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应用的性能需求与技术架构变革

2022-11-09 16:36:18  来源:

摘要:2020年7月25日,由CIO时代主办,CIO时代APP承办的“2020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网络展览会”如期举行。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发表题为“应用的性能需求与技术架构变革”的主题演讲,他主要从需求的性能天花板、需求与性能关系的演进过程、新架构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创新模式的思考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数字化 技术 转型 CIO 杨学山

\















2020年7月25日,由CIO时代主办,CIO时代APP承办的“2020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网络展览会”如期举行。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发表题为“应用的性能需求与技术架构变革”的主题演讲,他主要从需求的性能天花板、需求与性能关系的演进过程、新架构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创新模式的思考等方面展开论述。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就应用的性能需求和架构的变革这一课题,谈一点我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今天报告一共六点,其中前面三点主要是讲需求、性能、需求和性能的关系。紧接着两点讲,相同的性能是可以由不同的架构来实现的。 最后讲一下在这种变革下,创新模式的新的特点。讲这样的六点,那么重心是在第一部分,就是需求和性能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我们的需求正在面临什么样的变革?
 
应用的性能需求开始达到天花板

目前,各单位内部大量的应用需求性能已经到达或将要到达天花板。我们政务领域很多的系统,这些系统的性能需求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实际上在项目的设计招标中,大大地放大了项目性能的需求。实际上应用需求和性能之间的关系,随着技术的快速进展是在持续的变化之中。为什么需求的性能到了天花板?这是因为第一,人的认知能力对信息处理的极限,人的手和脑的能力是有限的。第二,对象系统本身对性能的需求是有极限的。第三是经济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所以这三个结合起来说,实际上我们的需求大部分已经触及天花板。

现在,芯片市场是“十代同堂”,而且“十代同堂”的状态会持续下去。先进的芯片与100纳米的芯片并存,100纳米芯片还会很长时间继续用。一个应用环境下,传输性能需求至少差别8个数量级甚至更多,也就是说很多应用传输只需要不到100个字节一秒钟,很多应用100个字节足以满足。随着以后的发展,可能会有10个数量级的差异,这也是长期存在。不是说越多越好,没有意义,因为有的应用只需要那么多,就这样的数量级。

几十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在做一件事情,就是IT,从79年第一次使用计算机一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基本上应用是随着技术发展而发展。一个新技术出来以后,替代以后我们必须用它,为什么?因为原来的技术对于满足应用的需求不够,不能满足。所以一直到本世纪初长达几十年,性能决定一切,围绕技术,最先进的技术出来旧的就得淘汰掉。操作系统是这样,数据库是这样,网络系统也是这样。因为那个时候就是性能不能满足需求。但是到了新世纪,慢慢变化了,我们今天很多桌面应用使用05年的的技术是可以实现的。所以差不多05年时,需求和性能开始平衡了。然后从平衡的阶段再往后走,因为技术不断的发展,人的认知和对象系统本身的性能局限,本身这件事情要处理的东西,决定了它的天花板。所以需求对性能要求的天花板在逐渐的增加。也就是说到今天再往后还会有一些应用,它需要新的技术,尤其是在感知和数据处理的领域,还需要用更好的技术来支撑它,但其它领域对性能的需求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天花板。所以是这样的一个发展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招标文件中性能常常超过实际的需求?有很多理由,首先我们对技术路径有着很强的依赖,所以我们总想沿着路往前走就行。不想改变,路径依赖,这是使得我们不愿意对性能本身做调整。同时我们汇集起来的需求,由于路径依赖和技术至上这两个东西的推动,使得我们经常不是真实的需求,而放大了真实的需求。还有一个是攀比心理,觉得自己不能落后。然后是约束不够严,约束机制不够刚性。技术、路径、攀比三者的力量,比约束的力量要强大。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出现看到的招标比实际的需求的性能要高。

同样的需求可以用不同的架构实现
 
上面讲的内容也暗示了同样的需求是可以用不同的技术架构实现的。比如互联网公司,处理量的需求,事物的逻辑关联,和我们很多金融企业的应用系统,或一些行业的大型应用系统,不能说谁更复杂,谁更多一些,但显然互联网公司的架构与传统领域的架构不一样。那么为什么架构会不一样,或者架构会怎么走呢?我们说需求,用不同的技术架构实现,那么它的架构路径是有很多的。第一种是沿既有的架构扩展,这是懒人做法。第二种是轻架构转向重架构。这样的有吗?很少,但是还有。因为在各种各样的集中的时候,我们会先假定我集中起来以后,就需要有更强大的服务器,更强大的集中处理能力,所以会有轻架构向重架构转化的这种可能。然后更多的是第三种重架构转向轻架构。当然集中不等于重架构,集中一样可以有轻架构,互联网公司是集中的,但它用的是轻架构,所以我们更多的将重架构向轻架构转换,这是从技术的角度看。

