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北大软件所副所长黄罡: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2015-04-08 11:21:58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2015年3月29日,“北大CIO医疗卫生新IT研讨会”在廊坊市卫生局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北大CIO同学会医疗卫生分会主办。
关键词: 医疗卫生 CIO

    2015年3月29日,“北大CIO医疗卫生新IT研讨会”在廊坊市卫生局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北大CIO同学会医疗卫生分会主办,廊坊市卫生局协办,CIO时代网承办。本次研讨会聚焦“新一代IT与医疗卫生转型”,来自医疗卫生行业的CIO们共同探讨新IT时代的医疗卫生转型之路。


    北大软件所副所长黄罡先生在本次研讨会上做了题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的主题演讲,他首先与大家分享了信息技术如何发展到了今天的“新一代IT技术”,他带大家回顾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而“互联网+”其实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互联网是对IT产业本身的颠覆,在演讲中,他提到了物联网、云计算、网格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软件定义网络、信息安全、开源等众多新技术发展,但是也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未来的IT应该走向何方。以下为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能到这儿来跟大家交流一下关于新一代IT的学术和学科领域的东西,刚才孟主任讲得很好,我对医疗卫生,尽管我一直是一个患者,但是我对它本身不是很了解,所以,刚才也和姚乐还有王教授聊了一下,时间上安排得太长了,我争取在半个多小时内把它结束掉,这样的话,后面几位专家可以讲更多跟医疗卫生转型相关的。

\
北大软件所副所长 黄罡

    我这个报告本身希望从技术的角度去讲这个事情,里面确实没有关于医疗的,我想,没有新一代IT,实际上今天的医疗,包括刚才孟主任说的很多,对政府管理上的倒逼其实不会发生。当然我们说,互联网是不是有问题,这是另外一回事,我整个报告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看一下怎么着今天就发展到了所谓的新一代IT,大家总认为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很喜欢炒作,是不是新一代IT是炒作呢?今天大家觉得新一代IT不是炒作了,但是三年前提这个概念的时候,大家都在说,信息技术还没搞明白,怎么就到了新一代。


    接下来看“互联网+”其实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大家可能觉得是赶时髦,其实不是,我的这个PPT实际上是我们去年在科技部做的“十三五”信息领域战略规划的主体内容,其实待会儿会看到,那里面的很多内容,新一代信息技术到底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是我们早就总结好的,在这里面可以看到,确实从技术的角度,“互联网+”本身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最后是介绍一下北大软件所,王老师也说了,在北大更多的是偏研究,北大还有一个传统,一般都是面向产学研,希望我们做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的服务社会,服务产业,在这里面,也会再介绍一下北大软件所在新一代IT方面的创新和实践。


    首先,这个是一个很简单的图,传统IT,可以看到一个最新的统计,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的信息产业持续增长,它对全球经济的复苏贡献是非常显着的。但是,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它现在的增长率越来越缓慢,整个结构性上是有问题的。我们同时又看到一个趋势,今天的信息技术已经无处不在了,我们在做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战略规划的时候,当时反复在劝说国家领导人,信息技术很重要,它是传统产业的倍增器,加速器,相信很多人也常听到这些词。但是今天到了“十三五”,已经不仅仅是产业倍增器了,它更多的是扮演了颠覆者。是不是已经看到了?工业正在被颠覆,电商或者是零售业,已经被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企业颠覆了。接下来还有机器人,汽车,包括今天我们谈的医疗,首先都会被信息技术改造,增效,另外,里面越来越多的会产生一些颠覆者。医疗卫生有没有?不清楚,这个可能要我们一起探讨。在这个时候,所谓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用一个大概示意图看到,这中间的核心是标红的,一个是互联网,一个是云计算。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体,现在互联网是一个泛互联网的概念,传统的互联网是四层结构,今天的互联网只保留一层结构,就是IP,不管下面走的是什么通讯设备,也不管上面是什么样的应用,只要中间这一层的网络上的数据交换走的是IP的协议,那就叫做互联网。所以,今天的互联网更多的是泛互联网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下,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或者是物联网,其实基本上都是在互联网的模式下。


    在这个基础上,互联网,包括移动,包括物联网形成了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能干什么呢?能干很多新的事情。所谓的新模式,讲的更多的是应用模式,我们有云计算,有移动计算,还有嵌入式计算,在这个基础上,大家说大数据怎么不是?大数据从今天来看,至少从今天来看,在技术上没有任何新东西,包括它的算法都是经典的几十年的统计学的东西。新东西是什么?新东西是在起来地方。大数据为什么让我们觉得确实是一个,让大家觉得很不得了的东西,因为它改变了我们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思维方式。以前总是觉得我先针对我的一个目标问题,比如说医疗系统,医院要管理起来,我就做一个信息化,信息化出来以后,整个结果就是一个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的思维是,先别管要干什么,先把互联网上,或者你自己已经有的各种信息化系统的数据收集起来,通过一种综合分析,再看中间可能产生一些新的价值,这个包括对你本身业务的增值,包括业务流程的优化,包括对整个系统很好的管理,这些都是属于大数据。


