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医疗 > 正文

当传统中医遇上互联网,危机四伏还是另辟蹊径?

2017-08-07 09:35:59  来源:亿欧网

摘要:7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建立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 纵观整体大环境,中医药振兴发展势头正猛。移动互联时代,当中医与互联网科技的深度结合,让传统中医迸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 中医 互联网
\
  7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建立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 纵观整体大环境,中医药振兴发展势头正猛。移动互联时代,当中医与互联网科技的深度结合,让传统中医迸发出新的活力。
 
  近两年,在医疗O2O领域的创业浪潮中,中医移动医疗产品集中涌现,与中医有关的健康管理应用、互联网自诊问诊平台、健康数据采集设备等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受到智能手机用户的青睐。
 
  粗略归纳,互联网中医题材的创业公司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O2O类
 
  其典型代表为金华佗,金华佗移动中医诊疗服务平台成立于2013年,主要以中医健康服务运营为核心内容,致力于为医患双方打造具有温度的最快、最便捷的中医调理问诊平台。为医生树立个人品牌,为患者定制全面健康的调理方案,帮助患者快速寻找到优秀好中医。同时金华佗还提供最健康的中医养生资讯,以及最全面的中医知识。目前,金华佗整合了约800本中医书籍、7000味中药、60000首方剂,460个中医穴位,为用户免费提供中药、方剂、穴位查询。
 
  简单来说,金华佗采用了自建O2O闭环的模式,线上做医患互动平台,线下自建国医馆,并自主开发HIS系统。
 
  在线咨询、问诊类
 
  其典型代表为平安好医生“国医馆”,平安好医生“国医馆”通过知名中医专家线上坐诊,并建立平安好医生国医养生院,让更多互联网用户了解中医体质学,帮助用户建立中医养生档案,了解不同的体质与疾病的关系,为用户提供在线处方、视频会诊、膏方建议、健康体质档案、中药电商等服务,将传统中医的诊疗服务手段嫁接到移动医疗平台,打通中医移动医疗服务闭环。
 
  类似这样的平台其实比较多,大多是针对一些普通病、常见病,提供中医问询服务,同时具有预约挂号的功能。
 
  中药企业+互联网类
 
  其典型代表为康美药业,与西药企业积极拓展医疗服务一样,中药企业也在利用互联网切入中医服务。以康美药业为例,旗下拥有康美中药网、康美云健康服务平台等。2015年,康美药业设置网络医院,依托公司与全国2000多家医疗机构以及15万多家连锁药店建立的深度合作关系,实现患者个人远程咨询系统、远程预约挂号、远程会诊系统 、在线支付、网络药房及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医疗健康档案。
 
  传统中医馆互联网化类
 
  其典型代表为胡庆余堂,在互联网冲击下,很多线下实体店也开始往线上转型,进行蜕变和创新。以胡庆余堂为代表,自2009年开始尝试电子商务,先后在天猫、京东、1号店等设立旗舰店,销售胡庆余堂产品。
 
  中医与互联网的结合,其实有诸多优点。众所周知,中老年人偏爱中医,而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人群则相对比较年轻,伴随亚健康趋势,中医与互联网的结合可大范围“圈粉”,吸引大批年轻人群。加上市场竞争小于西医,前景相对广阔。
 
  不过遗憾的是,据统计,目前互联网+中医的创业模式,成活率不足三成,商业模式有待清晰,因此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虽然市面上很多移动医疗公司对外宣称已经获得稳定且充足的营收,但得到业界广泛认可的成熟商业模式还没有出现。那么,中医领域的互联网创业,将延续互联网医疗持续性烧钱的弊端吗?或许,可以考虑如下模式:
 
  药品销售
 
  在医疗服务领域,医、药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医当然具有同样的特点。也就是说,与中药企业合作进行药品的销售,未来可以作为中医+互联网的一个盈利模式。然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如何保证中药材正宗。
 
  服务性收费
 
  从现有的创业项目来看,基于中医的特征,无论是推拿按摩等保健领域,还是上门问诊等医疗领域,其中所包含的服务属性都更强。这就意味着,每提供一次上门服务都能够获得一笔服务费用。因此,对于大多数互联网中医领域的创业公司,一个相对比较容易出现的盈利模式就是从服务费当中抽成。
 
  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
 
  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可以作为一种探讨模式。在这方面,浙江海盐县勇当大数据时代的弄潮儿,发布了全国首个中医药县域大数据。通过数据采样,可真实地展示出中医就诊方面患者的年龄分布、常见病、高发病等,围绕中医所展开的慢性病管理、亚健康调理、养生保健等相关服务及产品,针对特定人群进行精准营销。
 
  笔者认为,单纯的线上模式恐难以生存,中医与互联网的结合还需要更多实体的操作,需实现线上、线下闭环服务。当然,这些想法是否正确,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yulina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