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业发展 > 正文

层次 | 你的思维层次,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2018-12-18 09:51:42  来源:MOOC

摘要:提升我们的思维层次,站在更高的认知维度上,击败下面三种低层次的思维,人生才能加速升级。
关键词: 思维 层次
  前两年有个词,叫“降维攻击”,大概意思就是以高级生物去打低级世界的生物,一打一个准。
 
  举个例子,我们在打游戏的时候,为了通过关卡,有时再怎么出招,再怎么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这个时候,就只能通过升级各种进攻武器,用高级的装备去打装备低级的敌人,才能顺利通关。
 
  游戏,也是现实生活的隐喻,要想过上高层次的人生,也需要进行这样的降维攻击。
 
  具体怎么做呢?
 
  就是提升我们的思维层次,站在更高的认知维度上,击败下面三种低层次的思维,人生才能加速升级。
 
  01
 
  打工者思维
 
  前几天周末,一位刚刚步入工作的表妹找我吃饭。
 
  吃饭的过程中,她收到老板的电话,说是隔天就要用的报告出了些问题,需要她今天之内修改好。
 
  表妹嘴上答应着,挂断电话之后却十分不乐意,觉得这些问题就应该在上班的时候提出来,下了班再占用自己的私人时间就是不道德。
 
  这让我想起吴军博士在专栏里提到的一个案例,他曾经和某位工程师进行了如下对话:
 
  吴军:一段30分钟的视频,在你的网站上被观看一次能挣多少钱?
 
  工程师:我是做工程师的,这个我不知道。
 
  见对方无法回答,吴军又问:你们公司产品(视频)的广告点击率是多少?
 
  工程师:这个和具体的内容频道有关,也和用户群有关,和插片的制作也有关。
 
  短短的问答中,其实暴露出了工程师的很多问题。
 
  作为开发(视频)这个产品的工程师,虽然老板没有要求他了解变现和广告的情况,但是作为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多少需要有一点销售上的知识。
 
  有了这样的全局观,才能更有目标感地指导眼前的工作。
 
  其实,永远盯着眼下的工作而不顾全大局的人,和认为下班了就不能工作的人类似,都是抱着打工者思维在做事。
 
  《个体赋能》这本书中提到:打工者思维就是抱着为别人做事,而不是为自己做事的心态在工作。
 
  当抱着这样的心态工作时,潜意识里就会开始以交易价格来衡量工作:
 
  今天我为你工作了9个小时,比法定工作时间多了1小时,你应该多发我1个小时的加班费,否则下次我就不加班了;
 
  这半年来我工作非常努力,你应该有所表示了,否则以后我就不努力工作了;
 
  我只要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就行,至于公司的总体目标,那不是我该关心的。
 
  如果总是以这种思维在工作,很难真正做好一份工作,也很难干得舒心,最后受伤的还只是自己。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打工者思维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工作当成职业。
 
  工作是大家的谋生手段,一个公司给你一份工作,你完成任务,它付你工资,就两清了。
 
  而职业是我们一辈子要从事的事业,比如我们当一个医生,提高自己的医术,治病救人,成为名医,这是职业。
 
  如果你能站在更高的位置,意识到当下的工作,是为了一辈子的职业发展,你就会为了实现未来的职业目标,用更专业的态度来对待工作。
 
  02
 
  信奉“勤能补拙”
 
  小时候,父母就告诉我们“勤能补拙”和“笨鸟先飞”的道理。
 
  听得多了,我们便信以为真,于是不停地把学习时间拉长,觉得只要足够勤奋,就能换来好结果。
 
  但每个班级里似乎都会有一些学习很勤奋,成绩却总是很落后的同学。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物理老师在单元测试完之后总是喜欢让我们把答错的题罚抄十几遍。
 