其实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业务本身去看,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调整业务流程的逻辑,使得业务流程中逻辑比较松的关系,从合在一起变成拆开。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比如有大量的客户大量的数据一起来,有写的操作和有读的操作的流程,我把他切分,把只有读的操作或只有写的操作的流程切分开来,对重架构的依赖马上就减下来,是大幅度的减轻。其实我们的很多事物,比如说银行事物本来就是高度并行的,也就在写的时候完全可以高度并行的。为什么非要你来一起?是没有必要的。这就是把业务之间的逻辑关系解构。你要集中,要高性能,你就把这样的流程的逻辑和业务之间的逻辑拉到一起。你要走向轻型的并发的,你就把它解构,而通过后面的方式再重组出来,那就架构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说IT的技术架构,同样的需求可以用不同的架构,有着不同的路径。
 
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三个理由:一是有利于应用;第二是性价比;第三是可靠、可持续。所以我们看互联网公司的轻架构,同时考虑了这三个因素来做轻架构。
 
架构可以重构,但是其中涉及处理的产品、连接的产品,数据的产品、分析的产品、流程的产品,是由一个个技术产品技术要素构成的,所以要实现新的架构不容易。我深有体会,2011年,当我们政府的办公系统,用新的架构合在一起运转的时候,第一次结果不能运转。所以架构的调整是不容易的。它里边的一个个要素都要经过创新、完善、优化、协同,才能实现。所以从高层看,我们要打破两个依赖:一个是认知路径依赖,一个是技术路径依赖。两个依赖在我们实际的场景中表现不太一样。然后我们要实现三个要素(产品、技术能力、应用)的正循环。也就是说新架构和构成新架构的产品要素、技术能力,以及应用之间,要形成一个正循环。在初始前提下,在应用的环境中,通过正循环实现不断的提升,是三方共同提升。我们这个环节中有一个断裂出来,我们这件事情就做不下去。
 
为什么这样说?也就是说我们对面向应用的产品和技术要素,我们需要有新的思路。吴军的《浪潮之巅》,大概我们很多人都看过,尤其是IT领域的人。它里边介绍了很多企业比如SAP, Google、Facebook这样一些企业的成功案例。在这里边我用了7个领域: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重要的应用和搜索软件、社交软件、苹果的设备和应用模式连接在一起的这样的产品。他们是怎么成长的?先说芯片,Intel的x86系列。我离开工作岗位以后,我买了第一个计算机,买了之后我就再也没上过网,一直是单机工作,然后过几天就会发现一开机芯片要求联网。为什么芯片要求联网?我们很多人就想到了是安全问题,其实我可以告诉你,不是安全问题,是Intel要通过网络来收集这台计算机上对芯片应用的数据,是搜集去干什么?是为它的芯片的完善提供真实的场景。所以英特尔的芯片是在初始架构之下建立了一个如何收集用户场景信息的方式,如何在这个架构上构造一个可扩充的平台,来实现它的持续完善。所以在x86的芯片里是有微程序,因为原来的架构已经不能包容使用的各种场景的对性能调整的需求,所以它通过用内置的小程序来实现优化。其实微软的操作系统,大家都很理解,它就是用我们用户的使用经验,来持续改善。Oracle、SAP等其它的也是如此。
 
在这产品不断创新里边有好多要素,其中有三个关键的要素:团队、产品和应用。这三个要素断了一个,就甭想实现。第一个要素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要能够有初始的技术路线,然后要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好的商业模式是要为那两个关键要素负责的,不要以为它是为我们使用用的,是为它那两个要素服务的。也就是要有根据使用场景来完善优化的方法工具。接下来 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提供技术产品服务,然后努力地垄断市场。为什么要垄断市场?是因为它通过应用有回馈的利润,并提供场景的知识和事实,他这两个东西比竞争对手要强。所以这三者之间是如此紧紧相扣,这三个环节缺一个都不行。所以我们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创新模式,我们必须重新思考。   

第三十七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zhanghy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