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块链 > 正文

315晚会曝光智能骚扰电话,区块链如何保护好个人隐私?

2019-03-19 11:13:47  来源:区块链见闻

摘要: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或许能够让我们不再透明,让个人数据掌控权从互联网公司转移到个人手中成为可能。用户个人数据可以与个人数字身份证相关联,用户可以选择数字身份证是匿名、化名或公开,还可以随时随地从任何设备访问区块链应用平台,控制他们的互联网个人数据。
关键词: 区块链 个人隐私
  今年的315晚会虽已经结束了,但行动仍在继续。
 
  今年315晚会的主题是“共治共享、放心消费”,聚焦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互联网消费等领域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曝光行业内幕和消费“潜规则”。
 
  晚会中,医疗垃圾的黑色产业、危险辣条、“化妆”土鸡蛋、缺德智能骚扰电话、资质证书挂靠问题、卫生用品安全、售后“套路”“714高炮”网贷“要钱不要命”等事件被曝光。
 
  其中,智能骚扰电话让我印象尤深。“我们是房地产公司的”“我们是做银行贷款的”……这些骚扰电话为何源源不断?其实这些公司主要通过机器人拨打电话,一个机器人一天能打5000个电话,使用领域主要分布在房地产、培训教育、汽车、金融、整形。
 
  如何获取更多电话号码?通过探针盒子,识别连接上无线网络的手机。这些探针盒子被秘密放在商场、超市、便利店、写字楼,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取用户信息。
 
  信息时代的到来同时带来了商业触角的不断延伸,消费者也从以往单单消费物理资产而转为拥有越来越多的数据资产。
 
  无论是日常社交微博、微信、头条等互动平台,还是淘宝、京东或者是外卖APP等购物平台,都涉及到了我们的个人隐私。正是因为这种信息的随处填写,窃取用户个人数据变得更加容易,目前出现的网上欺诈,手机诈骗,信息威胁等等很多都是信息泄露导致的。我们无法脱离这个生存的社会,个人信息不填写是暂时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下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呢?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或许能够让我们不再透明,让个人数据掌控权从互联网公司转移到个人手中成为可能。用户个人数据可以与个人数字身份证相关联,用户可以选择数字身份证是匿名、化名或公开,还可以随时随地从任何设备访问区块链应用平台,控制他们的互联网个人数据。
 
  在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验证中,用户的数据作为独立的信息存储于区块当中,其中包含用户的身份属性(散列函数)和用户的公钥,而所有的这些信息都使用用户的私钥进行签名,在此阶段,用户身份的可信度仍然处于基本水平。
 
  用户和与之有关系的其他实体(例如银行或互联网服务商)也在区块链中,这些实体具有它们自己的散列函数属性和公钥集。他们可以通过签署与该关系相关用户的特定散列函数属性来与用户建立关系。例如,如果用户拥有的属性值与互联网服务商中的记录相匹配,则互联网服务商可以对该用户的地址,名称和相关信息进行签名确认,反之则无法随意获取用户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区块链中用户建立了越来越多的关系确认, 这不仅提高了对单个用户属性准确度的信心 ,也增加了用户数字身份本身的可信度。
 
  在区块链的网络中,任何在网络中的行为都会留下痕迹,且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如果用户和实体之间的任何关系发生变化,则可以在区块链中更改建立为具有加密签名时间戳的单独块,从而使任何新验证者能够在加密保护的序列中观察先前行为和当前行为的关系。
 
  总而言之,区块链在用户数据保护领域所带来的改变包括:
 
  4.1 身份的主导权
 
  当前在各个网站或服务商中所注册的用户信息实际的掌控权并不在用户自身手中,即使拥有自己的账户密码,也不会拥有自己的“数字身份”。
 
  区块链则使得用户可以控制自己的数据信息,并可以选择公开或保护个人信息。用户可以随时使用自己的身份认证信息,而任何人在未经同意时都无法访问个人的信息。
 
  4.2 减少身份盗窃
 
  区块链分布式存储的解决方案理论上不存在单点故障,这意味着黑客无法入侵系统并窃取个人信息。在一个区块链的数字身份认证中,通过验证的个人信息将以加密哈希的方式传输到公共区块链上。个人数据将受到保护,因为信息从未存储在任何的信息平台上,而是存储在用户自己的设备上。
 
  4.3 KYC
 
  在涉及到某些服务请求时,企业会对客户进行尽职调查,但这种尽职调查的过程在不同的企业间总是重复的进行,不仅耗时且有数据泄漏风险。区块链使企业可以安全的访问客户的信息,而无需一次次地开始尽职调查。借助于数字身份,机构间可以实时查询客户历史记录,以减少信息误判和欺诈活动。
 
  不否认,目前区块链还很不成熟,但在区块链有它的优势,不论是在保障信息安全方面,还是防止巨头垄断,保证信息的私密程度,区块链都存在完美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而在这样一个概率世界,尝试比起固守成规,总不会是一个更坏的结果。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kongwe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