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能源 > 正文

国际巨头的“非油”赌局

2018-06-06 16:06:54  来源:能源杂志

摘要:曾经纵横在黑金市场的巨头,已经在时代的浪潮中,悄然调转了方向。“非油”战略或将意味着未来能源格局的转变。过去几年,原油市场几经跌宕。在能源清洁化的浪潮中,国际石油巨头纷纷调整发展战略,以期取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关键词: 能源
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从高碳向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识。转型正在进行中,过程却依然漫长。
 
刚刚发布的《BP世界能源展望(2018年版)》报告指出,石油和其他液体燃料需求在展望期大部分时间内保持增长,但增速逐渐降低,并在展望期后期在高点达到平稳状态。BP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戴思攀表示,“石油的需求将会在2025年停止增长。”
 
大势所趋之下,曾经凭借石油起家的巨头公司,如道达尔、壳牌、BP集团等都在纷纷进行业务结构转型,天然气、新能源领域将成为新的角逐场。曾经纵横在黑金市场的巨头,已在时代的浪潮中,悄然调转了方向。
 
能源巨头的转型,往往意味着全球行业格局的风向。在这场蝶翅轻展般的风暴酝酿之中,国内外企业无一例外,纷纷在在抢滩中争渡。这场以“非油”为主要看点的转型战略的豪赌,究竟有多大胜算?在由“石油巨头”向“能源巨头”转型的牌局上,又各自盘算着怎样的筹谋?
 
『 “赌局”开盘 』
 
回顾近年来的油价,经历了持续低迷之后,在各种手段的刺激下正逐步回温。回顾石油史,可谓在各种灾变论调、无数集体恐惧之下发展到如今的程度。石油峰值论和衰落论一度甚嚣尘上,然而,峰值论已经由生产峰值论转向需求峰值论,简单粗暴的衰落论更是在能源系统的市场规律下不攻自破。
 
《BP世界能源展望(2018年版)》(以下简称《展望》)指出,石油在展望期间大部分时间增长(年均0.5%),但在展望最末期开始停滞。交通行业将持续主导全球石油需求,占全球需求增长的一半以上,占总需求的比例相对稳定地保持在55%以上。
 
在石油行业远称不上是“夕阳产业”的当下,国际巨头已然在预测中开始了各自的布局,不过对于这场输赢难料的转型战,他们也难掩忧虑。壳牌首席执行官Ben Van Beurden曾表示,“过去,无论面对何种困难,我们总会找到一种解决方案,保守的方法仍然有效。而当前所面临的挑战是我们不知道未来将走向何方。”
 
在全球排名前列的国际石油巨头中,无一例外都将天然气作为未来勘探开发的重中之重。
 
据道达尔集团研发项目副总裁潘郎文介绍,目前道达尔油气组合中,天然气占比为46%,而到2035年,天然气在其油气组合中的比例将提高至60%。道达尔集团驻中国总代表努北堂预计,“到2030年,道达尔的可再生能源业务会占到总业务的20%”。
 
BP在战略上的调整基本与其一致。BP全球执行副总裁戴尚亚曾表示,“目前BP的油气资产比例大概是五五开,而在下一个十年(2020年)开始,将实现天然气资产比例超过原油,大概是60%对40%。”在新能源业务领域,BP首席经济学家戴思攀曾表示,“我们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主要是位于巴西的生物燃料,还有位于美国德州的风能项目。”此外,BP也在加快在太阳能产业的布局。据其预测,未来20年,太阳能发电将占全球电力供应的10%左右,年增长率约为15%。
 
壳牌则在这条转型道路上赌得更为彻底。据了解,壳牌在油气业务方面将进行大规模改革,天然气业务将在未来占到壳牌油气业务比例的75%。在年初发布的《壳牌2018液化天然气前景报告》中表示,天然气在未来20年能源需求增长中的占比将超过40%。目前,壳牌正在投资电力行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其宏伟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公司。
 
中国石油集团规划计划部副总经济师朱兴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天然气未来的发展前景肯定优于石油,现在大型石油公司都在进行转型。石油需求峰值大概在2025年到2035年之间到来,天然气的峰值估计也要在2040年之后到来,这个时间差给石油公司向天然气业务转型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
 
