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设施 > 正文

3D技术能否改写蓝光命运 云视频冲击论

2011-07-25 15:19:58  来源:计算机世界

摘要:自从2002年就进入大众视野的蓝光播放器,到底会如乐视TV所预言的被云视频取代,还是如Blu-ray光盘协会中国推进组主席赵桂志所预言的在今后五年内保持25%的增速?
关键词: 云视频

  自从2002年就进入大众视野的蓝光播放器,到底会如乐视TV所预言的被云视频取代,还是如Blu-ray光盘协会中国推进组主席赵桂志所预言的在今后五年内保持25%的增速?


 云视频或冲击蓝光DVD产业?


2011青岛CES展7月10日落下帷幕,慧聪网参与全程报道,不难发现厂商的焦点都放在互联网技术上,例如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网络播放器,以及云视频产品等。


要了解云视频,首先要先了解云计算,因为云视频技术是云计算思想的一种具体应用模式。所谓云计算,其最终形态将会是零维护的用户软件终端,极大简化用户硬件设备,把复杂并且变化的软硬件放到云端,由专业人员维护。所谓云视频,就是指可通过独有的视频动态格式转换技术完全对用户终端的自动适配,从而做到对用户终端的无限制性,即可以兼容各种终端设备访问或接收乐视云端视频内容。


随着三网融合进程加速、中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不少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和互联网公司均看好云视频产业的市场前景。青岛CES展期间,乐视TV相关负责人也再次发表高论:未来云视频产品或成为主流,并将替代蓝光DVD成为家庭娱乐的必备产品,这无疑引发业界对蓝光DVD前景的担忧。


目前,制约蓝光DVD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是片源问题,片源缺乏、价格太高限制了蓝光播放器的销量。如何解决片源问题,一直是蓝光产业链努力思考的难题,如今,三网融合的推进似乎能够彻底解决这个头号“病症”。乐视TV推出的云视频产品,据说能够提供海量1080P影片在线播放,不仅价格更便宜、内容更新速度更快,而且使用效率更高,每一点似乎都“戳”中蓝光的“要害”。


不过,云概念的提出也并非一年半载的事情,2009年年底开始,以苹果为代表IT巨头就拉开“音乐云计算”序曲,但是推进过程也十分艰难,云视频能否在国内市场迅速掀起波澜,最重要的还是看国家的政策、以及厂商的认可度和推进度。[page]

  如何拯救蓝光DVD的尴尬境况?


蓝光光盘最早诞生于2002年,欧美国家和日本市场的普及率较高,其中美国市场的保有量就超过5000万台,反观中国市场,去年官方公布的数据50万台,但是有知情人士怀疑道:“实际销量有可能远比这个数字低。”


最近,南京市玄武区检察院逮捕了特大网络制售侵权盗版蓝光光盘案件的嫌疑人,该团伙近1年来在全国范围内销售侵权盗版蓝光电影光盘20余万张,数量惊人,但是这也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蓝光播放器的拥有量并不低,市场需求或有高速增长的可能;二是正版蓝光碟片的价格太高,导致盗版蓝光的需求量巨大。


意识到国内蓝光市场较为惨淡,6月份蓝光光盘协会(BDA)终于在北京举办了“高清体验、尽在蓝光2011Blu—ray新品联合发布会”,厂商联手发布众多软硬件新品,其中不少生产企业发布了被誉为“救星”的3D蓝光播放器。


随着3D电视的热销,3D电影的热播,3D蓝光播放器也似乎即将迎来“快速增长期”。迪士尼家庭娱乐相关人士介绍称,很多好莱坞大片的蓝光盘3D版本,《加勒比海盗4》3D版蓝光光盘也即将进入中国市场,制约蓝光时代的片源问题在3D蓝光年代或得到很好的解决。


另根据研究机构IHSScreenDigest的数据显示,去年迄今共有93部电影发行BD3D版本,同一时期内发行普通蓝光光盘的电影共达448部,这意味着电影公司正在快速推动3D蓝光碟片市场的发展。另外,3D蓝光光盘推出的12个月内,美国消费者已购买175万张,而且还有170万张光盘随软硬件捆绑销售,消费者对3D蓝光碟片的热衷唤起电影公司、播放设备公司的信心。


早在去年年底,国内市场已经出现3D电视捆绑3D蓝光碟机的销售模式,主要原因是目前收看3D节目的唯一通道必须借助3D蓝光碟机,虽然这种捆绑销售模式并不会长期存在,但是短期内将会带动3D蓝光碟机的销售,并且能够获得隐性宣传3D蓝光碟机的效果!有业内人士希望3D技术真的能够推动蓝光播放器的销售,“因为过去几年,国内蓝光市场进展实在太慢,如此先进的技术应该走进千家万户。”


结语:DVD灭亡论存在已久,然而,根据慧聪影音网买家部的成交数据显示,DVD依然是碟机产业关注度最高、成交量最高的产品,移动DVD、网络播放器、高清播放器和蓝光DVD都“甘拜下风”,那么,我们不得不对“谁取代谁”的说法有所保留!蓝光播放器面世九年并未成功击退DVD,云视频真的会轻易冲击蓝光碟机吗?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qwenf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