  我一般是抄了一遍,了解了答题原理后,便开始偷懒了,用两支甚至三支笔开始抄写,省下时间去做别的事。
 
  但同桌总会认认真真地抄上一两个小时,即便是明明会做,但只是计算失误导致答错的题,也会一遍不落地抄写。
 
  她这样“勤奋”的结果就是,成绩越来越差,要抄写的题也越来越多。
 
  进入职场后,这种越“勤”越“拙”的现象也时有见到:
 
  明明用一个Excel表格公式就能直接得出数据的工作,偏要拿着计算器算一个下午,结果数据还不一定准确。
 
  这样的勤奋,其实才是真正的懒,因为他们不愿动脑,只能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思考,快与慢》中说到:我们的大脑非常偏爱惰性思考,它更喜欢快觉察,不假思索地做出决定,因为这对大脑来说能耗最低,而真正深入的慢思考则会消耗大量能耗,这对大脑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比如,对于“花1天时间,抄写一本书”的任务,和“花4个小时,创作一篇文章”的任务,大多数人都更愿意选择前者。
 
  但习惯选择类似前者的工作,人不但难以进步,还会走入“越勤越拙”的困境。
 
  要想走出这样的困境,除了选对方法,最重要的还是让自己变得高效。
 
  这里提一下著名的四象限工作法: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维度进行划分,并且给出做事先后顺序的策略。
 
  这个方法看似有效率,但如果紧急重要的事情出现了三件,先做哪件就无从判断。
 
  《个体赋能》一书中针对四象限法进行了这样的改进:只考虑重要的事情,不考虑紧急的事情。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按照和关键目标的相关度进行重要事件的排序,同时留出弹性时间;执行时先做最重要的,弹性时间安排紧急的。
 
  任何方法都有利有弊,关键在于能否取之精华,为我所用。
 
  私以为,“勤能补拙”的“勤”,应该是勤于思考的意思。
 
  03
 
  只听课,不复盘
 
  我有一个朋友群,群里有个特别热爱学习的同学,隔三差五地就会在群里分享一些付费课程,或是一些催人奋进的名人演讲。
 
  起初,我也饶有兴致地点开这些链接,确实觉得学有所获。
 
  但学得多了之后,我发现,即便是有些知识真正运用到了工作中,也难取得预想中的效果。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忙着听课,忙着阅读,却唯独没有时间空下来认真整理,复盘自己的工作。
 
  复盘,是一个围棋术语,据说在围棋比赛结束时,棋手往往会对之前的对局进行一次复盘,在脑海中或者棋盘上将棋子重新摆放好,思考对方的路数还有自己的破法。
 
  那么,一年下1000次棋的棋手,和一年只下100次棋但每次下完后会花大量时间进行复盘的棋手,谁的成长更快?
 
  答案肯定是后者。
 
  工作中个人能力的提升也一样,有研究显示,从个人实践经历复盘中获得的学习效果,要比听一个课程的效果好上6倍。
 
  这看起来似乎很有工作效率,其实不然,求快反而慢,求多反而少。
 
  柳传志对自己有一个这样的评价:智商中等偏上,情商较高,和别人比也不是有特别巨大的优势。那我的优势是什么呢?是勤于复盘。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复盘呢?
 
  ①回顾目标,为后续评估结果、分析差异树立基准;
 
  ②评估结果,用真实、全面的数据支撑;
 
  ③找到差距,深入分析原因;
 
  ④总结经验,确定下一步行动。
 
  举个简单的例子,作为一名编辑,当你的文章发布后,就可以针对文章数据进行复盘:
 
  回顾文章阅读量是否达到预期,如果没有,是标题、内容、选题、排版出了问题吗?下次该如何避免?
 
  自媒体人Juno说:复盘就是职场人实现进阶的刻意练习,一个懂得复盘的人就拥有成长复利,在工作、生活中快速迭代。
 
  有人说,思维层次的差别就是高度之差,而高度之差带来的是全方位的差异。
 
  因为人生的一切至关重要的事情首先都受限于思维层次,而提高思维层次,则能牵一动而发全身,带来全方位的改变。
 
  可见,提升思维层次,是人生的首要任务。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zhangwenwe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