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正文

揭秘双十一黑科技:狂欢背后的失业危机

2017-11-14 08:31:35  来源:腾讯科技

摘要:2539 7亿人民币,13 8亿个包裹,这是全网的双·11的销售战绩。无论是交易金额,还是包裹数量,今年的双·11都是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
关键词: 双十一 黑科技
\

  2539.7亿人民币,13.8亿个包裹,这是全网的双·11的销售战绩。无论是交易金额,还是包裹数量,今年的双·11都是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
 
  交易额连年增长的背后,是电商平台越来越多的应用无人科技的具体体现。很多以往在科幻片中的技术,在今年双·11中都有所应用。所以说,2017年的双·十一,不仅仅是一场购物的狂欢,也是一次科技的革新。
 
  双·11背后的黑科技
 
  阿里AI画海报 APP呈现千人千面
 
  很多细心的用户会发现,淘宝APP在双十一期间,每次打开软件都会看到不同的海报,并且每个人的海报都不一样。
 
  这便是阿里巴巴黑科技“鲁班”的杰作。
 
  其实早在2016年,“鲁班”就已经首次为淘宝设计了商品广告,一经亮相就制作了1.7亿张商品广告,为淘宝提示了100%的商品点击率。
 
  这个工作量如果换成人类设计师的话,100个设计师每张20分钟的速度需要300年才能完成。
 
  现在,"鲁班”的设计水平和去年相比有了较大提升,据阿里巴巴透露,“鲁班”已经学习了百万级设计师的作品,能输出上亿张图片。在今年双十一,“鲁班”实现了每秒能制作8000张海报,每天总计能产出4000万张海报!
 
  设计师们,你们心慌了吗?
 
  京东机器人军团双·11全面落地
 
  无人分拣,无人机配送,似乎我们已经听腻了这类新闻,似乎这些已经成为了电商营销的一个噱头,离实际应用还有很远。
 
  传统分拣需大量人力
 
  但在今年双·十一,京东的机器人军团双·11全面落地,无人分拣已经走向了现实。
 
  双·十一期间,京东物流昆山无人分拣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这是全球第一个正式运营的全程无人分拣中心。
 
  无人分拣中心有多智能?简单的解释就是:从商品进入昆山无人分拣中心开始,直到打包装车,这一过程全部无人操作,节省大量人力成本。
 
  根据京东物流介绍,昆山无人分拣中心自动化成度最高,场内自动化设备覆盖率达到了100%。现在分拣中心每小时可处理高达9000件的商品,每个场地能节省180个人。
 
  包装方面,自动供包台效率也要比传统人力包装高4倍多。
 
  现在来看,京东的机器人军团已经可以完全替代分拣员工作,随着无人分拣中心进一步发展,分拣员这个职业相信很快将成为历史。
 
  大数据精准营销 客服不在重要
 
  经过数年的累积,电商平台已经拥有了海量的大数据,这些大数据将对每个人进行评估,最终实现精准营销。
 
  在《颠覆营销》一书中所提到的例子非常经典。在没有大数据进行问卷调查时,会填调查问卷的用户比例大概只有5%,所以如果你想保证200份问卷,就需要20倍的发送量,也就是4000份,工作较为繁重。
 
  而现在只需要执行大数据分析,就可以精选挑出1%的重点人士,发出问卷3小时内就会收到35%的填写率。
 
  这就用到了精准营销,比如在上班路上有人坐地铁就会填写问卷,有人开车一定不会填,这些都是数据细分产生的好处。
 
  今年双·十一,无论是淘宝还是京东都在利用大数据筛选用户。无论你买衣服、买食品、买汽车用品 、买家电、买电脑,你身上都有特定的行为标签,你的独特的口味,你喜爱的颜色,你的穿衣风格,这些都会存储在电商的大数据中,每个人打开购买界面,电商平台都会为你呈现一个独一无二的推荐专题。
 
  在未来,销售商品的详情页面也将通过大数据分析,效率也会越来越高,客服也越来越不重要。
 
  AI失业潮:我们何去何从?
 
  以上只是笔者列举的双·十一黑科技,只要少部分职业受到影响,但是大家也并不是高枕无忧,AI引发的失业潮,将远超我们的想象。
 
  有调查显示,在当前传统行业全部820种职业、2069项业务(工作)中,有710项(约占34.3%)工作可被机器人替代。不管你喜不喜欢,不管你愿不愿意听,这些都是事实。
 
  就连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也曾警告,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崛起,人工智能将很快将取代传统行业中产阶级的工作,只给人类留下护理、创造和监督工作,大面积失业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其实在上一次计算机革命中,也有很多工作被计算机所取代,但也会刺激产生新的职业。所以在这样残酷的人工智能浪潮之中,我们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只有成为AI的设计者,从传统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才能走的更长远。
 
  双·十一过后收快递之余,大家不妨考虑下人工智能带来的警示。

第三十六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