    当然,学术界经常探讨的计算思维,这个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倡导的,现在也很时髦。当然还有产业界,尤其是互联网经常说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因为这些新的思维模式出来以后,导致我们去看信息技术完全不一样了。这个不一样就导致什么呢?导致所谓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实际上它就是在网络化,泛在化和智能化的驱使下,互联网及其延伸网络上形成的新平台、新模式和新趋势、新思维,讲的就是这样的新一代信息技术。


    我作为学者,科技部作为科技的领导者,他想知道,你现象讲明白了,但是到底为什么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回过头来看,IT有很多很多发展规律,摩尔定律是非常非常着名的,18个月翻一番的集成电路。同时,到今天还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所谓的梅特卡夫定律,实际上这就是Facebook社交网络,所谓网络有一个翻倍效应,你的用户数量越多,这个网络的价值是跟用户数量增长的平方,是平方增长的,而不是线性增长,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当然了,到今天出现了可穿戴设备,出现了物联网设备以后,1972年,当时被大家遗忘了将近30年的一个定律又被重新拿出来,就是贝尔定律,他说计算设备,每12年,或者每10年,会出现新的一代,这新的一代不是摩尔定律的计算能力增强,而是成本更低,应用更简单,更傻瓜,这是一套新的。今天我们的看法,过去很多在IT上的规律,好象有一些,确实有一些更清晰,有一些可能要被淘汰,我们从这些规律看,实际上也很简单,所谓IT的发展,始终围绕三个东西,一个是能力,就是算得更快,存得更多,传得更宽,还有它的应用,就是你到底怎么用,以及成本。


    在这个底下我们回顾一下就会发现,所谓的信息技术,在1995年以前,待会儿会跟大家讲为什么是1995年以前。从第一台电子通用计算机出来,过去的50年,基本上是面向能力和成本的创新,只要出来一套新的技术,比如说摩尔定律,只要出现了一款新的CPU,就一定整个PC就要换,Windows也要跟着换,软件也要跟着换,消费者被迫就要买新一代的计算机,这就是所谓的面向能力和成本的。在那个时代,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耳熟能详的基础理论,图灵机、编程语言、编译系统、操作系统全都定形了。但是到渐进式改进思路,在过去50年,95年以前的50年,基本上是它的主线。


    接下来看,95年为什么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因为互联网是86年的,它真正为大家所熟知,尤其是产生商业价值是1995年前后,这中间,1994年的时候,提出了所谓注意力经济的概念,只要你眼球看见了,那就会产生钱,怎么产生咱们不管。哪怕今天的互联网,还是在干这个事,先不管怎么挣钱,用户数先累计起来再说,累计起来以后再去想怎么赚钱,归根到底还是94年提出的注意力经济。94年在互联网上出现了第一个网络广告,95年亚马逊和易贝也推出来了,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个,很多人马上就想到,资本,是一个巨大的损害,但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居然互联网,一个这样的新生事物,一个虚拟金融的东西,居然能达到对全世界的经济有这么大的影响,我们当时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因为当时都觉得互联网就是一个小范围的应用,没有想到它对全球的经济有这么大的影响。当然我们说,那时候它是一个负面影响,但是不管是负面还是正面,它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底下这张图是美国政府,应该是在2009年总结的,其实美国的GDP增长有一个波峰和波谷,所谓的波谷,包括中东战争引起的石油危机,最近的金融危机,和十年前的互联网危机,原来互联网在95年的时候,产生商业价值以后,到了2000年就达到了大家预期的顶峰,接下来,发展到了最近,互联网已经是非常非常厉害。在这个转变当中,除了商业以外,还有一个技术上的本意,在那个时候,在98年左右的时候,实际上学术界已经发现,如果按照经典的发展规律来发展,整个这一套信息技术,到2020年前后就再也发展不下去了,不是说没用了,而是发展不下去了。比如说摩尔定律,在现有的技术和工艺情况下,到2020年就不可能再去18个月翻一番。在E级计算,实际上是超级计算,它会因为功耗的问题,E级计算是十年计算能力翻一千倍,但是这个规律到2020年也实现不了,是因为CPU的功耗,存储器的功耗跟不上,基本上到那个时候,超级预算,E级计算机机芯内的CPU附近的温度是跟太阳内部温度一样的,能够达到几十万度甚至几百万度,这是不可能解决的。还有一个,2020年的时候,如果按照互联网的数据增长,会达到40的ZB的数据,按现有的这一套IT的技术,没法有效的去处理这个数据。这就是我们说的大数据。当然还有很多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原来IT技术,如果按照今天的那一套再做下去,没法再发展。它还是有用,但是已经不能成为一个专有的技术,就是我的一招鲜。所谓的专有技术,以前大家用信息,因为IT技术很先进,当我用了以后,没有用IT技术的企业就会被我干掉。但是如果IT技术变成一个平民化的技术,这时候就会导致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就没有了,在2002年的时候,联线的前主编尼古拉斯·卡尔他也出了一本书叫《冷眼看IT》,这本书就是说IT不要再去忽悠大家了,你的那一套已经发展不下去了,大家要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我们的IT应该怎么走。怎么走也很简单,两条路,一条路是把IT业的基础理论全换掉,现在很多人在聊,图灵机不行,包括基于硅机的不行,我们要用碳机,现在耳熟能详的碳机有两个,这个整个一改掉以后,整个信息技术的能力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它可以延续整个技术发展的规律。


