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块链 > 正文

【探索】区块链可以在哪些方面获得快速收益?

2018-01-04 10:01:04  来源:本能区块链

摘要:本文对2018年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的小规模成功与突破做了一些建议,并介绍了在2018年能够实现价值、简化用例的四种模式。透过区块链我们无疑可以看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但如何到达这一彼岸,首先要创建出更加简单、实用的用例。
关键词: 区块链 金融科技
\
  你真的想要等到2022年才使用区块链为你的机构带来收益吗?
 
  2017年,焦点大部分都集中在愿景设定、长期项目以及加密货币的良好表现上。而作为因这项技术以及社交影响力而加入社区的人,这种愿景是极具吸引力的,但直到2022-2024年大多数有意义的生产应用得以尘埃落定之前,单靠愿景是远不能维系这一生态系统发展的。
 
  那么2018年我们面对的问题就更加具体了:如何真正实现成本节约?改善客户体验?增加收入?降低风险?更快速地达成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小规模成功
 
  首先,我们需要使整个区块链生态系统更具可操作性、更真实、甚至更好——更简单! 也许正是因为这是一个受技术引导的社区,大多数区块链讨论都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不会越来越简单。
\
  如果能够拥有更简单且快速收益的用例,那么就有机会使更多机构从研究阶段走向实施阶段。
 
  你可能会认为,现在已经有很多的用例清单正准备采取行动了!确实,列表很长,但却缺乏可实践性。这些用例水平太高——这几乎就等同于告诉销售人员“快去做推销”,却不告诉他们任何背景信息、不作任何培训,毫无经验且毫无任何技术基础的就要让他们去取得成功。
 
  我的公司就在通过这样一种思考方式来帮助改变这种做事方法:
 
  “我们可以在3-6个月的时间里使用现有区块链技术带来什么好处?”
 
  虽然我们也还没确定这种更简单且快速收益的用例,但我们已经确定了我们认为可能会在2018年带来价值的四种模式:
 
  1、在了解区块链的同时降低数字存储成本
 
  2、提高记录数据的可信度与可用性
 
  3、下一代业务流程管理与整合
 
  4、加快并降低支付成本。
 
  这一列表的目标就是结合区块链的基本价值、现有技术以及真实的机构需求。列表上的第一个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几乎不会有人认同数据存储的远见性,而且虽然其成本不高,但数据的不断扩充就需要更好的解决方案。
 
  而有了Sia、Storj等服务,你就能够降低使用AWS的成本——这就是区块链的实际优势。
\
  另外一个快速获益的例子就是北方信托银行(Northern Trust)开发的私募股权管理区块链。在这个解决方案中,该公司研究了如何利用区块链产生的可信数据。他们的区块链优势就转变为更低的成本、更少的交易时间,同时提高了审计与合规的透明度。
 
  放弃控制权
 
  除了简化用例之外,我们还需要解决大家心照不宣避而不谈的问题:人人都想要区块链带来的优势,但却因对竞争与控制的担忧而对是否要深入其中而犹豫不决。
 
  这些担忧都是合理的,而且我们已经看到这些问题在比特币社区中显露了。由于我们无法直接通过区块链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促进更快采用的一个更好的方法就是创建一套可以遵循的模式。
 
  例如,让我们看一下业务网络模型的简单层级:
 
  公共数据+自己的机构+消费者
 
  具有占主导地位的起点或终点的纵向价值链
 
  互补专有数据/合约/ SLA +自己的机构+消费者
 
  互补专有数据/合约/ SLA +自己的机构+专有数据/合约
 
  通过联盟、财团和直接关系的竞争对手
 
  最上层的模型是可以开始采用的最简单方式,因为它涉及到的直接参与者最少,而最底层的模型则是最难的一个方式,因为这些都是你要面对的众多直接竞争对手。
 
  这些模型都有各自的例子,这不足为奇。公共数据是第一个模型的关键,无论是航班起飞时间还是来自政府机构的数据。而第二个模型例子就更多了(腾讯、戴姆勒、嘉吉、彭博社…),其中主导机构能够推动或者预先阻止业务网络中的变化。
\
  第三及第四种模型就与颠覆有关——两种模型都在避免颠覆、但又要创造新的组合来改善用户体验。最后,直接竞争对手直截了当的组合起来创建某种新标准。
 
  这与如今的区块链行业有很多相似,这些模式与模型都只不过是个开始。
 
  尽管去使用这些作为指导来确定你想法的优先顺序、尽量减少对区块链准备情况的异议,并获得创建真正区块链项目的基本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我们也正在努力通过特定场景来增强这些模式,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我们可以透过区块链看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让我们专注于创建更简单、更实用的用例,从而更快地到达目的地。我们甚至可能会更快地实现改变世界的愿景。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kongwe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