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营销技术化成为趋势

2012-09-25 09:04:28  来源:互联网

摘要:因为营销技术化成为趋势,而且这不仅是行业的变化,甚至已经波及到每个市场领域的专业人员,他们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来进行日常工作。
关键词: 营销

    营销技术化成为趋势


    —— 专访IBM软件集团行业解决方案业务高级副总裁Michael D. Rhodin


    当IBM软件集团行业解决方案业务高级副总裁Michael D. Rhodin笑着告诉记者自己的女儿在学校里学习中文的时候,似乎一下拉近了IBM和中国市场的关系。在Michael D. Rhodin看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如此之大,市场也呈现爆炸性增长,IBM在智慧商务上又是第一个拥有从购买、市场、销售到服务四大部分价值链解决方案的企业,这不仅意味着智慧商务将在中国深耕细作,乃至IBM整体业务都将中国视为必然要重点进入的市场。他表示,他会尽全力协助IBM中国同事快速、长期扩展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同样,IBM也会在其他亚太国家和地区、欧洲、非洲和南美洲继续挖掘机会,毕竟IBM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分支机构。


    记者:IBM在此次智慧商务大会上特别强调了CMO甚至CPO的作用。我们发现,这是否意味着IBM的重心开始从CIO扩展到了这些分支的业务部门?


    Michael D. Rhodin:其实几年前我们就开始关注这些市场,去年推出了完整的智慧商务战略,以及从采购、市场、销售到服务各个领域的解决方案。所以CMO的价值虽然在这次大会上才开始引起广泛关注,但是IBM并非因为CMO、CPO手中的预算呈快速上升趋势而短浅地关注眼前这点儿利益。因为营销技术化成为趋势,而且这不仅是行业的变化,甚至已经波及到每个市场领域的专业人员,他们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来进行日常工作。


    IBM今天开始强调所谓CMO、CPO,也是因为IBM通过自身的技术平台以及企业收购,开始有更多技术能力来帮助他们的工作。比如IBM的智慧商务解决方案去年就已经可以帮助CMO做很多工作,现在IBM通过企业收购不断完善智慧商务的方案,我们的技术能力现在已经扩展到了CPO人群。至于Gartner报告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情况,并以第三方身份印证了IBM在智慧商务的目标客户上依然起到了先导作用。


    记者:智慧商务其实包括B2B和B2C两大客户类型,IBM是否针对不同客户有什么不同的智慧商务措施?


    Michael D. Rhodin:其实从广义层面看,B2B和B2C的智慧商务方案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客户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去完成业务的过程,借鉴信息技术获取业务能力的方式。另外,B2B和B2C在运作上的实质也没有太大差异,比如通过网络下单都是相似的步骤。CPO在供应链上的终极目的就是节省成本。IBM本身是B2B企业,我们自身的经验可以帮助B2B企业,也可以帮助这些企业通过B2C去照顾他们的客户。差别不在于它是B2B还是B2C企业,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记者:B2C的零售型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似乎更接受智慧商务的理念和方案,在B2B和其他行业,IBM将如何拓展?


    Michael D. Rhodin:除了典型的电子商务案例,智慧商务在任何行业都可以应用。IBM在更广泛的行业都有可以销售的方案,智慧商务只是其中的子集,也同样可以在各个行业销售,为各个行业进行量身定制。不同行业做市场营销和大活动时,管理方式是类似的,因此IBM只需要针对行业特点进行一些修改即可。


    记者:任何企业要想彻底智慧商务,其实周边还包括原材料供应商、销售合作伙伴等一个完整的生态链,如果这些生态链上的企业没有实施智慧商务,是否会影响企业智慧商务的效果?


    Michael D. Rhodin:整个行业正在转型,在转型期的企业分为三类,即率先转型、主流跟上和少数落伍的企业。率先转型的企业可以率先获得利益,第二类主流跟上的企业会被带动,当然也确实有部分用户在使用几十年前购买的彻底落伍的系统。你可以看到,在过去的五六年,电子采购业务在扩展,很多企业客户都开始用电子采购的方法,背包出去跑腿的业务员越来越少。因此,IBM认为现在正是时候,目前的市场机会正处于率先转型与主流跟上之间,而且IBM的智慧商务技术也趋于成熟,有能力帮助客户实现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正在涌现出这样一批人,他们利用电子手段实现从采购、营销、销售到售后服务完整四个步骤,这批人的数量在不断扩大。他们的任务就是选择现有的技术为我所用。不管这些人是CMO还是CPO,特别是有一些专门负责客户忠诚度的人,他们都开始使用智慧商务技术来做自己的业务。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liangxueju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