    另外一种思路,上面的那个还是太难了,更多的是科学层面的东西,科学我们知道它的不确定性非常大,成功率非常低,这时候不能说一大堆IT已有的东西都抛弃掉,就有另外一种思路。量变来引发质变,那个时候就已经产生了很多的想法,最开始大家听过的网格计算,包括服务计算,实际上讲的都是这个事情。比如说,既然已经有一个互联网这么好的平台了,上面已经连了上亿的机器了,我能不能把他们拼起来,怎么拼呢?比如说网络的资源,只要是连了网的资源就能拼起来,这就是所谓的泛互联网,今天我们说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概念。


    另外一个是计算资源的聚合,还有数据资源的聚合,还有用户资源的聚合,我从各个角度,把整个跟IT相关的所有资源全聚合起来,说不定上面能产生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而且,按照这个思路,这都是从学术的角度,他们确实使得IT技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实际上本质上,就是在信息技术原理性突破之前,没办法了,我们业界也好,学术界也好,尝试用新的应用,应用创新,以及面向应用的技术集成和集成创新来做出新的,让IT整个能力和成本,还有应用能够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这就是我们说的所谓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个里面,其实我们说,一定要注意,摩尔定律还是有效,但是已经不是主导地位了,现在的主导地位是强调应用和成本的,贝尔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梅特卡夫实际上就是网络效应,贝尔定律就是本身你的计算设备要低端化,低成本化,应用化。


    我们说了以后,最终还是要畅想一下是,不是IT就到新一代就OK了?不是。前面讲了,还有一大波人,做量子计算的,做分子计算的,他们希望通过新的理论来实现颠覆性的重大突破,这个是什么时候呢?这个实际上是在2000年左右,大家的共识是2020到2040年前后,这段时期可能会有中间那么一两个,会产生突破性的东西。但是经过现在,基本上15年了,基本上修正了大家认为,最早最早到2040年,这个判断是15年前给出的判断,现在已经修正了,是到2040年。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前面说的科学的不确定性,还有长期性,但是确实,最近也出现一些,包括IBM的这个神经芯片,还包括现在的机器智能等等等等。但是这些东西,其实要真正达到颠覆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图灵机和那些理论,实际上目前还得再过20年才能看到。这样的话,包括我在内,可能我们都已经退休了,所以到那个时候,是我们下一代要关心的,我们关心的更多还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


    从这个角度看,就会发现,很巧合的,刚好差不多是50年,信息技术发展产生新的一代。这是不是一拍脑袋拍出来的?也不是,熊彼特提出一个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长波理论,他统计发现,每50年,世界的经济是由于某一个技术的重大突破,导致整个世界的经济发生飞速的跃迁,基本上是50年产生一次。从1780年到1840年的纺织品,到蒸汽机时代,还有铁路,再包括后面的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1940年到90年的汽车和合成材料,1990年到现在,他认为是微电子和计算机网络时代,这是熊彼特老早提的。现在发现,IT除了过去50年,未来50年还会继续主导全球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一看就会发现,实际上所谓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就是信息技术这个创新周期,周期性的第二个50年。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认为,当然第二个50年差不多也到了中期了,基本上是从1995年开始到现在,大家可以看到新一代信息技术确实跟互联网出现以前的IT是非常非常不一样的。当然我们也可以畅想,未来到2040年以后,可能整个IT会长成什么样,现在很难想象。


