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正文

企业服务的最新干货,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2016-11-22 09:42:20  来源:中国外包网

摘要: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投资时点往往相差三到四年,当然现在时差也在逐渐缩短。例如移动互联网领域,经纬2011年投了很多,而二级市场在2014年才开始。
关键词: 干货 企业服务
\

  如果说未来十年创投市场的机会最有可能来自于哪里,企业级市场显然是一个。企业服务现在已经成为全球VC投资最活跃,最为关注的领域。经纬在这块的布局始于2012年,我们的企业服务垂直小组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分析现状、观察趋势。经纬中国投资董事熊飞在最近出席兴业研究所活动时,分享了一些最新的现象和观点,包括中美企业服务市场的现状和机会,可供创业者把握的一些关键指标等等。以下,Enjoy:

  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投资时点往往相差三到四年,当然现在时差也在逐渐缩短。例如移动互联网领域,经纬2011年投了很多,而二级市场在2014年才开始;经纬是在2012年底开始投企业级服务的,包括销售易、北森、OneAPM、青云、七牛、环信、GrowingIO、永洪BI等等,而二级市场在2016年才开始关注。下面我将系统地分享一下经纬在企业级服务方面投资的经验和投资思路。

  海外企业级服务市场

  趋势1:SaaS服务正在替代传统软件


  2016年美国企业级服务市场持续火爆——今年美国绝大部分科技公司IPO都是toB公司,包括Twillio、Nutanx、Coupa等等,并且表现都很好。Twillo、Nutanix的股票都翻了两三倍以上。

  2016年SaaS中的CRM是第一个超过传统软件的领域。因为SaaS服务的定价一般是传统安装软件的1/3到1/5,所以就项目份额而言,美国SaaS市场大大超出传统软件市场,美国SaaS市场与传统软件市场份额之比是75%比25%。

  其实Salesforce早已成为CRM的领军企业了。这一趋势在其他领域也一样,比如说在HR领域,Oracle斥资100亿美元收购PeopleSource。但是从去年开始,Oracle已经停售PeopleSource的全部传统产品,只卖SaaS版的HR软件Fusion。从去年开始的Oracle的两届年度大会,其CEO也只讲云。

  趋势2:最后一波上云的公司也开始上云了

  举三个例子


  1、某美国最好的信用卡银行之一,已经把其约70%业务搬到云上。

  2、去年某家在美国大数据云领域排名很靠前的公司建议摩根士丹利上云,被摩根CIO拒绝,回绝的理由是,“NoCloud”。今年摩根士丹利的CIO自己找了三十家云服务CEO,来见他们的CEO戴蒙,集中选型和交流,而且信誓旦旦说要上云,原话是“Wewillbeinthecloudnotthefuture,butnow.”

  3、在美国Azure和Google非常努力地在与AWS抢占公有云市场,对于大企业来说有三个云的选择。这一方面因为PK使得价格大幅下降,我听说有家世界500强公司,因为引入GoogleCloud和Azure,使得云主机的价格下降了40%;另一方面避免Lockin,公司有了3个云的选择,有了Backup,使得CIO在上云的时候,少了非常多顾虑。

  趋势3:云服务加速增长,初创公司明显

  美国这个趋势在初创企业中尤其明显。达到1000万美元年收入的时间,2006年发布的Box大概花了39个月,2009年发布的Yammer用了33个月。而2014年发布的Slack只花了11个月,增速是过去的三倍。不仅在美国,中国也是这样的,我们投资的不少企业服务公司在成立第二年,营收就达到千万人民币量级。

  我们认为传统厂商的增速放缓,给云计算提供商增长加速作用是很明显的。美国从2008年到2014年云服务公司的增速是60%。更不用说Salesforce这样的企业,其营收在五十亿美元级别,还能保持30%-40%的高增长。

