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零售业ERP是宝马还是牛车

2010-03-17 09:40:13  来源:计世网

摘要:零售业实施信息系统已经10多年了。但通过实际考察发现,零售业的信息化程度很低,仍旧处于与业务分离的状态中。假如信息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那就毫无意义。
关键词: ERP

         从10年前的MIS到现在的ERP,零售业应用软件的概念升级换代了,系统中 “菜单森林”也加倍膨胀,当然售价也翻番了。但用户有没有从这些软件中获得比10年前更为丰富的实用价值?

  “保持账物相符、分析交易流量、调整商品陈列”,是门店营运管理必须及格的三门基础课。某超市去年六月刚切换上线新ERP系统一个多月后,笔者在用户门店现场体验这三个功能模块的实用价值。

        10年前,MIS系统中同时提供“导入/导出盘点机”和“手工输入盘点表”这两个盘点管理模块。当时条形码识别技术的应用还未普及,条形码识别设备的价格还很昂贵,所以每件商品上不管有没有条形码,都要用打码机再打上一个商品编码的小标签,因此“手工输入盘点表”就成为盘点操作的主要方法。并且由于商品编码只有6到8位,一眼就可以看得清、记得牢、抄得准,所以盘点操作的难度还是可以接受的。

  现在零售业的商品识别已经完全实现条码化了,手持激光条码盘点机的价格也已经降到了当年的五分之一左右。商品上早就看不到商品编码的小标签了,“手工输入盘点表”也像人类的盲肠那样,成为了可以切除的“进化的遗迹”。所以,当笔者看到门店系统的菜单比10年前更“原始”得只有“手工输入盘点表”,而没有导入/导出盘点机的时候,感到非常震惊。

  把“手工输入盘点表”当做“唯一通道”来使用的后果是:

  1. 要把13位的条形码从商品上抄入到盘点表,经过几个步骤: 看清条码,记牢条码,抄准条码(任何一个数字的错漏,都会使这三个步骤成为无效操作),然后还要抄下商品名称、商品价格和盘点数量。

  2. 要把盘点表中的一条记录输入电脑,还要经过几个步骤: 看清条码,记牢条码,敲准数字键盘,校验盘点表上的商品名称是否与电脑中显示的相符,校验商品价格是否一致,然后输入盘点数量。

  要完成一条盘点记录在“手工输入盘点表”中定位,需要进行这么多繁琐的操作,这使得盘点质量、盘点效率和盘点数据的可信度都难以控制。如果是使用盘点枪,只要扫一下商品的条码就一切OK了。识别与记录定位的准确率百分之百,效率比手工输入盘点表提高了几十倍。由于专业盘点队本身就是“执法者”,把盘点数量输入盘点枪即时就可以得到损溢数据。传统“背靠背”盘点的“复盘、监盘、抽盘”等一系列监控步骤都可以免除了,可以实现不影响营业的动态盘点,成本大幅度降低。

  为什么重庆一家大型超市的促销员能在一年内从商场盗出2757袋(罐)奶粉,却没有在系统中留下与账物不相符的数据?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 这家商场至少在一年内没有进行过有效的盘点了。如果我们的盘点管理模块不能帮助用户实现“账物相符”,那数据分析、细化管理、奖惩考核、营销策划就都失去了依据。使用这样的系统,门店管理人员除了在行政事务上虚应之外,在营销业务上还能有什么作为?

  时段分析不准

  笔者问店面的用户: “门店系统中有时段销售额分析模块吗?”用户说: “有”。点开一看,是当天实时的时段销售额柱形图。“能看到昨天或指定日期的时段分析图吗?”“不能,但系统的模块很多,不知道是不是能从其他模块中看到。”

  10年前,笔者曾经使用过可以指定日期的时段销售分析图。而现在,门店系统的这个模块没有进化反而是退化了。

  除了用来让用户看看当天时段销售柱形图、以证明系统中存在时段分析功能(“概念占位”)之外,这个模块对商场营运业务的实用价值一点都没有开发出来。这是为增加软件卖点而设计的“演示道具”,并不是为用户需求设计的“实用工具”。

  如果软件商与用户对IT应用的理解都停留在这种“皮相”层面,如果“菜单森林”是用这种“概念占位”方法打造出来的,那用户的营运管理必定陷于粗放困境!


