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问题多多!你试过云吗?

2016-07-26 11:45:29  来源:51cto

摘要:不管任何时候,只要来到三甲医院几乎都会看到人山人海的场景,同时也带来了挂号难、看病难的诸多问题,医患矛盾愈发紧张,医疗资源紧缺依然是老大难
关键词: 医疗 信息化
  不管任何时候,只要来到三甲医院几乎都会看到人山人海的场景,同时也带来了挂号难、看病难的诸多问题,医患矛盾愈发紧张,医疗资源紧缺依然是老大难。
 

 
  目前医疗机构数据比较分散,信息孤岛仍是待破之题。一份调查显示,当前已有70%以上的医院实现了医疗信息化,但仅有不到3%的医院实现了数据互通。
 
  医疗信息化面临业务复杂等多种难题
 
  国内医院经历了多年电子信息化建设后虽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有系统能够支持门急诊、住院、医技、运营各科室级日常工作,但对于跨部门业务协作,就会遇到信息集成、系统集成困难等问题。
 
  据同仁医院信息化专家介绍:现有电子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很多功能缺陷,如没有建立全院统一患者标识,存在多种卡并行情况,造成患者就诊流程复杂;门急诊信息与住院信息、护理信息、体检信息分离;住院系统功能分散,医生需要使用医嘱系统、电子病历系统、临床路径系统等多个系统;运营管理系统与现有平台分隔,未实现过程管理等。
 
  此外,在架构方面缺乏医院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导致信息系统与业务的匹配度低;仅考虑了业务流程中的数据传递,没有考虑整体的信息整合,致使系统过于碎片化,数据与信息的利用不高;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信息标准及集成标准;没有统一的用户管理与安全认证等。
 
  云平台能够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医院正常的运作需要电子病例及影像、病例、供应链等各个系统。而中国最大的供应商占有市场份额不到10%,非常分散。
 
  “医生运用这些数据和信息时,要打开不同的系统,很不方便。由于大量的信息孤岛存在,医院管理者难以对整个医院的运营状况有及时准确的了解。”谈到信息孤岛,同仁医院信息化专家也有同感。
 
  解决信息孤岛,除了提高医生诊治效率外,对分级诊疗的实施亦有很大推动作用。同仁医院信息化专家认为:“通过电子档案和电子病例的云端共享记录,打破院间的信息壁垒,分级诊疗就有了绿色通道。在夹缝中的二级医院也可以通过分级诊疗更好发展。”
 
  专家认为理想中的集成平台,能够将医院内多系统信息链接,生成可视化的医疗决策支持系统,解决院内系统不集成问题;将云平台存储医生、患者的海量数据,进行信息标准统一化,打破院间信息孤岛;医生与患者通过APP或家庭智能健康管家,把个人健康信息传递到医生佩戴智能PAD,解决了医生决策少支持的问题。
 
  纽约市LinuxONE大型机云医疗平台值得我们思考
 
  国内的医疗行业在探索中前进的同时,国外情况又是如何呢?据IBM专家介绍,在LinuxONE大型主机应用方面,IBM与纽约市的一家大医院合作,帮助护士更好地诊断患者的情况。该医院针对不能走出家门的患者,派出一些出诊的护士,在一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到患者家就诊。IBM和纽约市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为这些经常需要出诊的护士配备了移动设备。通过手持的终端或平板电脑,这些护士能把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血压、血糖的情况自动输入到终端,发到医院里的LinuxONE大型机中去。LinuxONE可以对患者实际测到的情况和历史情况进行对比,帮助护士在患者的家里就可以做出更好的诊断。
 
  这样护士现场就可以给这些患者提出建议:医疗的方式或测试用不用进行调整,或者建议患者必须马上去医院看医生等等,使这些患者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治疗。医疗服务都是要付账单、花钱的,在为患者提供更好诊断的同时,LinuxONE也能够及时把账单发出去,并能够快速地发到全国医药系统中。
 
  在新的政府规划中,中国政府提出了“民生优先”原则,在未来五年中更加突出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在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因此,民生客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以IT的力量作为支撑。“IBM LinuxONE正在着力于走入民生,以全新能力支持包括智慧城市、医疗、教育、公安、社保、农业等民生领域发展,通过携手和支持企业构建一个成功的民生工程,以自身力量将科技手段落到民生实处。”IBM大中华区硬件系统部服务器解决方案副总裁施东峰如是说。
 
  IBM云平台完全基于OpenStack,同时可以支持整个混合云的架构。从去年到现在,技术已经走向成熟的阶段。通过纽约市的案例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基于LinuxONE大型机的云计算平台拥有更高的可靠性、可管理性以及扩展能力,对诸多复杂业务的支撑也值得称赞。在IT环境如此繁荣的当今,可供选择的各种架构和解决方案数不胜数,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量身定制才是关键。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pingxiaol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