  中国企业级服务市场

  我们认为中国的云计算市场还处在婴儿期,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大了:美国和西欧人口加起来是11亿,而中国是13亿。中美toC市场规模是类似的,Amazon/FB/Google和BAT的市值是一个量级。美国toB市场光Oracle、SAP和Salesforce就是5000亿美元的市场,而中国是一片空白。我个人估计中国整个toB所有公司市值只有这三家总和的1/10都不到,即500亿美元。但市场规模方面美国加西欧是2500万家企业,而中国是2000万家企业。

  所以在中国toB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商业价值和业务价值的洼地。因为这是每个就是一个模块,一个模块下面就有这么多的上市公司。如果美国是一个生态,那在中国就几乎就是零。这对中国的创业公司也是很大的机会,比如说我们投了北森,它从测评开始做起,然后做招募,然后做绩效,会发现在中国你有可能去做到比还美国要大的一个领域。

  中美对比

  美国信息化是30年,这点我觉得我很愿意跟大家分享,就是为什么我去美国交流,负责企业服务的同事几乎都非常羡慕我们,这是因为在美国企业服务是三波浪潮:

  第一波浪潮是30年前企业信息化,从70年代,80年代开始,包括Oracle、SAP和微软的兴起;

  第二波浪潮是十几年开始的云计算,从Salesforce1999年创立开始,已经十七年,包括了salesforce、Workday、Servicenow、Netsuite等一批百亿美元量级以上的公司;

  第三波浪潮是现在的刚刚起步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在企业端的应用,不过才刚看到美国在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层出不穷,收获期还需要一段时间。

  而中国非常夸张的是三波压到一起,就是三年前没有人谈企业服务,没有什么人谈信息化,三年之前也没有人谈云计算,更不要说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企业端的应用,如今的中国是三波浪潮加在一起。

  这其实非常像15年前的toC,因为像电商领域,中国的集中度就比美国高很多,线下的华联、农工商业等等因为运营精细化积累不高,在电商领域是没有办法跟淘宝和京东PK。但美国是地广人稀的国家,加之沃尔玛,costco有多年的运营精细化积累,它其实能去很大的稀释亚马逊的竞争力。今天在企业服务领域,我们是能够期待会有非常非常大的公司去出现的,并且也有可能达到京东淘宝在商业零售所占的份额。这是我们能看到的一些机会。

  VC投资机会到了的原因

  经纬2012年开始投企业服务的时候也很苦逼,没有VC在看这个领域。我们2015年上半年和所有VC说,今年是企业服务元年,基本上现在企业服务都是所有VC关注前三的投资热点,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1、人力成本到了一个拐点

  举个例子,六年前一线城市一个人一个月工资可能3000块,一台电脑5000。那现在反过来,一个人5000,一台电脑2000-2500,京东上可以买一个笔记本电脑,就是原来是2:1,现在变成1:2。因为企业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决策,所以就是你过去的时候觉得IT很贵,但是它会越来越便宜,值得跨过你的决策临界点。此外,中国的人力成本还在面临每年10%到15%的增长。

  2、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各行各业都在面临供大于求。以前各行各业供不应求的时候,企业只需要做两件事,拉贷款和扩产能,不用特别提高效率,业务就能增长很快。但是从过去两年开始,每个公司都在说,你能不能帮我在不加人的前提下,通过CRM把我销售的效率提高30%,或是通过一些差旅管理把差旅成本降下来,这种效率的增长成为他们利润来源的一个核心。

  3、国内IT渗透率极低,这是潜在巨大机会

  美国目前IT的渗透率大概超过85%——美国你只要超过30人的企业,一定会用很多的IT产品。中国的渗透率仅大概10%,两三百人的企业往往用的都是excel。渗透率低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国外的软件是globalprice,定价跟中国劳动力成本大概是1:1的关系——企业服务软件的作用是节省人力,你在美国省了十个人,也就是省了50万美元,收费15万美元,企业主觉得非常好;但是在中国你省10个人,节省50万人民币,但定价还是15万美元,中国公司觉得你疯了。所以这就造成了中国企业的IT渗透率一直很低,低渗透率留了大机会。

