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正文

微信阅读10万+等于一级学术期刊发文?学术界需要网红吗?

2017-09-19 09:22:17  来源:麦可思研究

摘要:通过追踪某篇论文在网络上被阅读、转发、评论、引用的次数对其学术影响力进行评判,如今已经有很多研究人员认同可将其作为展示自己学术影响力的途径之一。那么如何让学术研究成果在网络上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呢?
关键词: 学术期刊
\

  日前,浙江大学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其中规定如果学术文章在“两微一端”影响力传播力巨大,比如在环球时报发文微信阅读10万+,头条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40万,即可定为在一级学术期刊刊发。从SCI到10万+,浙江大学最新出台学术考核标准颠覆了很多人对于象牙塔学术成果的基本定义。

\
  其实,浙江大学此次推出的新规并非孤例,类似的做法国外早已有之。在国外,当作为主要学术交流载体的期刊、专著从纸质印刷出版逐渐转变为数字出版,当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媒介,人们再谈论一位学者的学术影响力时,经常会提到一个新的学术研究指标——Altmetrics。
 
  Altmetrics是Alternative Metrics的缩写,最早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信息与图书馆学院的博士研究生贾森·普里姆提出,是一种“基于社交网络来分析和描述学术成果的新计量指标”。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通过追踪某篇论文在社交媒体(如Twitter、Facebook和LinkedIn等)、主流新闻网站、博客、论坛上被阅读、转发分享、评论、引用的次数,对其学术影响力进行评判。
 
  2010年10月,普里姆与另外三名研究员在专门设立的网站上发表一篇“宣言”指出,传统的评价学术影响力的方式,如使用文章引用和期刊影响因子作为指标和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等,通常需要积累几个月或者几年的数据。
 
  相较之下,可快速被收集的Altmetrics恰恰可以改善传统文献计量时滞过长的弊端,帮助资金提供者和研究者在财政支持和宣传中快速作出决策。考虑到现在Altmetrics更多地被作为传统评价体系的一种补充的这个特点,下文统一将这个词译成“补充计量学”。
 
  补充计量学评价学术影响力究竟准不准?
 
  由于对快速分享学术成果非常感兴趣,补充计量学这个新概念一经提出便吸引了很多研究人员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愿意在他们的简历、任职和晋升档案,以及资助和工作申请中使用相关数据,帮助他们展现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到底能不能由“网友”说了算呢?整个学术界也在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经过几年的研究,目前补充计量学作为学术研究指标得到普遍认同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具有时效性,论文刊发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可通过网络工具实时获知相关数据。2.被评价对象更为多元,不仅包括论文,还包括博客、科研数据集、软件和PPT等可以被评论、转发的学术成果。3.更为多元地反映研究成果的影响力,补充计量学不仅可以度量研究成果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还可以显示其在普通公众中的影响力。
 
  但也有一些研究者对补充计量学是否能足够精确和可靠地反映学术成果真实的影响力提出质疑。首先,补充计量学指标数据可能受到不同学科的影响。
 
  其次,补充计量学指标数据会受到社交平台用户群体偏差的影响。比如年轻人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更为活跃,所以补充计量学指标数据会对年轻科研人员的论文有倾斜。那些偏爱网络交流互动的研究人员无疑更容易在补充计量学指标数据上得分更高。此外,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偏好不同的网络学术互动平台,也会造成数据的偏差。
 
  再有,补充计量学数据容易被人为有意或无意“操纵”。一位学者在社交媒体上推广自己的新书,从中反映出的数据可能仅仅是书籍推广力度的大小,而非学术影响力。还有研究发现,补充计量学数据更偏爱那些标题耸动、搞笑,或者与性有关的研究论文。因此一些数据其实只是反映普通公众的兴趣,并不能准确地反映研究成果的学术贡献。
 
  教你在学术界做“网红”
 
  综合以上补充计量学指标数据作为学术影响力评价的优势与缺点可以看到,尽管其具备时效性、多样性的特点,但要采用合适的算法来排除人为干扰还需进行更多研究。但不能忽视的是,随着人们对这一指标的兴趣快速增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接受将其作为展示自己学术影响力的途径之一。那么如何让学术研究成果在网络上得到更多人关注呢?借助自己的社交媒体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法。
 
  你需要建立一个代表“学术形象”的社交账号,并慎重选择账号的名称、关注什么人、与什么人建立起好友关系。重要的是,这个账号不要和分享自己个人生活的社交账号混用。有了账号之后,就可以从每周发2到3篇有意义的帖子开始打造你在网络上的“专业形象”。账号发布的内容要与你研究的领域相关——可以是跟你自己的工作有关,也可以是你所在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将期刊网站上的文章分享到你的社交平台上也是一个不错选择,不过别忘了附上一两句话告诉读者为什么他们想知道关于这篇文章的更多信息。
 
  当然,在你经营社交媒体账号时,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家的工作不是成为公关专家,这是为什么大学会设置新闻宣传办公室的原因。”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负责科研宣传的马特·希普曼说。
 
  但是他也建议研究人员要学会“自卖自夸”。因为合理的自我推销既能帮助研究者产生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术成果被引用数量,同时还能将有才华的学生吸引到自己的实验室中。
 
  那么这其中有什么技巧可言吗?比如在社交媒体上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时,通俗易懂不可少。比起正式发表的论文摘要,以浅显语言写成的简介可以让自己的文章被更广泛的受众所理解,也能通过一般的关键字搜索找到自己的研究成果。
 
  另外,像处理所有关系一样,虚拟世界中的关系也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来建立并维系。虽然每一位研究人员到底需要投入多少时间与精力在社交媒体上推广自己的研究由自己决定,但希普曼建议,研究人员不能蜻蜓点水似的在社交媒体上露个面即消失。
 
  此外,还要注意实时查看你的工作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追踪你的工作接受度不是只要看收到多少“赞”和评论就足够了,还要看你的帖子是通过什么渠道被分享出去的。
 
  或许有人认为研究人员将宝贵时间“浪费”在网上的自我宣传中并不值得。美国计算毒理学中心研究人员安东尼·威廉姆斯对这个论调并不赞同。
 
  他建议研究人员可以建立2~3个社交媒体平台,之后每个月花大约2个小时进行维护更新。因为毕竟研究论文是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后才能取得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分析数据、撰写、同行评议加起来要花费成千上万个小时。所以为了确保自己的观点能够被相关受众知道,每年花10~20个小时维护社交媒体也就不能算一种浪费了。

第三十六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