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出版企业发展现状及ERP项目建设目标

2008-04-28 11:29:55  来源:赛迪

摘要: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行业性竞争压力的增加,报纸印刷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已经从原来的场外关注逐渐上升到寻求解决方案的层面上来。可以预测,未来一段
关键词: 出版信息化 ERP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行业性竞争压力的增加,报纸印刷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已经从原来的场外关注逐渐上升到寻求解决方案的层面上来。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报纸印刷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项目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本篇试图从报纸印刷企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的瓶颈出发,分析说明报纸印刷企业管理者对建设管理信息化项目的目标或期望。

    一、报社印刷企业发展现状

    1、强势媒体集团的成立促进报纸印刷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随着数字传媒对传统报业的冲击,为了适应报业发展的需要,一部分行业报(或专业报)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将转变为或者已经发展成强势的专业传媒集团,通过加大对报纸生产能力的投资,购买更为先进的报纸印刷设备,扩大建厂规模,以支持报纸版面的增加和适应广告形式多样化的需求。这些新引进的报纸印刷生产线,普遍采用无轴技术,印刷速度普遍提高,均可印刷多版次彩色报纸。据2005年资料统计,全国报纸种类有2200种左右,报纸印刷总量超过1050亿对开印张,其中彩色报纸约占35%,预计此后几年仍将会保持上升的势头。报社印刷厂大多购置4+4塔式生产线,如广州日报新增曼罗兰6个塔COLORMAN双幅面生产线(17万对开彩色印张/小时);南方日报新增高斯3个塔的NEWSLINE生产线(15万对开彩色印张/小时);羊城晚报新增高斯5个塔的NEWSLINE生产线;南京新华日报新增瑞士维发2个塔的OF370生产线。另外,河南日报新增德国高宝4个中型塔的CDMET生产线;山东大众日报新增曼罗兰7个塔的UNISET70生产线等。

    2、一部分报社印刷厂和一般的地市级党报将面临转型挑战

    根据市场经济环境下报社经营机制的创新,不少报社印刷厂先后引进了商业轮转印刷机、半商业轮转印刷机,单张纸四色胶印机等书刊印刷设备,形成从单一的报纸印刷,逐渐扩大为既可印刷报纸,又可印刷商业印品、书刊,甚至包装装潢印品的综合印刷厂。如宁波日报印务中心,福州晚报印刷厂,黑龙江日报社印刷厂等。

    3、印后智能系统成为未来大型报业印刷集团重点发展的项目

    为适应广告市场需求,经过扩版后的报纸,已不可能一次印刷完成,而要分做几次,有的甚至要提前印刷。如果不把分开印刷的几叠报纸插好,那么读者就会拿到一份不完整的报纸,发行时也较麻烦。目前不少报社采取多渠道发行,有的报纸是完全自办发行,自动分捡系统就会很重要。再加之广告客户一些特殊要求,如希望能随报载广告配发小实物、光碟等,还有报业集团随报发行的刊物插入报纸中,为此,智能化印后处理系统,必然会作为报社印刷厂今后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所谓智能化印后处理系统应包括:传输、自动插报、配页、配物、堆积、包装、贴标、自动分发和捆扎、运输等。目前,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印刷厂,已经引进了智能化自动分发系统。

    4、扩大规模,兴建印务中心和分厂

    随着业务范围扩大,报社印厂从单一的报纸印刷,逐渐扩大为报纸、商业印品、书刊、包装装潢印品的综合印刷企业;而不断引进和更新设备、技术、工艺,原印刷厂厂房已不再适应生产和发展的要求,需要改扩建印务中心或新选址重建,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南京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印务基地建成投产,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新厂房的竣工投产等。另外,为了进一步的拓展业务和占领市场,使本集团的报纸更快捷地印刷、发行,部分报社印刷企业已经尝试并成功在外地区建分厂或跨省合作,如人民日报在山东济南建分厂,湖北日报印务中心在襄樊建分厂。

    二、报社印刷企业发展的瓶颈

    我国报社和集团印务中心业务单一,经营机制不灵活,缺乏市场竞争力等历史因素,是制约报业印厂发展主要瓶颈。目前,不仅报社存在新闻内容方面有许多是雷同的,而且在运作方式、商业模式等方面也非常相似,全国报业印刷企业进行集团化经营、开展跨地区经营的,屈指可数。由于报纸印刷业务竞争激烈,各报社印刷厂和非报社印刷厂都将目光转向为数不多但经济效益较好报纸的代印业务,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竞相压价现象。这种同质化的经营模式加剧了报业印刷的竞争态势和微利化趋势。不过,近两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报纸印刷企业逐步解决了体制问题,经营方式有了较大的灵活度,但在复杂市场环境寻求出路的过程中,企业经营者还会面临更多的经营管理问题的挑战。