国际能源署表示,如果各国政府采取严苛的环保政策,全球石油需求可能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但即使这种预测成真,到2040年石油占全球能源总量仍将达到23%。换句话说,即使在石油需求达到高峰后,石油时代也可能会有数十年的收尾期。
 
实际上,国内的石油巨头公司中国石油也已经在转型过程中,或许是由于其石油业务的深入人心,其转型的动作并未引发过多反响。中国石油集团政策研究室副总经济师潘涛告诉《能源》记者,“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的业务比例大概在45%左右,并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石油作为化工原材料的地位无可替代,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处于主体地位。不久的将来,将是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煤炭四分天下的局面。”
 
『 各自的“手牌” 』
 
所谓困局,往往意味着解开后的豁然开朗。在这场以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为赌注的局中,每个百年老店都展示出了十足的韧性。实际上,他们各自之间并非对赌的关系,真正赌的是未来的生命力。
 
BP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其全称为British Petroleum 的缩写,即英国石油。早在20世纪初,BP将其品牌形象诠释为Beyond Petroleum,即超越石油。这一改变不仅仅是BP名字的简单变更,背后更多隐含的是这一传统油气企业在结构上的调整。
 
在BP集团所有推动能源转型的举措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太阳能产业的布局。BP去年底曾宣布,以两亿美元入股欧洲最大太阳能开发商Lightsource。收购完成后,Lightsource太阳能公司将更名为LightsourceBP,BP拥有43%股权,并在公司董事会中占据两席。BP曾经营太阳能业务长达40年之久。彼时,BP进入的是太阳能制造领域,供过于求以及光伏成本的下降和规模化生产,导致BP核心竞争力下降,并果断退出光伏产业。
 
对此,BP首席执行官(CEO)戴德利解释,此次重新回归太阳能行业,投入方式跟过去从事制造和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做法不同,而是转向开发和管理太阳能计划。此后,风电和生物质燃料成为BP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重点。据美媒4月10日报道,BP将在位于美国南达科他州的Titan 1号风力发电厂安装特斯拉电池,其大举进军美国本土风电的意图也随之跃然纸上。
 
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壳牌和道达尔同样看好太阳能产业,并近乎在同一时段开始布局。2018年1月15日,壳牌和美国太阳能公司SiliconRanch签署了协议,前者将斥资2.17亿美元收购后者43.83%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这是壳牌阔别太阳能产业12年后的首次回归。公司表示,计划在2020年之前将新能源支出提高到10-20亿美元/年,这一数字占壳牌2017年预计资本支出总额250亿美元的4-8%。
 
另一边,道达尔也拿下了一笔太阳能资产。2017年12月20日,道达尔宣布,以2.85亿美元完成对可再生能源公司EREN RE 23%股权的收购。EREN RE是一家阿根廷公司,主要从事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业务。更早在2011年,道达尔以14亿美元收购界排名第二的太阳能发电企业SunPower60%的股份。
 
氢能领域的业务同样不可忽视,这亦是国内新能源领域的短板之一。壳牌与法国液化空气公司、林德公司、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公司、道达尔公司、奥地利石油公司等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计划在2023年前建设390个氢气零售站点,其中230个站点使用壳牌产品。BP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氢能技术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参与了众多的氢能示范项目,BP是欧洲和美国两个全球最大氢示范项目的能源合作伙伴,也参与了中国首座加氢站建设。
 
备受瞩目的埃克森美孚尽管还没有大手笔购入新能源资产,但每年对新能源领域投入的研究资金却高达10亿美元。
 
各大国际巨头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还包括生物燃料等领域,由于大多并未进行规模化商业生产,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大型石油公司在不断向可再生能源靠拢的趋势,以及对可再生能源在未来发展的信心。
 
天然气业务将成为各个石油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业务最大侧重点,这也是从“石油巨头”向“能源巨头”转型的关键一步。
 
荷兰皇家壳牌集团与2016年初,完成了约530亿美元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BG)的交易,成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公司。2018年3月11日,据彭博社报道,壳牌与美国私募股权公司黑石集团正研究共同出资100亿美元收购必和必拓在美国的陆上页岩资产。该收购计划会加快壳牌推进增强页岩业务的计划,与黑石集团合作也可进一步增强壳牌财力以便确保交易的完成。
 
