同阶段的必要性。
 
  再者,慢性病照护模式的改变,需要正视疾病本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未来威胁人类健康及照护体系的主要问题必定是慢性疾病,而慢性病的发生与个人生活条件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惟有从健康促进的概念着手,才可能舒缓慢性病对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政策面而言,论量计酬的医疗支付制度,让供给端(医疗院所)丧失了推动健康照护的动机,因为患者愈健康,就医频率愈低,医院损失愈大;反之,论人计酬的支付方案,则是依据既有数据预估每人每年的医疗成本,病人使用低于预估值时,便将省下来的经费回馈给病人及医师,如此一来供给端便产生促进患者健康的动力,患者愈健康,收益愈大,对慢性疾病强调“持续”以关系为基础的照护模式,论人计酬的支付方式才是治本之道。
 
  支持网络:参与小区发展活动,描绘小区人际网络
 
  小区支持网络的建构,首要理解到小区是一种亲戚、朋友、邻居、地方团体共同使用的社会性地域,其脉络发展自社会资本(资金、技术)的动员,社会资本可概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隐性的社会文化环境为主,基于亲戚或地缘关系发展的“非正式资源”运作,包含邻居间串门子、帮个小忙、借场地等连结性的社会关系;一种是以显性制度展现的基础建设,这类“正式资源”包含社政、警政等公部门,或是社团、地方企业等私部门所提供的服务。小区的动员引发集体学习所产生的培力(empowerment)能量,推动着小区发展的路径。
 
  基层诊所在小区照护模式中,必须融入小区脉络之中,透过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社会资本连结,将正确的健康促进概念与治疗,内化到小区成员之中,再由健康的成员(成为意见领袖)透过社会人际脉络,影响其他的小区成员。换言之,基层医疗所重视的是健康的生活因素,而非医疗行为本身;创造的是一个以伙伴关系为基础的照护模式,持续强化小区居民的健康知能;使得诊所成为小区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整合不同领域的互动,产生整体小区连结性的综合成效。
 
  最后再次强调基层医疗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人为中心”。家庭医师应从家庭、里邻、学校、职场等小区生活网络去了解患者的“身心”状态,清楚病人之所以健康(或不健康)的因果脉络。以一位高龄八十多岁的患者为例,因丧子突然在短期内进出医院急诊的次数过于频繁时,从其生活脉络发现提供医学上的治疗对患者未必有用,反而是参与小区共餐活动对他的人际脉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老人同伴间的互动关怀触动心理情绪压力的释放,从丧子独居到参与小区活动的一、二年间,病患对于医疗的需求或依赖逐渐减少。所以我们才会强调,诊所必须参与小区经营,才能深入小区居民的生活脉络,才有机会对小区居民提供长期持续的全面性评估。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