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政府 > 正文

江西今年将培养千名专员入企助推数字化转型

2022-04-14 14:43:17  来源:大江网

摘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贡献了我省约80%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贡献了我省约80%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打好数字经济主动战,昨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省工信厅联合举行江西省工信系统推进做优做强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四五”时期我省推出了“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区块链、信息安全、大数据等发展规划,将在工信领域实施“一号发展工程”,努力开创工业强省建设新局面。
 
  我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位居中部首位
 
  当下数字产业发展十分迅猛,电子信息作为我省数字产业的“领头羊”,去年产业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达到6688亿元,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1位。VR产业规模从2018年的42亿元猛增到去年的604亿元,4年长大了14倍。物联网产业去年营业收入达到1600多亿元,是2018年时的三倍。
 
  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信创等产业都可圈可点。
 
  全省创建智能制造基地12家
 
  据省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辛清华介绍,在数字转型方面,我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推进“万企上云上平台”,上云企业突破了10万家。扎实推进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累计应用智能装备18726台(套),建设“数字化车间”1332个,智能装备企业206家,创建智能制造基地12家。全省两化融合不断提速,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居全国第8位。
 
  在数字基建布局上,南昌启动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上饶、九江开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南昌、九江、上饶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开展“两化”融合度评价摸清企业数字化“家底”
 
  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两化”融合)是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关键路径。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作为全国“两化”融合度普查评价的试点省份,目前我省已在全国率先开展“两化”融合度普查评价。我省工信系统将用1年左右时间,对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度评价普查工作,切实搞清全省各地、各行业、各企业到底处于1.0、2.0、3.0还是4.0哪个阶段,为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省工信厅综合处处长曾祥清表示,评价普查过程将分为四个阶段推进。日前,我省已经启动“千人入万企”数字专员征集计划,今年将培训1000名以上数字专员,每位专员在通过培训考核后,对接服务规上工业企业,为评价工作提供微观层面的专业支撑,服务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力争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场景应用示范区
 
  以工业互联网、5G通信、虚拟现实、车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进入加速演进、群体突破、交叉融合的新阶段。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就是培育更多典型应用场景。
 
  我省将争取通过三年时间,到2025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打造100个以上典型应用场景,我省培育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形成一批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乃至上千亿元的集聚区,力争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场景应用示范区。
 
  今年新建5G基站不少于1万个
 
  辛清华认为,在发展新产业方面,要增强赛道思维,聚焦基础赛道、新兴赛道和融合赛道,以“一道一策”培育一批500亿元乃至千亿级的优势赛道。加强对外合作,高水平举办世界VR产业大会等重大活动。到2025年左右,力争电子信息产业突破1万亿元,物联网突破3000亿元,VR、大数据等产业突破千亿元大关。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省计划今年新建5G基站不少于1万个,到明年底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不少于16个。
 
  多举措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去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142家,其中98%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事关经济稳定,也事关社会稳定。为推动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我省将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鲜活案例、应用场景,激发企业加快转型的内生动力。要加大宣传力度,解读好中央和省里关于数字经济的重要决策部署,引导企业转变思想、改变观念、拥抱变化。
 
  同时,积极引进和培养数字领域经营管理人才、技术拔尖人才,加强新型技能人才培训,打造多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加强“新工科”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储备大量后备人才。另外,还将加强数字治理与数据立法,加强用户数据权益保障,让企业转得安心。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wangxu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