作为全球第四大天然气生产商和第二大液化天然气运营商。截至2017年底,道达尔已经向中国市场供应了750万吨液化天然气,并在上游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与中石油进行合作。道达尔集团研发副总裁潘朗文曾表示,“未来,天然气业务在道达尔全部能源产量的占比将居于首位,其中液化天然气将扮演重要角色。”
 
近期,道达尔已与法国电力公司Direct Energie控股股东签署协议,将以约14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其74.33%的股份。道达尔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Patrick Pouyanné在评论这一最新协议时表示:“道达尔公司通过这笔交易在法国和比利时积极开展电力和天然气的生产和分销业务。这起友好的收购案是集团拓展整条天然气发电价值链和开发低碳能源策略的一部分,这与公司成为负责任的大型能源集团的愿景一致。” 在3月美国休斯敦举行的剑桥能源周会议上,Patrick Pouyanné称,公司未来将聚焦5个核心领域:非洲、中东、北海、深海和液化天然气(LNG),不过页岩油气资源未被列入其中。
 
2017年伊始,BP新项目上马的步伐明显加快,共上马7个项目,其中6个是天然气项目。另外,预计2018~2021年启动的9个项目也已开工建设。戴德利上任之后,BP对不断变化的能源格局的主要回应是逐渐从石油转向天然气。在计划2017~2021年投产的16个新项目中,有12个为天然气项目。
 
BP首席经济学家戴思攀在刚刚过去的能源展望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到2040年,全球能源结构将呈现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非化石燃料各占1/4的局面。”目前,BP上游已拥有九大天然气价值链,主要分布在埃及、阿曼、阿塞拜疆、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此外,BP在四川页岩气与中国石油的合作项目,也值得期待。
 
此前接受《能源》杂志采访的德国能源署前署长斯蒂芬•科勒曾建议,在可再生能源接入比例越来越多的时候,应当研究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应用,“天然气的灵活性与可再生能源的互补性非常强,应当研究二者如何更好地结合。”
 
『 “石油牌”如何打 』
 
从行业趋势来看,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近年来的发展并没有使石油的消费量呈现降低的态势。2017年全球石油消费量出现加速上涨态势,且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有所提高。这意味着,石油巨头对新能源的投资并非迫于石油行业衰退的压力,而是在寻求自身业务的扩大。
 
布局非油气业务,“从单纯的石油公司升级为综合型能源公司,是未来石油公司变革的方向。”中国石油集团政策研究室副总经济师潘涛告诉《能源》记者,“但是怎么转,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从公司资金的角度来讲,在涉足多个领域的情况下,必然有所倾向。尤其是在天然气等项目需要大量前期资金流入的情况下,对于当前石油项目的处理,也备受业界关注。
 
作为改革的第一步,壳牌削减了运营成本,可以比竞争对手更好地利用原油世纪结束前的时间赚钱。对此,壳牌首席执行官Ben Van Beurden预计,未来几十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将继续攀升,他已经在削减石油项目资产组合,只保留那些能在油价低于40美元/桶的市场中提供良好回报的精益资产。
 
壳牌出售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项目,其中包括认为无法满足低成本要求的油砂。公司去年3月发表声明称,将以72.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在加拿大的大部分油砂资产,以便将更多精力集中到具有全球化规模和竞争优势的业务上。
 
有关壳牌出售油砂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剥离资产。在荷兰海牙总部,经过几个月的闭门商议后,按销售额计全球最大的非国有石油公司壳牌得出了如下结论:能源行业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曾经有利可图的油砂业务将成为负债。壳牌认为,一旦石油需求高峰来临,油价可能会缓慢下滑,最终低于油砂生产成本。分析团队的Jeremy Bentham表示,如果这一局面成真,而公司却被油砂拖累,“那么,很不幸,公司将彻底完蛋。”在壳牌决定出售油砂前,他在写给老板的一份备忘录中如是说。
 