    我快速的给大家过一下什么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从理论上确实可以找到他的发展脉络。接下去,IT3.0咱们管不着了,接下去还有将近25年,到底会怎么发展呢?在这个里面来看一下,实际上就是“互联网+”,这个实际上是我们对整个IT技术基本技术框架的划分。首先,IT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就是数学和物理,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再上来,就是计算机,和IT相关的这一套理论和器件,包括图灵机等等。再上来就是基于这些理论和器件做出了通讯系统和计算系统,再上面就是支撑平台相应的应用怎么开发,最后就是今天的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社会网络、大数据等等各种各样的应用,当中还有一块儿信息安全。在这个体系下,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几个东西,一个是基础与原理,实际上面临突破,这个前面讲了,但是突破可能是在20年以后的事情。系统与平台开始出现交叉融合,实际上这个是我们认为未来10到15年,主要在IT上面一个主要的技术特征,应用与服务,这个大家很容易理解,还包括信息安全形势日趋严峻,这个东西对中国尤其重要,对医疗卫生行业转型其实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另外还有一个,产业的发展,当然这个是IT产业的发展,从以前的产业链已经发展为打造生态系统,我们大概过一下可以看到,整个应用与服务实际上蕴含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所谓的人、机、物和谐发展的愿景,这个也很好理解。


    这张图是我们5年前做科技部“十二五”规划的时候提出来的,最近两三年,学术界,社会上都认可这种观点了,人、机、物最终经过信息技术会融合起来。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些云大物移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围绕着互联网产生的,这也是为什么实际上如果真要做的话,从技术的角度,“互联网+”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描述。


    首先,互联网在网络层次上加出来了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在上面是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今天我们再去看移动APP或者是微信,都是基于云计算出来的。至于大数据,那就更简单了,就是因为信息化变得无处不在,变得廉价化,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汇聚,才出现了这么多大数据。我们现在经常在学术界的争论,一是科学计算的不叫大数据,为什么?因为科学计算的数据确实量大,但是它的来源很简单,格式很简单,结构是同构的,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实时性,科学发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去年我发现了宇宙射线信息,到十年以后再去处理,发现的规律是一样的。但是我们今天说的大数据,一定是要有一定的实时性,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而且一定要有多源,乃至多渠道的,否则你跟传统是没有区别的,这也是学术界的一个争论,这个其实也可以给大家大概传达一下,大数据一定不要把它理解成信息化。现在国家正在制定大数据的国家行动纲要,基本上那个纲要就是把大数据等同成了信息化,我们觉得这个趋势是有问题的,因为大数据只是信息化当中的一部分而已,大家以后看到以后需要自己去了解。


    交叉融合就很多了,首先还是要提升能力极限,尽管已经有很多所谓的摩尔定律不能发展下去了,E级计算基本上大家已经都被推迟到2020年以后了,但是基本上大家还是在按照自己的,科学界尽量想延续它的发展速度。延续发展速度很难的情况下,做了一个比较大的,颠覆式的,这个颠覆式,互联网对IT产业本身的颠覆,不是对其他产业。这就是所谓的融合。


    首先,通信计算化,现在一个3G、4G的基站,就是天线加上特殊的处理设备,加上交换机,再过几年以后,所有的基站就只是天线了,天线收下来数据以后,会收到附近的云计算中心,进行相应的计算处理,所以以后的通信设备,后台的通信设备,全都是用云计算或者是互联网的方式来做,这就是所谓的通信计算化。


    计算网络化,今天的计算一定不是就基于这一台PC或者是我的一个手机,更多的是利用后台的云在做计算,或者是借附近的机器在做运算。


    软件定义一切,这是对整个IT设备比较大的颠覆,现在我们都知道,我要买服务器,我要买存储,我要买路由器,要买安全设备,防火墙等等的硬件。软件定义一切就意味着,以后你只要买一种设备,或者是就一台计算机或者是服务器,你想把它变成一个存储,那就在上面装一个存储的软件,想让它当成路由器或者交换机,就装上这个软件,所有的东西,这些功能基本上都会以软件的方式实现。大家觉得为什么要这样?很简单,两个需求,一是灵活,给你一套设备,你想干啥干啥,以前干不同的事情要不同的设备。二是成本,这个成本,像交换机,软件定义网络,现在统计下来,成本能节省62%左右。最重要的一个是互联网,大家知道,ITB是向ITB6走,不管怎么样,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统天下的网络结构了,“互联网+”,加的就是这些东西。