  去IOE是一个大势所趋

  10年前大家都想用智能手机,但是所有人发现智能手机要六千块一台,那所有人说哇,那中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真的是猴年马月。但是没想到一两年之内,小米、OPPO、华为、中兴、联想就出来,一两千块的手机迅速把中国智能手机覆盖率变成90%以上。我觉得同样的故事一定也会发生在企业服务,而且需求非常强劲,这给了国内的创业公司巨大的一个市场。

  我们2012年刚投的时候,行业处于还早期,高估值公司很少;今年大概有八到十家估值在两三亿美元及以上的估值,增长非常快。我觉得从2018年开始,这个领域应该会系统性出现一批独角兽并登陆资本市场。另外很有意思的是,这个领域的很多公司都在陆续登陆国内的资本市场,就是因为企业服务有收入,商业模式非常清晰,有续约率。我觉得是非常合适国内二级市场关注的标的,所以现在很多二级市场非常领先的卖方分析师和投资人开始去系统性了解这个行业领先公司,做好铺垫,等到一两年之后登陆主板市场后,可以先人半步去布局最优秀的公司,最早一波得到行业红利。

  关于对公司判断的逻辑

  1、看目标客户规模


  目标客户规模非常重要,因为企业服务本质上是卖给中大企业。我举个小例子,如果公司大概就二三十个销售,有无数种方法去提高效率,比如说是第一名拿一个iPhone7,或者说我作为老板每天跟这二十多个人晚上加班,逼着大家去努力。

  但是你管两三百个人,软件就成为你唯一可以依靠的工具了,因为你不可能盯着两三百个人,你也不可能随时都跑在一线。所以越是大公司,对于软件的需求就越强。我们投的所有公司,我们都会问你的目标客户究竟是多大,这决定了你最终能从客户身上收到多少钱。

  有一点很有趣,Gartner和IDC的报告中全球IT投入的90%来自于财富2000强,剩下的10%中的90%来自于2000到2万强,就是你公司如果能力比较有限,做不到财富2万强的生意,你就只能拿1%的市场。工商银行一家在IT上的投入,可能是所有城商行加起来的总和再乘以二,体量决定了他的投入,体量越大越需要IT来管理,对IT要求就越高。

  2、建议直销模式为主

  虽然分销看上去增长会很快,但是SaaS本身是要看续约率的。因为SaaS不像之前的传统软件,卖进去,过了验收就收掉90%的钱,10%的尾款可能都无所谓了。但是对于SaaS来说,第一你希望是个持续的长期收入,往往是你进去的时候第一年可能收了40万,第二年继续能收40万,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以此类推下去。

  其次,你希望它越用越好,使用量和付费都越来越多,即原来可能1000个账户收40万,你希望他明年要扩到两千个人,另外几个部门都用也都用起来。这样2000个账户,年付费就提高到80万了。

  这么算下来,一个客户的生命周期你可能能收到200-300万。如果通过分销,不能卖对客户,服务好客户,可能就只能收到第一年的40万。两者的商业价值的差别可以是5-7倍,直接去面对客户非常非常重要,要卖对客户,要卖了真正用起来!以续约为导向的打法跟传统的安装版完全不一样。

  3、跟踪关键指标健康度,尤其付费客户

  如果有人和我去沟通,说他有很好的SaaS软件,很好的运营服务。我会第一时间看他们付费客户的续约率、活跃度。一个公司没有良好的付费用户续约率和活跃度,它长期发展一定会遇到瓶颈。

  关于续约率

  我提到的salesforce的金额续约率是100%多,即每年老用户的付费是自然增长的。当然,它的用户续约率可能是96%,100个用户,96个能够继续来用,因为肯定有人断约,肯定有人倒闭,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这96个第二年要付我100多块钱,那就是华尔街为什么给SaaS公司这么高的市销率。前段时间是6到8倍,最近又回到8到10倍、就是因为你用现金流折现,是可以去把未来的现金流真的回溯和预测的。在这点上,他的情况跟toC公司是不一样的。

