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农业信息化问题切勿停留在最后“一公里”

2011-07-12 13:49:39  来源:CIO时代论坛

摘要:当前,信息化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近年来,信息技术开始在农业领域加快渗透和应用。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当前,信息化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近年来,信息技术开始在农业领域加快渗透和应用。但信息不灵、信息滞后、信息失真仍是目前农民反映十分强烈的问题。面对农业发展新阶段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在政府与生产者,生产者与市场之间架起信息服务的桥梁。现结合河北实际,对如何推进农业信息化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79年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农业,首开信息化农业的先河。1981年中国建立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即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开始了以科学计算、数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为主的农业科研与应用研究。1987年农业部成立信息中心,开始重视和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和应用。1994年以来,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相继开通运行,标志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一些成果,建起了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1/3。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作物的选种、灌溉和施肥等不同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处理后,向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对农作物病虫害、产量丰歉等进行预测预报,帮助农药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辅助农民科学调整生产结构;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经济系统、土壤一作物一大气系统等进行仿真,辅助农业管理者编制农业规划和生产计划;根据各种动物营养需求,生产最佳的饲料配方,帮助生产厂家和养殖户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近年来,部分科研院所开始探索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些已取得显着的效果。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资源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将过去由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缩短到现在的7天。该项研究成果获得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利用网络协议、信息发布与查询等技术,建成的专业面涵盖较宽,信息存储、处理及发布能力较强,信息资源丰富和更新量较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联网用户已发展到了3000多家。据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中心检索,到2001年3月中国大陆农业网站数量近2200家,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如果加上台湾和香港的农业网站,中国农业网站数量可排在世界前10名以内。


  从省级来看,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开始起步。目前,31个省(区、市)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多数省份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有1/3的省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以河北为例,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有了良好开端:第一,农业信息设施建设已有一定基础。1998年7月河北农业信息网开通运行,与省内60多个省直部门实现网络互联,并与国内外100多个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站点实现链接。河北省级农口如畜牧、水产、农垦、乡镇企业、农科院等11个专业信息网站已基本建成,拟于2002年与河北农业信息网合并建成河北最大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站。全省11个市(地)和1/3的县已建成农业网站或通过虚拟主机方式实现与省中心联网,这将在今后的网络建设中发挥作用。第二,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不断健全。1998年6月成立河北省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中心,全省11个市和1/2的县成立了承担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的专门机构,不少县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信息服务。经过多年努力,农业系统初步拥有了一支60()多人的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农业知识的专职信息管理和服务队伍,为农业系统信息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三,信息采集网点和渠道进一步拓宽。近年来,通过不断调整和充实,信息采集网点和渠道不断拓宽和规范。目前,河北省已建立了以农业基点调查、农情和农价调查等为代表的综合信息采集渠道;以植保、种子、肥料、农机等为代表的专业信息采集渠道;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代表的"菜篮子"产品价格信息采集渠道;与省气象、物价、粮食等部门及新闻媒体建立了信息联系;与国家有关部委、省外农业部门的信息往来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信息采集渠道30多条,信息采集点500多个,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信息采集体系。第四,信息服务形式初步实现多样化。利用网络、新闻媒体、电波人户、简报等多种渠道开展信息服务。加入河北"菜篮子"产品价格信息网的18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格信息除每天在网上发布外,每周还在省内有关农业报刊发布,为引导农民生产和促进农产品流通发挥了一定作用。各级农业信息中心还结合网络信息创办了多种农业信息简报,初步改变了只注重信息收集,而信息传播和发布相对薄弱的状况。第五,重视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国家和河北省都把农业信息工作提到了重要位置。国家财政首次设立了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启动这项工作。为加强对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指导和协调,河北省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副省长任主任、省直14个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河北省农业信息指导委员会。省政府还决定从2001年起三年内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支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有的市、县也开始重视并增加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