    至于技术原理,时间的因素,我就不讲了,大家大概都知道这些事情。


    这个要大概跟大家讲一下,还是蛮有意思的,信息安全的形势。这个主要是给大家看一个趋势,从以前单机时代,计算机主要是做计算机病毒,到了现在的局域网或者是互联网时代,主要是做网络空间的安全监控,包括木马、加密、泄密、舆情等等东西。到了下一代的时候,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互联网了,它通过物联网连接了各种物理空间,通过社会网络连接了这个人的社会以后,包括现在我们正在尝试把整个世界搬到所谓的虚拟互联网的时候,这时候,这个信息,或者是信息空间,它就跟我们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在这里面要做的东西,整个安全上的含义,还有所谓的挑战完全就不一样了。


    我们国家现在说的,所谓的网络安全指的是这一块儿,不是这一块儿,这一块儿没什么好弄的,因为这一块儿在经典的互联网,顶多出问题就是网站出问题,或者泄露一些问题。但是到了“互联网+”的时代,随便出个问题就是电厂或者医疗事故,这是非常非常厉害的,所以我们国家考虑的是这一块儿的网络。


    最后一个,产业,关注生态系统,这个实际上讲的就是开源软件,按目前的趋势,在未来五到十年,不会再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非开源软件了,基本上不会有了,现在可能唯一剩下的,一个是Window的操作系统,还有Office,还有Oracl的数据库,基本上大家耳熟能详的都是基于开源软件。大家在用的时候,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开源是信息产业生态系统的建设模式,你用开源,意味着你用了一个生态系统,经常有很多人跟我聊天,我能不能自己也搞一个开源,代码都在那儿,我就雇一帮人,我说这个东西不是一般人都能玩的。像华为,现在是云计算组成,我跟他们交流过很多次,他现在已经有两百多号专职的人,在北京,美国还有38个人,专门做开源,但是他能做的,也仅仅是调一些bug,去年的时候,因为贡献度进入了全球前二十,才能提交自己的一些代码,他也才能基于这些做出华为的云管理软件。华为这么牛的公司,他要去玩一个开源软件,要投入两百多人,这两百多号人只是做一些边边角角的事情。至于大家说的淘宝做得很好,淘宝可是有一万多员工,其中八九千人就是码农在那儿做,我现在好几个学生都是从IBM、微软直接被挖到阿里云去直接做码农,但是那个薪水都是过百万的,就是调各种各样的开源软件的bug。我想说的是,开源一定是不可阻挡的,但是作为一个最终用户用的时候,一定是基于已有的开源的服务商,或者是有这样的开源,整个生态系统建设能力的厂商,你自己直接用,基本上是非常大非常大的坑。像阿里,包括互联网公司,大的互联网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开源上的,而且他们都是自己养自己的人,而且人非常多,关于开源这一块儿,给大家做一下这样的分享。


    讲完这个,因为时间的因素,对于云大物移,人工智能每个方向都做了相应的,很深的,因为前面是一个大的概念,每一个我们都做了很深的分析,时间因素,我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在云计算方面的东西。云计算,本质上就是在互联网上做的计算,也就是网络计算。所谓的网络计算,很简单的,你把你的计算和数据分布到各个机器上就行了,让他们一起干一件事,机器不一样,所以计算的样子就不一样。我们可以看到,按照贝尔定律,从大型机服务器,PC,到上网本,到现在的手机,到现在的可穿戴设备,设备长相不一样以后,在这个里面,网络计算的模式也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看到从最开始服务器和PC时代,到现在还能看到的浏览器服务器的结构,一直到今天移动互联网的这种混合的APP的模式。另外一个方面,集中化趋势,刚才是让计算变得无处不在,另外一个就是让它变得更快更强,就相当于把服务器,一台不够拼两台,两台不够,拼上一千台,一万台,这一块儿的集中化,就是从最开始的集群,超级计算及都是采用的集群架构,它利用专网。我们的天河,之所以能达到世界第一,就是因为自己做了一个专网交换机,做得非常牛。接下来就是之前炒作过的网格,到今天变成了我们的云,这就是网络发展的趋势。