  所以,续约率是非常重要的,是SaaS生意的核心。包括你大概多少钱能拿回一个客户的成本,就是你想我花1万块钱能买1万块钱一个客户,客户理论上能为我继续在这儿待6到10年,那我1万块钱拿1万的客户是非常值得的,但是如果我花1万块钱拿一个1万的客户,但是他只续一年的约,那就完全是不值当的,所以为什么续约率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用户的运营效率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大家现在在二级市场,都很想了解一级市场觉得究竟什么样是好的云计算公司,什么样是好的SaaS公司,我觉得以上是个系统性的分享了。最后,经纬在企业服务领域,大概投了不到40家,每年大概新增5到7家。借助大势,这些公司都增长很快,大部分公司每年收入都在两三倍的增长,五六家公司收入是亿元量级往上,甚至到了3-4亿人民币的量级。所以我们经纬在国内应该是做的最领先之一,提前布局了很多,基本上是大部分公司的早期或A轮的唯一投资人吧。

  下面是问答环节:

  问: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就是中小企业它做SaaS可能比较合适,大型企业更多还是传统的这些软件,我想问一下为什么美国公司会有动力去上SaaS?最后制约它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买SaaS有两点:第一点我觉得是最直接的,更快的反馈。现在竞争太激烈了。五年前,十年前做IT,CIO牵头搞一个决策小组,大家来选型,先讨论半年,之后一年大家一起来开发,来建数据中心,然后一年半看到软件,其实已经完全不work了。现在像各大城商行跟支付宝、微信支付的竞争是白热化的,物流公司跟菜鸟网络的竞争是白热化的,还包括华为跟小米的竞争也是白热化的,你需要你的软件更快的feedback。

  第二其实就是维护成本要低。大家所有人都不愿意去维护,举个简单例子,现在出去出差,你是愿意自己租辆车,还是用滴滴,当然是后者了,因为简单快捷方便。其实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样,它建一个数据中心,还要有专业的人去维护,那人有可能还会离职,就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展开讲了,我大概简单讲一讲就是这样。

  问:制约企业使用SaaS的因素消失了吗?

  答:我觉得是一点一点的消失了。三年前,你去跟企业聊,他们不接受,但现在真的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现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其实你看美国的SaaS腾飞是什么时候?2008年,是因为2008年经济危机,大家没有那么多钱去买新的IT设备,但又要跟上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使用了SaaS。

  问:您刚才说主要的云的采购需求都是在大企业,那如果做很多中小企业呢?

  答:是这样的,就是第一你看美国的股市的话,大概SaaS或者是云计算的上市公司有40到50家,每年增加4-6家。其中已经被验证市场和收入比较好的是什么?基本都是面向中大型企业的公司,所以如果你是认真地想从软件收费中收到大钱,那就是绝对做中大型企业。也许你可以从中小企业切入市场,逐步升级,但最终你的收入绝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大中型客户。

  问:A股现在有很多公司也想讲SaaS逻辑,明显感觉到他们会有很多顾虑,比如说一些传统软件,他考虑到如果上了SaaS以后跟原来那个产品是左右互驳的关系,而且可能价值量没有原来的大,所以反而做得坚决做得活跃的,是提到的北森这些创业公司,那您觉得结合您在美国的经验来看,国内这些想转型的这种公司有没有机会,如果有机会的话,在哪儿?

  答:我真的觉得挑战特别特别大,第一是左右互驳,第二他们的销售的模式已经相对比较固定了:把产品卖进去了,过了POC,我就拿90%的钱了。真的很难调整到服务者的心态上。除非是像Oracle一样,真的是铁腕,才有可能改变。举几个例子,Oracle疯狂到什么程度,同样的一块钱跟卖安装版和卖SaaS,SaaS的佣金是安装版的七倍多。第二他们在美国,北美把peoplesoft废掉不再卖,只卖SaaS的Fusion。当年接近100亿美元买下来的软件资产,放弃重头再来做SaaS,你能有这样的勇气吗。然后今年的OracleWorld上埃里森甚至要跟AWS去干,所以我觉得除非是老板真的有巨大的魄力,还挺难的。

(文章来源:中国外包网)

第三十六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