    三、报业企业为应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期望

    当前,印刷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利润却越来越薄,印刷业正经历着激烈竞争的时代:活源不足、价格持续走低、品种大幅增加、批次印数普遍下降、周期越来越短、货款回收困难,所有这些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由此,加大技改力度,提高生产工艺水平,改变经营思路,发展多种经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都已经成为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提高报纸印刷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普遍做法。其中,改变经营思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是报纸印刷企业在信息时代大环境下最具挖掘潜力的方向。因此,相当一部分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的企业管理者逐步认识到,通过以ERP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规范企业业务管理流程,改变粗放管理机制,降低报纸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率,是广大报纸生产企业寻求突破的重要途径。

    然而,报纸印刷企业发展现状对以ERP为代表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提出了挑战。

    印刷行业因为企业管理业务流程中夹杂了太多的工艺管理,造成通用行业ERP在整体实施中水土不服,加上报纸印刷企业所处发展环境,使各企业管理者对上ERP项目的需求产生了不同的侧重点,因此,报纸印刷ERP项目的目标将会变得更加复杂。总体来说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消除信息孤岛,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的集团化和设备技改的发展,使报纸印刷企业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经营机制和业务类型的转变,以及企业的扩张,使企业各种管理数据信息变得非常庞大和复杂,传统意义上的粗放管理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的变革。由此,企业管理者立足于企业目前现状,从信息化建设上寻求解决方案,以求梳理和处理这种日益增长的数据信息,保证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首先,在规范业务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创建信息共享、人性化、高效率的办公条件;其次,加强企业生产管理流程中关键工作点数据信息的实时或及时反馈,实现生产管理的快速反应,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建设企业统一的综合信息管理工作平台,实现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各种信息资源的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发挥数据信息最大的管理作用。其中,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是目前报纸印刷企业尤其是集团化发展报业企业的第一目标。

    2、 降低报纸生产成本,使报社印务中心由生产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
 
    当前,报纸的经营成本、竞争成本持续加大 ,广告收入、经营收入开始下滑,经营压力增大,形势越发严峻。据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媒介管理研究所抽样统计后公布的数据称,国内报业集团在2005年上半年广告实际收入平均跌幅超过15%。广告收入下滑的直接原因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深层次原因则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开始显现。网络媒体、移动电视、楼宇电视、城市广播等新媒体的迅猛崛起,蚕食了部分广告份额。报社广告经营利润增长率的下降,迫使报社把过去对报社印务中心仅仅作为生产中心的要求向利润中心转变,如此一来,建立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报纸生产和经营管理系统,充分调动和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降低报纸生产成本,最大限度的提高报纸经营的经济效益和总体水平,将越来越成为报业有识之士的共识。

    但是,报纸印刷企业的集团化发展,建设大厂房,购置大设备,提高报纸生产流水线的自动化程度,以及为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为既可印刷报纸,又可印刷商业印品、书刊,甚至包装装潢印品的综合印刷厂,进行多元化经营,更加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因此,在报纸生产企业转变经营思路的过程中,管理者会改变以往粗放的管理方法,更加关注设备生产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关注生产过程的产品质量和材料耗费,关注企业资金的周转率,关注生产成本和订单的利润率等等,这些管理指标,成为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信息化项目的最大期望。

    3、 加强财务监控和透明管理,提高报纸经营管理的经济效益和总体水平,增强科学决策能力

    在印刷行业大环境的影响下,各报业企业为应对激烈市场竞争,企业管理者逐步加强财务对企业的管理作用,要求财务的工作从过去的记账型财务逐步转变到管理型财务,充分发挥财务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监控和指导职能。财务管理的最佳途径是实现业务和财务的完美结合,即财务和业务流程的一体化。因此,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障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体化,为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支持,成为报纸印刷企业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高层次的目标。

    综上所述,当前情况下,报纸印刷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企业管理者在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希望借助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加强报纸生产科学管理,提升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是报业企业进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即ERP项目的最直接的目标。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