    在这个趋势下,云怎么从超级计算机跳到了网格,核心的问题,2006年的时候,以前集中化强调的是更快更强,十年一千倍,但是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就发现,已经很难发展下去了,因为已经预测到2020年,十年一千倍是很难增长的。当时产生了一个新的,重大的变化,网络计算集成化,能不能不要只是追求更快更强,能不能让它更好用,所以这时候,在2006年,对于网络计算集中化提出了颠覆式的新的理念,我让它变得更好用,而不追求更快更强。在这个时代,正好亚马逊推出来的就是把一堆机子拼起来以后,就是让你很方便的能够动态的用虚拟机的方式去使用。这个时候,公众基本上感知到了,经过这么五年的探讨发现,我的计算机集中在一起,以虚拟机的方式,以服务的方式租给别人用,确实比以前纯粹追求超级计算的更快更强好得多。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在那一段年代,包括云计算,在这个里面,我们跟踪了从2006年到2010年,确实一开始还有很多跟网络计算集中化相关的概念,包括网格,包括服务计算,但是到了2010年,基本上都没有了,就只剩下云计算了。我们认为,经过了前五年的概念探索期,我们让它变得更好用是不是更有意义,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大家感觉到确实有意义,这时候才对技术产生了新的挑战。大家觉得这个技术会有什么挑战呢?其实技术挑战还是蛮大的,如果是更快更强,强调的是CPU计算能力,存储的能力,包括CPU之间的交换,但是如果是更好用的话,更多的是软件层面的东西。这个时候,技术验证期就出现了很多,当然是以美国标准所提供了定义以后,出现了很多新的计算模式,最终达成的共识就是服务和管理,实际上是云计算的两大核心技术。这个服务和管理,就导致了它跟传统的,以硬件资源管理的核心不同,软件资源要服务化,以服务的形式租出去,硬件资源要虚拟化,这样的话,才能要多少给你多少,管理功能要可以编程,因为我要让不同的用户按自己的方式去使用,这就是所谓的软件定义,软件定义实际上就是管理部门可编程。当然还包括,当我做好一个应用以后,今天在亚马逊,明天想在阿里云上,怎么办?应用部署的容器化。


    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个阶段,既然云计算我们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到底是什么样的技术才是它的核心技术,我们需要探讨。在这个时间,其实有一些前面所谓的核心技术,其实已经不是了。这个应该在三四年前是非常非常火的一套技术,但是到今天已经不提了,因为它已经不是真正的云计算的核心技术。


    借用一些咱们国家的概念,2006年到2010年,我们认为这个时候是理念上发生了创新,大家都在想,这个理念是什么意思,就是所谓的百花齐放,春秋时代。一旦确定好这个理念不错,大家就开始PK,PK谁的技术更好,我们形容为战国,我们可以看到,沉淀下来的是大家公认的云计算的核心技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大型、统一,统一是两个事情,一个是文字、理念、文化的融合,融合了以后就出现了整个国家的繁荣,我们认为,再往下的话,2016年到2020年,云计算的融合是什么呢?更多的是网络计算的集中化和泛在化要融合在一起,这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简单的看一下,实际上在云起来的时候,同时智能终端这一块儿,2007年紧接着就出来了,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一些问题,所谓的风起云涌,对企业信息化的挑战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们一直认为云计算就是把我的应用从物理云上搬到虚拟云上,实际上不是这么简单。我们可以看到,当你搬上来以后,你那一端,其实是从传统的PC变成了移动,需求是非常大的。我们这里可以看到,上海的一个白皮书,去年中国企业级移动应用需求量20万个,这就算出来行业规模,但是实际完成不到2000个,待会儿还会有一些公司还会介绍这个,我就简单介绍了。


    总而言之,这个里面,给了一个数据,我相信大家在做的时候,传统企业都希望一个月你就把我的移动APP做出来,但是实际上统计下来发现,基本上需要三个月以上。另外一个对于公司来说很关键的,一个月我给你五十万就行了,但是实际上需要三个月以上,五十万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导致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企业去做移动信息化的时候,经常出现客户希望你做得快,结果我做得慢;客户只给我那点钱,结果我亏本,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新的软件危机就出现了,这是一些简单的例子,时间因素,我也不讲了。