对用户营销管理有实用价值的时段分析模块应该是这样设计的:

  1. 提供“日期跨度”选项(日/周/月)。单日时段图观察到的是“现象”,多日平均时段图观察到的才是“规律”; 用户进行时段分析,目的是掌握各时段客流和销售额变化的规律。
   
        2. 想了解一周中每天的时段销售曲线有多大的差别?可以选择“按星期分组”,这样就可以在一张图中用七种颜色展示七条时段销售曲线(在安排动态盘点、时段促销、排班调整、库存调整时用得到)。

  3. 想了解各部组在时段销售曲线上有何差别?可以选择“按部组分组”,这样就可以在一张图中用不同颜色展示各部组的时段销售曲线。

  4. 想了解指定商品在各时段的销售表现?可以把“分析对象”选择为指定的单品,也可以是类别、品牌、供应商等等。

  5. 掌握了生鲜部组的时段销售曲线后,想了解生鲜销售高峰时段时带动了哪些商品的销售?可以。

  通过各对象、各选项、各维度的合理组合,时段分析模块能够为用户的营销业务提供丰富的数据分析手段。

  货架管理繁琐

  10年前,国外天价的图形化货架管理(或称商品陈列管理)软件让行业中人都惊羡不已,本土零售业软件厂商们也为货架管理模块的设计进行过大量的探索。行业中人对“货架管理”这个概念的理解是: “以实现对货架的有效管理为基础(请注意: 管理的对象是‘货架’),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确定商品在货架上的陈列位置和陈列面,从而优化空间分配,使有限的货架空间创造出最好的销售效益。”

  由于货架管理体系的构建难度很高,维护成本巨大(就是买得起软件,也养护不起),而且需要以严格、规范、细致、稳定、高素质的现场管理为平台(这足以让本土零售企业望而生畏),于是国外软件打不开本土应用市场,本土软件厂商也放弃了对这个模块的研发,所以“货架管理”模块从系统中消失了。

  笔者认为,行业中人对货架管理的理解与探索可能是形而上学和南辕北辙了,至少在本土零售业目前的商场管理环境中是无法实现的。其实“货架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 “让商品得到与其销售表现相匹配的陈列资源。”管理的目标应该是“商品”而不是“货架”。完全没有必要为货架管理体系的构建与维护耗费庞大的成本与资源。如果悟透了这个真谛,要实现“优化空间分配,使有限的货架空间创造出最好的销售效益”就没有难度可言了,相应的软件设计也简单得没有必要描述——因为商品销售表现的分析数据在系统中是现成的,商品的陈列状态是一目了然的。这个模块能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给“ABC分析”等一系列商品分析模块创造出用武之地。

  观点

  现代零售行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生存”的高速路段。管理门店就如同驾驶汽车,“盘点管理”是校验油箱中的存油与仪表所显示的油量是否账物相符,如果仪表失灵不知油是漏了还是被盗了,那是很惨的事情; “时段分析”是观察路况和车速; “货架管理”是根据路况调整方向盘、油门和刹车。

  而这三个基本模块的两残一缺,导致用户三门必修课中的两门不及格、一门0分,门店的“开门三件事”处于这种状态将导致竞争力的丧失,而且这还仅仅是冰山浮在水面的部分!

  “亡羊补牢,时犹未晚”。此前的三点分析就是为了证明: 将这三个模块化腐朽为神奇、转化为用户的营销利器,既不需要高深的软件设计技巧,也不需要动用高端数据仓库技术,更不需要高额的成本投入,需要的只是对“信息技术与业务需求深度融合”的解析能力。如果厂商能在这基础应用研发上投入一些资源,系统中可以点石成金、成为销售价值亮点的模块俯拾皆是。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