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设施 > 正文

服务器单机内支持的分区技术

2012-07-06 14:38:52  来源:博客

摘要:nPar是一种专属于中高端Integrity系列和HP9000系列服务器的分区技术,已经有10多年的应用历史。其特点是分区以处理器单元板为资源单位,以HP SuperDome 服务器为例...
关键词: 服务器

    惠普是最早将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引入Unix服务器的厂商,早在2001年惠普发布N系列和L系列服务器时,vPar分区便成为一项重要的虚拟化技术,而最初的HP9000 SuperDome发布时则将nPar物理分区和vPar分区作为主要的服务器整合技术。经过10多年的发展,HP-UX平台上的虚拟化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功能全面,集虚拟化、统一管理、动态资源管理和云服务为一体的集成操作环境。下面分为几部分进行简单介绍。


    HP-UX支持的分区技术可谓十分齐全,以服务器单机内支持的分区技术,如下图所示,就有:


    物理分区 nPar,虚拟(硬件)分区vPar,虚拟机VM,资源分区Container,这几类不同的分区技术在安全隔离性、处理容量、资源动态调配、可用性等方面有其各自突出的优点,可以满足各种不同规模的应用负载、极其相应的可靠性、安全隔离等需要。以下分别从概念上做一些解释。


    一、物理分区nPar


    nPar是一种专属于中高端Integrity系列和HP9000系列服务器的分区技术,已经有10多年的应用历史。其特点是分区以处理器单元板为资源单位,以HP SuperDome 服务器为例,其最多可配置16块处理器单元板,其中每块单元板包含4个双核安腾处理器和一定容量的内存。


    因此一个nPar需包含最少一块这样的处理器单元板,最多可以包含全部16块单元板。以下图为例,16块单元被配置成4个nPar分区,每个分区可以独立运行各自的操作系统,因此可以在一台大型服务器上混合运行多个不同类型或版本的操作系统。


    nPar的技术特点


    nPar的主要特点是具备最强的故障隔离能力,分区之间具备硬件电气隔离,因此一个分区无论出现何种故障,均不会影响其他分区中正在运行的应用,对故障分区进行硬件维修、软件升级等工作均不会打扰其他正常分区的运行,稳定性极强。


    另外,nPar的所有CPU、内存、I/O资源均为物理资源,通过服务器固件进行配置,运行中没有任何系统开销,扩展能力大,可保持最高性能。


    基于以上特点,nPar往往被企业用于运行重要的核心应用,如核心数据库和应用服务。


[page]    二、虚拟分区vPar


    虚拟分区vPar又称为逻辑分区,其结构特点如下图所示。vPar可以构建在物理服务器或物理分区nPar上,在物理服务器或nPar上有一个硬件影射层称为vPar Monitor,vPar Monitor可以创建和承载多个vPar,负责将底层的CPU、内存、I/O设备等影射到各个vPar上,每个vPar只能访问其对应的物理资源。


    vPar的技术特点


    每个vPar拥有的CPU、内存、I/O资源均为独占的物理资源,因此其实质仍然是硬件分区,因此性能与物理分区相当,虚拟化的性能消耗基本可以忽略。vPar的扩展性可以从一个CPU内核(core),到整个服务器或nPar。


    vPar能够提供OS和应用软件和部分硬件的故障隔离,也具备很高的稳定性,在实践中常常作为主要的企业级应用部署平台,并且由于vPar具备在运行中动态调度处理器和内存资源的能力,对于提升资源利用率也带来很大的好处。


    什么是vPar 6.x ?


    在2011年9月,惠普发布了vPar 6.0,2012年3月,惠普再次发布vPar新版本vPar 6.1。vPar 6.x是最新的vPar版本。在6.0版本之前,vPar仅在单元板结构的中高端Integrity和HP9000系列上提供,而6.x版本的发布,将这个广受欢迎的分区技术扩展到了所有Integrity系列服务器平台上,可以支持从rx2800,BL860c i2/BL870c i2/BL890c i2,直到SuperDome 2的全系列Integrity服务器,大大扩展了vPar的支持平台。


    其次,vPar 6.x在原来vPar支持独占物理I/O设备的基础上,增加了共享虚拟I/O设备的能力,因此vPar 6.x所建立的vPar间可以共享一个物理I/O设备比如网卡,光纤卡,大大提高了灵活性。vPar 6.x可以与HP VM (虚拟机)共享同一I/O资源池,并且同一vPar内可以同时使用物理I/O和虚拟I/O设备。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liangxueju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