    总而言之,核心问题是什么呢?实际上当你想把企业的应用搬到手机上的时候,本来觉得很好搬,因为我们都是所谓的BS架构,表现层、业务层、数据层,直接把表现层,以前是PC,现在变成平板或者移动端就行了,这是对的,但是现在很遗憾的是,在实际做的时候,当然这也是因为软件工程做得比较好,导致很多东西必须要重写,重写了以后,基本上整个这个系统必须重新去理解,所有的代码必须重新写。这就导致你要把原来的系统看它的原码,还要改他的用户权限等等的,风险非常大。更多的痛点,时间因素也就不讲了,比如说手机现在的性能实际上还是参差不齐的,但是云端一味的去计算也是不合适的,现在有一种趋势,希望把云端的一些计算,有时候把它放到手机端去执行,至于数据就更明显了,有些数据,我希望锁死在我的手机上,这是我的个人隐私。但是公司,有些安全数据,别在手机上,你在手机上可以看,但是一定不要留在你的手机上,相对就把数据按需在云和端之间来回存储。当然还有很多手机之所以跟PC不一样,是因为它有大量的传感器,而且这些传感器是7×24小时围着这个人转的,基于这个,我们可以给用户提供非常非常好的用户体验。很多云端的应用和服务要整合起来,这个整合,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整个这个,其实我们看了以后就发现,实际上相当于整个软件,归根到底就是数据加代码,这些数据代码,我希望是能够充分的利用移动端的设备和云端的设备,希望整个软件能够在云和端之间任意流动,这就是云端融合。实际上是早就开始学术研究了,云是2006年,iPhone是2007年,2008年的时候,大家就可以看到,斯坦福大学已经拿了一个美国自然基金的重大项目,两千万美元,干一个什么事情呢?他说云端融合,就是软件要在云和端之间来回流,首先要让底下的东西,资源是可以被管理的,首先要解决的东西就是网络资源的可管理问题,现在大家都很熟悉了,软件定义网络,实际上这是斯坦福大学为了解决云端融合问题,做出的研究成果,然后变成开源软件出来的。


    其实云端融合还对整个云计算,很多新的挑战都是从云端融合出来的,云端融合的市场潜力也非常大。2014年和2015年发布的IT十大战略新技术里面,中间云端、客户端架构,还有云客户端架构,计算无处不在这些东西,讲的就是云端融合的事情。至于像Google推出的产品,亚马逊的产品,还有IBM的移动优先,还有微软的,基本上从现在来看,当云计算过了概念炒作区,技术已经很明确了以后,接下来产业界开始真正PK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云端融合的能力,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最后,还是时间因素,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北大软件所。我们这个软件所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差不多有40号老师,200号学生。我们应该说是中国最大的,差不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研究所,做软件是最大的一个团队,包括软件开发,系统软件,我是在系统软件,还有理论计算,信息安全,还有人机交互,基本上是把软件的方方面面都囊括了。我们这个所做了什么事情呢?其实我们这个所一直是在杨院士和梅院士,始终坚持国家需求导向,产学研用,最开始中国是有操作系统的,因为那时候美国根本不卖给我们计算机,那时候石油部,还有地震局用的很多国产计算机的操作系统都是我们杨老师做的,只不过后来因为改革开放,就没有了,英特尔和微软都进来以后,国内就不做了。我们接下来就是做软件工程,青鸟,为了把青鸟推出来,就开了青鸟公司,北大青鸟。接下来,像我们最近两年,我到北大以后,参与做的,中间件应用服务器上,我们现在已经做到,北大做的应用服务器基本上转化给了中尚、东方通、金蝶,这几家加起来市场份额差不多是40%,代码是我读博士的时候写的代码。软件学院是杨老师创立的,整个中国的软件学院35所,还包括软件工程的一级学科,这也是杨老师牵头。整个我们所,基本上见证了我们国家软件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渐强的发展历程,这是我们整个所的定位。


    我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做了什么呢?这是我们在2000年的时候,梅宏院士,南大的吕建院士见面的时候提的,别人觉得很恐怖,但是我们学者觉得非常好,居然一下互联网那么重要,对全球经济影响那么大,居然上面还买了那么多机器,如果这些机器他全能用起来,上面的软件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就提了这么一个概念,网络软件。这个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词汇,这是我们2000年就提出来了。研究互联网,在互联网上的软件到底会是什么样,这是我们研究的思路,或者是历史。


    这么研究下来,时间因素,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首先我们是做了一套混合云的管理系统,大家肯定都知道云,混合云是什么呢?很简单,相当于,可能是有微软的,有开源的,我想用哪一个就用哪一个,甚至可以同时用。还包括廊坊有一个云中心,可能在天津有一个,或者是假设京津冀一体化了,北京也有一堆,这个时候大家合起来,能不能成为一个云,由上级主管部门去用,这就是所谓混合云的概念。这个混合云,其实跟今天阿里云和亚马逊的公有云,以及像VMware的那些私有云是不一样的,中间有非常多的挑战。其中一个核心的挑战,一定要软件定义一切,我们整个做了这一套。


    这一套做下来,目前已经产品化了,刚刚贴牌成了联想,大家如果以后买联想,联想跟你说他的云产品,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产品,我们刚刚把标换了。其实这个我们从2007年就开始做,这里就可以看到,北大这边确实是一直希望产学研用整个结合起来,整个东西是从前沿技术开始做,从2007年云刚一提出来我们就开始做,2013年开始真正的产品化,到现在做得还可以。


