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块链 > 正文

供应链金融的理想模型:怎么让区块链有“价值”?

2018-05-09 13:44:43  来源:供应链金融

摘要: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现阶段最火的可以说是多级 “可拆分、可流转”的区块链数字资产凭证模式。因为此场景的基本逻辑是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分布式账本的特性,依托产业链条中的核心企业,把核心企业的商业信用进行数字化、资产化转换为一种可支付、可融资的数字载体,在多级供应链体系中流转。
关键词: 区块链
  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现阶段最火的可以说是多级 “可拆分、可流转”的区块链数字资产凭证模式。因为此场景的基本逻辑是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分布式账本的特性,依托产业链条中的核心企业,把核心企业的商业信用进行数字化、资产化转换为一种可支付、可融资的数字载体,在多级供应链体系中流转。
 
  区块链在此场景起到的作用,大概可以归纳为:首先是保障交易数据、操作记录的安全、完整、不可篡改;其次是保障数字资产不可篡改、多方共享、无损传递可追溯;最后是通过执行智能合约完成智能清算。行业内大部分人认为此场景是基于区块链特性与供应链金融的最佳结合模式。但是,我们再深入地思考一下,区块链在此场景真的是必不可少吗?请再想想如果没有区块链这模式就不能运作吗?区块链产生了非常巨大的价值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回归金融本质上,区块链并没有取替核心问题,可流转、可支付、可融资的核心是基于核心企业的刚性兑付,是基于供应链贸易关系;而数据安全、智能结算等更可通过多种其他技术、非技术手段实现,没有区块链仍然可以实现此模式。区块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参与者的信心,却并非必须,所以说:区块链,有更好,没有也可以玩得下去。
 
  区块链的价值在哪里?
 
  我们试着思考一下很好玩的哲学终极三大问题——门卫三问: 区块链的价值是什么?从哪里来?去哪里?首先区块链技术是多种已有技术的组合应用,它是由技术保障的共识机制,它仅代表了一套可靠的公认的“规则”。但它本身并不代表“价值”,规则=价值吗?定了一套规则就等于有了价值吗?答案当然是no。
 
  虽然经常被区块链的各种新闻刷屏、刷朋友圈,但在供应链金融实践中许多金融机构并没有如众人想象的那么认可区块链。首先是风控部门就未必接受区块链,因为一旦出了风险谁来承担? 其次是谁能证明区块链能降低风险,降低多少风险?
 
  区块链的价值来自于“联系”
 
  正如广州大学段伟常教授在《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中写到的“在现实世界中,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节点,如法院、公安、工商、税务、民政等,这类中心化节点完全不会因为区块链技术的使用而功能弱化,只能使得这类节点的功能加强”,“现实中的信息中介机构,其功能并不是单纯的信息处理,中介的功能十分丰富,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匹配、信息验证、信用担保和合同执行等环节”。
 
  真正能让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产生价值的是如何以区块链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精神世界产生“联系”。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我们把供应链条相关企业的生产、贸易数据通过区块链同步存证到税务部门、监管部门等作为各口径的计算凭据(记得区块链登记后是不可篡改、分布式记账),这样使数据造假的成本大大提高,当造假成本远大于金融违约的得利时,这样就保证了数据真实性,使区块链上的数据真正对金融机构产生价值。
 
  再举两个例子作比较:如果金融机构的违约记录可以通过区块链登记到大数据的世界,会帮助到所有数据使用者作为融资判断依据,因为金融机构的数据属于强监管。但如果登记违约记录的是非金融机构,数据使用者则无法辨别数据本身的真伪,因为我们并不知道缺乏监管的数据是否出于特殊目登记。
 
  那么或许会问到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不是可以由核心企业提供数据作为背书吗?但仔细一想供应链最后的风险不正是来自核心企业自身兑付的风险吗?所以风险并没有“消失”, 金融机构只是通过抓核心企业来降低运作成本。即是单纯地以区块链存证数据这事本身并不产生价值,只有当数据与现实世界、精神世界的某些东西有所联系才会产生价值。
 
  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发展,首先打通区块链与现实世界联系的方案,会是真正打动金融机构的方案;并且能够掌握独特的、可信的数据,并实现可量化通过该数据对驱动降低金融风险的贡献的企业将拥有极大优势。
 
  最后,随着政府、各种世界组织等的推动,区块链在政府管理、跨境贸易、供应链管理、城市治理、金融交易等等方面的应用普及,未来是不确定的,区块链价值实现的逻辑也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例如真正实现非中心化分布以后,是否核心企业也会越来越淡化,改变现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逻辑,从而实现真正的“供应链的金融”,真正服务所有链条上的企业,值得期待。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kongwe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