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正文

雄安新区“集聚性、共生性、永续性”创新产业体系构建及其“反磁效应”培育

2018-04-08 13:42:58  来源: 赛迪智库

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当前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四年来的成效看,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产业协同、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等重点工作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但也面临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机制不成熟、实质性产业合作与城市协同发展不足等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为北京城市发展的快速无序膨胀及与周边地区差距的日益扩大。
关键词: 雄安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当前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四年来的成效看,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产业协同、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等重点工作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但也面临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机制不成熟、实质性产业合作与城市协同发展不足等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为北京城市发展的快速无序膨胀及与周边地区差距的日益扩大。
 
  2017年4月1日,我国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的设立,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此外,雄安新区还可有效化解北京城市无序增长与产业过度集聚而产生的单中心“强磁力效应”,也将成为我国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着力新一轮国际产业革命竞争的创新示范区。我国明确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因此,在重大现实需求及长远战略背景综合考量之下,需深入研究雄安新区创新型产业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与有效抓手,以快速有效形成“反磁效应”、优化区域发展格局,落实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
 
  雄安新区发展概况及所其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效能展望
 
  01、雄安新区经济总量较弱、产业层次较低,仍处于京津冀发展洼地水平
 
  从经济规模与人均指标等看,雄安新区仍处在工业化初始阶段。从经济总量来看,雄安新区总面积达到 1576.6 平方公里,人口112 万,GDP 为 218.29 亿元,工业增加值为 113.84 亿元,在河北省所占比重分别为 0.83%、1.50%、0.69%和 0.98%。从发展效率来看,雄安新区人均 GDP 为1.95万元/人,是河北省平均水平的45.74%;地均GDP为 1384.56/平方公里,是河北省平均水平的82.15%。如果与北京和天津相比,上述指标占比会更低。毋庸讳言,目前雄安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京津冀地区处于低洼地带。
 
  产业结构以农业、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低端化特征突出。农业方面,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雄安新区农业占比较大。雄县 2015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 10.52 亿元,占全县 GDP 的比重为11.2%;农业人口达2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为66.7%;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2.2和 22.8个百分点。工业方面,雄县目前的主要产业是塑料包装、制革、电器电缆和乳胶制品,产业水平较为低端。容城县号称“中国北方服装之城”,拥有服装企业900多家,年生产能力达4.5亿多件;在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箱包、毛绒玩具、食品加工等领域,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安新县主要产业为制鞋业,羽绒制品有一定的规模,但主要为贴牌生产,缺乏标准和规范;同时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废旧有色金属集散地。
 
  02、雄安新区创新发展可有效化解北京单中心“强磁力效应”
 
  当下,北京城市增长与产业发展已步入不断集聚的固化阶段,并在京津冀区域空间范围内形成单中心“强磁力效应”,给区域协同发展带来增长排他、空间割裂、产业断裂等问题,而雄安新区创新发展则可有效破解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上述症结、从而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
 
  雄安新区创新发展可有效清除北京“强磁力效应”带来的增长排他障碍。目前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创新发展要素在北京的过度集聚已产生路径依赖,并极大弱化了周边区域的发展集聚效能。数据表明,北京高校及科研机构数量稳居全国第一;2016年北京市新增双创类企业占全国20%、中关村企业总收入占全国高新区1/7;北京各类创投及私募基金达3942家,管理资金超1.6万亿。受经济依附效应影响,各类创新要素及产业发展在北京集聚步伐不断加快,这将导致北京“大城市病”愈发顽疾。在此背景下,雄安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可迅速集聚相关产业发展要素,有效清除北京“强磁力效应”带来的增长排他障碍。
 
  雄安新区创新发展可有效解除北京“强磁力效应”带来的空间割裂困境。北京产业发展及创新要素集聚态势明显,形成了对津冀地区发展的空间挤压与割裂,如与北京接壤150公里内分布着25个贫困县,已形成“环首都贫困带”;与此同时,北京优越的教育、医疗、快速轨道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并未向周边地区有效辐射,造成地区发展差距加大。雄安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可形成对周边发展腹地的有效带动,并通过建立与北京全方位产业、交通及公共服务体系的紧密关联性,有效解除北京“强磁力效应”所带来的区域空间割裂困境。
 