    另外在云端融合方面,我们也提了一套新的概念,这个是什么东西呢?很简单,既然你开发好的网站系统,或者是Web应用系统没把它区分开来,我就不把他区分开来,我就把它变成一个融合,我们用一套软件工程经典的密向工程技术,这个非常难,包括自然语言处理等等,自然语言理解等等。我就能猜出来,你这个系统里面的数据是什么样的东西,你里面的每一块功能是什么,甚至流程都能猜出来。猜出来以后,变成一组接口,你拿了这个接口,你想把它做成App就做成App,想把它发送到微信公众号就发送到微信公众号,甚至都可以把它给别人用。这就是我们整个云端融合方面做的这一套,基于软件工程的这一套。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基本上给你一套系统,你根本不需要管这个系统是谁的,也不用原码,也不用账号,什么都不用,你只要会用它就行了,只要你用一遍,我就能把所有的数据、行为、功能、流程全学出来,学出来给你以后,就变成一个网关,你就可以带了,这时候的代码只需要写表现层,都不用写表现层,我们直接做了一个框架,你直接就可以整合进去。还有一个,对系统管理员很关键,是外挂式的,根本不用放在你的内网里面,只要你外网可以访问,我就可以躲在外面,可以直接访问你,把你所有的东西都能够智能的抽取出来。当然大家说,这是不是黑客,我觉得这不是黑客,更多的是把它变成一个相应的,把你原有的网站系统变成一个网络上可以访问的服务,别人可以按需使用。有什么用呢?比如说,政府的OA系统,大家应该很熟悉,他们做要4人120天,而我们只要2人10天。更有趣的是,我做了这个OA系统,我们市有一个政务微博,我们就把它加进来了,所以大家看到没有,当我把后台的网络系统,网络应用都服务化以后,就可以按照用户自己的特殊需求进行各种各样的整合和定制化,这样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另外,我们的代码也可以来回跑,你用一台几百块钱的手机,实际上跑出来的效果,跑任何应用的效果,可能比几千块的手机都要跑得好,而且还可以省电,省电可以省这么多,打游戏的时候,就是几百块钱的,也可以打得很好,这是很有趣的。


    这是我们最近在做的,最近马上也要产品化的,大家可能用金山WPS手机看你的Word或者PPT,这些东西全部都要存在你的SD卡上才能打开,我们现在做了一套,直接自动的把金山WPS修改了以后,使得你正常的可以看这个文件,这个文件永远都是在你的某一个网盘上,你的SD卡上根本不会存在这个文件。这样的话,如果是企业很敏感的文件,可以让你的员工正常使用,但是它绝对保存不到他的手机上,但是可以正常使用。更关键的是不用开发一套新的App,直接用WPS就好了,接下来像微软的Office,我们也准备做成这样。另外一个是随时协同,我们坐在一个办公室,没有投影仪,这时候我可以直接把我的这个分享给所有人,分享给开会的人大家一起看,一起改。当我把这边一关,所有人手机上就没有了,这个文件只能在我的手机上,别人只能看,只能写,但是不能存,这是非常有趣的东西。


    最后我们希望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经过我们的网络软件,首先,互联网上所有的应用,以及里面蕴含的数据,都可以变成你的东西。大家可能觉得,我们不仅能扒搜索引擎的数据,还能扒动态生成,或者是需要用户登陆认证才能扒得的数据,当然这个需要你的授权,这样的话,可以看到整个互联网上所有的东西,数据、功能、应用、流程全都可以变成你自己的东西,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以后,你就可以在上面做各种各样按需的组装和整合,这样可以产生各种很有趣的新的东西。这个我没有贴图,现在我们已经有很多,北大的很多老师和学生正在用我们这个做创业,比如说他可以把自主招生,每个高校自主招生的信息以及服务全整合在一起,提供自主招生,像这个已经有了五百万的融资。还有我们现在做上善若水,实际上做一个类似于返利网,但是它是把淘宝和京东上返的利直接变成善款捐出去,在这个上面可以做很多很有趣的东西。说,我们畅想对于医疗,比如说要动一个医院的HIS系统,根本不需要,只需要领导同意,那个系统根本不用动,也不用给我开发后台数据库,只要给我一个账号,这个账号是可以访问的,我就能把医疗系统里面所有的数据都抽取出来,同时也能写回去。这样我可以把多个医院的医疗数据都整合起来,从我的角度,这个我的角度是谁,领导信息化就行了,这是我能想到的。目前我们正要把它变成公有云的方式发布出去,我认为确实这是支持大众创业和创新,在我们这里面,基本上都是傻瓜式的,不太懂编程,也可以做出很有趣的东西出来。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董光帅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