  二、农业信息化中的主要问题


  1.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从国外看,农业是受国家保护的弱质产业,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上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是制订规划和政策、加强立法、增加投资。但从国内情况看,国家在这几方面作用发挥不够。1996年农业部曾制定了《"九五"时期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但这个规划侧重纸质信息,对信息网络互联及信息共享重视不够,有些内容已发生变化,急需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在投资上,农业部在几年前就提出"金农工程",但国家-直未予立项,2000年国家虽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但额度偏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尽管农业部农业信息网已开始运行,-且内容日益丰富,部分省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已开始起步,但地市级及县级则较为落后,多是单机作业,有的微机型号还很落后,特别是县级农口有的连工资发放都困难,更无暇顾及农业信息化建设。


  2.农业管理体制不合理,造成信息生产割裂、失真。当前,农业管理体制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从国家来看,农业部管理种植业、牧业、水产业、渔业及乡镇企业等产中环节,粮食购销、棉花供销、油脂销售、农资供应等农业产前、产后环节由其他部委来管理。从省级看,多数省份农口在机构改革中进行了合并,职能与农业部吻合,但仍有一些省份保持了原有机构。以河北为例,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农业部分管的业务到省级又被分为农业、畜牧、水产、农垦、乡镇企业、开发办、农科院、农工部、扶贫、林业等10个部门管理,这在体制上产生了诸多弊端,严重制约了信息流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最佳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拿出资金搞信息化建设,会出现部门争资金、争项目问题,如果都上又有个重复建设问题。即使各部门把网络都搞起来了,受部门职能限制,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应用也是片面的,不利于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增加了政府协调工作的难度。


  3.受农业行业特殊性影响,农业信息产品的集约性和可控性较差。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信息产品的生产和利用有更多的难点。一是因农作物生产周期较长,在生产上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波动的影响远大于工业品生产。而农产品价值却远低于其他行业,农业团体和农民对信息的消费能力有限。二是受作物生长习性和种植习惯的影响,农业生产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区域性,农业信息产品不像工业信息产品那样适用面宽。三是由于部分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烂、难储运等特点,对农业信息产品提出了时效性强、快捷准确的要求。四是农产品由单户分散生产,而市场交易无时无处不在,所以,信息采集难度很大。从以上特点看出,农业信息生产的集约性和可控性很差,这就对农业信息产品的及时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农业信息标准化水平不高,信息采集体系不健全。一是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低,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影响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同时,在数据库建设中指标设计不统一,致使国家和省级在农业信息应用系统开发上出现了重复建设和浪费。二是信息体系建设中存储、传输、共享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标准和规范尚未制定。三是农业信息指标体系不健全,很多发展市场经济急需的指标没有被纳入采集范围。另外,信息采集方法不科学、采集制度不健全、信息采集点不足等也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四是在信息的分布和传输上,缺乏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信息台等各种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与协作,面对最终用户和信息传导梗阻现象显得办法不多,信息到农民手里"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解决好。


  5.农民的实际收入和整体素质水平很低,影响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城市和国外农村平均水平相比,农村信息化的一些指标如每百人拥有的计算机数量、电视机数量、电话数量、受大学教育人数等都很低。例如,河北农村劳动年龄内受教育人口就学率只有4%,农业劳动力受教育强度为6.7年。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待于政府的资金投入和信息消费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自觉性还较差,他们也缺乏足够的财力获得所需的信息服务。[page]

  三、抓住机遇,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减少加入wto对农业所产生的冲击,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农业高新技术将为这次跨越式发展提供机遇。因此,政府部门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用信息引导生产和加强农业宏观调控的轨道上来。农业信息化工作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围绕信息需求,从农业信息体系、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等方面全面推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在整个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促进农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1.建立新的农业信息观。农业信息不仅包括各类农业统计数据,更重要的还包括农业政策、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气象等所有反映农业领域运动轨迹的情况。要按这种新的农业信息观认识、组织、推动农业信息化。要改变在信息工作上原有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工作方式要由以往传统的通讯、传真、电话等方式向以计算机互联网络传输为主的现代化转变;信息服务要由单纯提供生产信息向提供产、销、科技等全方位信息服务转变;信息工程建设要由注重搞基础设施建设向信息技术手段现代化、信息资源全方位开发和加强信息体系队伍建设并重转变。要切实转变职能,政府应从过去的"催种催收"的"运动员"身份转到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服务的"教练员"、"服务员"角色上来,通过信息服务,变过去的"亲自干"为现在的"引导干",在政府与生产者、生产者与市场之间架起信息服务的桥梁。加强市场信息工作,首先要面对市场,研究市场,了解市场,开拓市场,重点是了解供给对市场的影响和市场对生产的导向,依照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业生产,按照市场要求收集、分析和发布信息,促进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顺畅,以达到信息沟通产销、引导物流,实现农产品产销两旺、供求平衡的目的。