  雄安新区创新发展可有效破除北京“强磁力效应”带来的产业断裂难题。当下,北京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金融商贸、高端服务咨询、文化创意等为主的产业体系对河北、天津的辐射带动效果甚微,难以建立强有力经济联系与产业互动,反而对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形成虹吸效应,造成区域性产业链体系断裂等问题。未来雄安新区可通过培育高端高新产业发展,并迅速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且注重结构优化升级,改变目前辖区内三县及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规模小、层次低、创新弱等现状,构建产业创新永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有效形成对北京的“反磁效应”。
 
  雄安新区需快速构建“集聚性、共生性、永续性”创新产业体系以形成“反磁效应”
 
  01、雄安新区培育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源是形成“反磁效应”的必然选择
 
  为快速、有效实现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需从注入创新发展动力源的角度着手,构建“集聚性、共生性、永续性”创新产业体系,探索“智慧源动、协同互动、革新永动”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以形成“反磁效应”,打造产业发展高地与协同发展示范区。
 
  雄安新区需快速汇聚高端智力要素以实现智慧源动发展。雄安新区需首先构建智慧集聚性产业体系,争当新一轮产业革命排头兵,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并吸引配套产业在周边集聚发展,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这需要注重高端产业的吸纳移植,通过集聚高端人才带动高端高新产业发展,进而实现高端高新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快速改善目前雄安新区辖区内仍以农业、小商品加工等为主的产业发展“处女地”现状,破解雄安新区寻找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源的紧迫任务。
 
  雄安新区需合理确定京津冀分工联动以实现协同互动发展。在构建高端高新产业体系时,雄安新区需着重选取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溢出效果显着的若干创新型产业链环节,既实现自身产业高端化与集聚化、又能带动配套产业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形成与京津冀区域内现有优势产业的良性互动,有效发挥京津冀三地资源禀赋与各自比较优势,实现与京津的错位发展,真正起到促进区域协同互动效果。
 
  雄安新区需探索创新驱动发展长效机制实现革新永动发展。作为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还担负着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落实供给侧改革、培育经济新动能的艰巨任务。这需要突破现有体制机制束缚,在创新要素流通、政府与市场关系协调等关键领域大胆革新,建立促进创新型产业发展的长效政策保障机制,逐步发展成为京津冀乃至全国范围内新的增长极。
 
  02、雄安新区形成“反磁效应”需注入“双智驱动”引擎
 
  雄安新区构建“双智驱动”引擎是快速形成“反磁效应”的战略手段。雄安新区作为非首都功能的主要承载地,有着与首都北京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合理分工的天然需求,两者发展具备内生紧密联系度。北京目前所面临的产业与人口过度集聚等问题,其根源在于资源要素的过度集中且相互之间已构成链锁式磁吸效应,自身膨胀发展惯性较大,需要对非首都功能进行有效剥离。例如目前北京高端智力资源密集,从源头上带来研发、生产、服务增值等全产业链环节的过度集聚。雄安新区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从创新产业发展的根源基础突破,迅速吸引、导入高端智力、智库资源以形成“反磁效应”,这是解决目前北京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有力手段、根本之道,构建雄安新区“双智驱动”引擎势在必行。
 
  雄安新区构建“双智驱动”引擎是精准解构、快速导入非首都功能的战略选择。北京的产业类别可分为首都功能型、行政依附型、智力密集型、智库服务型四大类。前两类是直接服务于北京的全国政治、文化、对外交往中心建设,体现了首都核心功能,在产业空间布局上需紧密围绕首都核心区,如在奥林匹克中心、雁栖湖等地发展国际会展服务业等;后两类则与北京的首都功能联系度较弱,在空间布局上并不需直接依附于首都,如以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中心,从国外经验看也多分布在首都之外的科教资源丰富、生态景观优越之地。雄安新区培育“双智驱动”引擎正是对后两类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精准解构,有利于快速导入智力密集型与智库服务型这两类对空间敏感度较弱的产业要素资源,以有效形成自身创新发展动力源。
 