道达尔的“剥离战略”相对壳牌更为保守。去年9月,道达尔首席执行官PatrickPouyanné在电话会议中表示,“道达尔公司不急于出售诸如油砂那样的高保本资产,将会等到油价上涨之后再考虑出售。我优先考虑的是价值而不是产量。”与此同时,道达尔也有所举措,宣布不会为位于艾伯塔省背部的Fort Hills油砂项目继续提供资金支持。
 
去年年底,道达尔表示,同意以14.5亿美元价格向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出售2块挪威油田的股份。“公司计划将重心转移到伊科菲斯克、斯诺赫维特与约翰•斯弗尔德鲁普油田等非作业权资产上。”
 
相比之下,BP尽管也在剥离油田资产和股权方面有所动作,但仍有油田项目陆续投产。据道琼斯4月10日消息,BP将钻探两个北海新开发项目,预计将于2020年投产,每日总产量最高可达3万桶油当量。
 
据WENews.com网站2月27日报道,埃克森美孚公司将出售其在位于加拿大东海岸以外海上的特拉诺瓦石油项目中持有的全部股份。
 
业内人士对此指出,在石油资产的处理方式上,各家石油巨头都有所不同。但大多存在着削减重资产,转向轻资产的共同意愿,并为转型提供资金驱动。
 
『 牌局的风险 』
 
任何转型都伴随着风险,特别是在当前青黄相接的关键时期;任何决策的失误也都会削弱企业未来竞争力和生命力,而这也往往意味着在风起云涌的能源市场中出局。
 
“从风险来看,天然气作为过度向可再生能源的桥梁,其风险较低。”朱兴珊强调,“然而在转型新能源业务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较大。据了解,目前转型新能源业务的基本没有盈利。许多公司投入新能源领域,大多是在表明一种姿态。”
 
潘涛对此表示认同,“实际上,现在这些能源巨头涉足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在其体量规模中占比很小,其目的并非是想要大举推进,只是处于‘介入’和‘观望’的角度,等待市场成熟之后再大规模投入。”
 
回顾各家公司在新领域的业务投资,遗憾退出的案例比比皆是。
 
壳牌首席执行官Ben Van Beurden曾指出,“由于没有把可再生能源当做战略方向,因此壳牌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溃败。”
 
壳牌曾投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业,但当公司发现时机太晚,无法获得足够利润,且行业竞争非常残酷后,放弃了该投资。壳牌也投资了风力发电场的开发,但由于风电场的平均利润率低于普通的深水项目,投资风电是种浪费,因此也退出了该项目。壳牌还曾涉足氢气能源,但在2005年左右,监管机构发现壳牌大量超额记录石油储备后,壳牌不得不停止该项目,这一丑闻使壳牌重新关注其真正的主营业务。
 
BP同样经历过新能源领域的失蹄,做出了“弃光转风”的决策。随着短短几年内光伏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BP在光伏领域不再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2012年,BP快刀斩乱麻,果断退出光伏行业,同时从在华合资项目中撤出。
 
“退出太阳能行业,并不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个行业不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处在价值链上的一个错误点上,我们只是在这一位置上无法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BP全球执行副总裁戴尚亚解释称。
 
对此,朱兴珊也透露,“中国石油也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口号,但在新能源领域还未完全想好该如何布局。”
 
足够庞大的体量和充裕的资金,给了他们在这个牌局上调整出手方式的机会。业内人士分析,中小型新能源公司发展新能源的模式,一般是前期引入风险投资,等项目上规模和盈利之后,再运作上市,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但对大多数石油巨头而言,不存在资金上的压力,它们看好的项目很快能够投巨资进行开发,或直接并购。且传统能源巨头往往拥有难以比拟的政府关系资源,以及其他先发优势。
 
中海油新能源公司首席科学家肖钢曾在接受《能源》记者采访时表示,油气公司退出某个行业,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正确的决策,因为目前的新能源行业整体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及时调整不适合自己公司发展的领域,对公司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另据业内人士向《能源》记者表示,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将超过40%。出于能源安全战略考虑,在国际的天然气贸易将会逐渐审慎考量,而这或将成为国际巨头大幅扩展天然气业务后,进驻中国市场面临的又一难题。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