  2.围绕信息需求搞好农业信息化规划,鼓励、推动、保护各种信息主体的发育成长。一是要实事求是地科学研究市场经济中各种信息主体包括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组织、农业企业、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等在内的不同信息需求及其走向,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农业信息化规划。二是要为不同层次信息用户提供服务。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广开思路,加强面向社会与经济的信息服务,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推动各类农技推广组织、农业信息中心、农业信息咨询公司等的迅速发育成长,促进其开展好信息服务工作。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和渠道搞好面向不同用户的信息服务。


  3.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集中、统一、规范、效能"的原则,集中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各级网络中枢平台环境,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一是建设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网络中枢平台,完善配套相应的网络和计算机硬件设备,开发配套各级中枢平台上下贯通、统一兼容的运行软件,建立网络集中管理和安全系统。二是依托国家公共通讯设施,建设高效畅通的农业信息传输通道,实现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省、地(市)、县三级信息网站为辅助的计算机网络。


  4.加强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建设。根据信息分布和信息需求的特点,整合全国农业系统现有的33条信息采集渠道和8000多个信息采集点,建立标准、规范、权威的多专业、多领域的信息采集处理系统。一是合理布设信息采集点,科学制定信息采集方案。根据中国加入wto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对原有的农业信息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充实,科学选定有代表性的信息采集点,并制定信息采集方案和工作规程。重点加强市场供求、农产品价格、科技信息等农民急需的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二是建设农业基础数据库群。重点建设完善农产品供求、"菜篮子"产品价格、实用技术、农村经济、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农情气象等方面的农业基础数据库。各级数据库在纵向、横向之间,要做到联网运行、资源共享。三是开发大型农业应用系统。重点开发完善"菜篮子"产品价格、农产品供求、农村经济分析预测预警、农业防灾减灾、地理信息系统、科技信息服务等对农业、农村经济影响较大的大型综合性农业信息应用系统。四是研制开发信息采集处理应用软件。


  5.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一是制定信息采集的标准与规范。在正确把握各种用户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对现有农业信息指标体系进行分类整合,逐步建立农业采集标准与规范,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种信息采集渠道进行合理规范,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二是信息技术的标准与规范。组织有关专家对信息的存储、传输、共享及网络建设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结合实际需要,建立农业信息体系关键技术的标准与规范,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实现各级各类农业信息处理平台和网站的互通互联。三是注重大型农业应用软件开发的标准化,避免各地在软件开发上资金、人力的浪费。


  6.加强信息发布与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新闻媒体发布信息。二是开发完善各级网络中枢的信息发布服务功能,实现网上技术服务、网上产品交易、网上查询办事、网上决策咨询。同时,建立农业相关信息的大型专业化搜索门户网站,以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网站的功能,减少信息资源浪费。三是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结合实施"电波人户"工程,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咨询电话等发布信息的同时,通过电视把网络信息直观迅速地传送到千家万户,把计算机网络信息量大、电视普及率高的优势结合起来。四是建立农业信息咨询联动呼叫系统,为农民提供联动式综合信息咨询服务。


  7.搞好信息培训和信息队伍建设。农业信息网络的支撑和建设,需要一支能够规范地完成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服务的队伍。一是要依托农业系统已建多年、覆盖全国的2700所农业广播学校的农村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发挥700多万在校及毕业学员的技术优势,扩大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二是建立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利用网上直播及点播技术,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户进行远程多媒体教学和培训,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强农村信息员的考核和资格认证工作。


  8.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积极探索良性的网络运行机制。农业信息体系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社会服务功能。因此,在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初期和运转后的一定时间内,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启动资金和维护费用,并在领导力量、优惠政策、人员组织等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同时,要逐步建立有利于信息网络维护与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比如在信息网络运转基本正常后可向社会吸纳再发展资金,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与用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对网络系统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qwenf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