  雄安新区以“双智驱动”引擎形成“反磁效应”的内在架构设计
 
  01、雄安新区注入“双智驱动”引擎的主要类型
 
  雄安新区“双智驱动”引擎之一:大力发展智力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的主战场,体现了较强的创新原动力。此类产业需要依托大量高新设备与高科技人才投入,对技术原创性要求较高。高校与科研院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力军与原创技术策源孵化地,并且其将吸引众多高新企业在其周边集聚,形成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完备产业创新发展链条,典型如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本底而发展形成创新高地--“硅谷”。目前北京高校与科研院所云集、数量稳居全国之首,可对该类科教资源进行有序疏导实现其在雄安新区的集聚发展,有效促进原创技术在雄安新区的孵化与转化,将雄安新区打造成为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智力汇集之谷。
 
  雄安新区“双智驱动”引擎之二:大力发展智库密集型战略决策服务业。建设一批有特色、产业链完整、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端智库是我国在新形势下促进创新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高端智库同样具备“层级高、带动强、辐射广”等创新产业发展特征。目前北京各类智库资源过度密集,且对外辐射溢出效能不断减弱。在信息化传播手段和交通技术不断完善的前提下,此类智库密集型决策服务业对空间布局要求不断降低,具备在雄安新区实现有效集聚的现实可行性与战略需求性,并将对促进雄安新区技术创新、区域协同发展起到决策支撑作用。在大力推进以智力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硬技术”创新发展之时,雄安新区也须构建“软科学”决策服务体系,发展智库密集型高端服务业,打造用科学思想辅助决策咨询的战略集结之库。
 
  02、雄安新区注入“双智驱动”引擎的主要工作抓手
 
  雄安新区培育创新发展“双智驱动”引擎的根源在于有效吸纳高端人才与高端机构,并充分营造对高端人才“吸引来、留得住、干出事”的创新创业环境及综合服务体系。应在快速导入高校院所、智库等高端机构以吸纳人才前提下,从创新政策体系、营造宜居环境、搭建事业平台等角度综合发力,实现高端机构吸附高端人才、高端人才依附高端机构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快速培育创新发展的“智力?智库”双智驱动引擎。
 
  近期要探索实施一批创新创业先行先试政策以迅速吸纳高端人才。充分发扬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的改革创新精神,在借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创业政策基础上进行更广范围、更深尺度探索,在短期内将雄安新区打造成为创新发展政策高地,以有效吸纳国内外各类创新人才集聚。如在高技术人才个人所得税返还比例、技术人员转让奖励股权税款减免、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及优惠政策享受等方面进一步放宽标准,形成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迅速网罗人才的政策吸引力;以科技投入、人均产出、绿色指标为基准制定雄安新区产业负面清单,适当放宽对具体产业类别的限制,鼓励各类产业链向高端环节发展,最大化发挥各行业高端人才的创造力。
 
  中期要营造智慧宜居绿色城市环境以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附能力。有序引导北京市辖区内中小学校、三甲医院等优质公共资源向雄安新区疏解,采取新建、援建、合建等形式有效补齐雄安新区的公共服务能力短板,解决高端人才在雄安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智慧城市试点,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加强对内对外快速交通网络综合体系建设,并注重城市水系、绿地系统等生态环境建设,打造智慧、宜居、绿色之城;建设以公租房、廉租房等政府保障性住房为主的房地产市场,避免高房价对高端人才与产业产生挤出效应,有效吸引高端人才植根于雄安新区创新创业发展。
 
  远期可有效利用重大创新项目布局以增强对高端人才的事业支撑。在对北京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进行有序疏导的前提下,未来可将涉及科技前沿研究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科研超级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家级智库建设向雄安新区进行重点倾斜,将国家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等资源优先布局雄安新区;鼓励引导雄安新区创新机构积极融入国际创新产业体系,参与国际性前沿战略科研项目,为雄安新区创新人才发展提供可有效施展才华的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事业平台。
 
  主要研究结论
 
  为实现雄安新区作为创新驱动引领区、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需构建“智慧源动、协同互动、革新永动”创新发展模式以有效集聚发展势能,形成对北京的“反磁效应”。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亟需构建“集聚性、共生性、永续性”创新型产业体系。因此,雄安新区应在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进行大胆革新,在精准解构、有效吸纳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前提下,着重发展智力密集型与智库服务型两类产业,实现高端人才与高端机构的良性互动、逐步培育自身创新发展的“智力?智库”双智驱动引擎,达到“硬技术”与“软科学”协调发展,形成创新资源不断密集、创新活动日益蓬勃、创新效率持续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第三十六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kongwe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