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联网 > 正文

烟草仓库物流中RFID技术的应用

2010-04-28 09:17:07  来源:支点网

摘要:为更好的配合国家局打码到条项目在各商业企业的实施,提高运行效率,同时也要尽可能少的改变目前的现有物流仓储模式,使用托盘作为多件烟载体,采用托盘标识关联件烟信息的方式,使件
关键词: RFID 仓库物流

  1、背景、目的
  应国家局要求,各商业企业将陆续实施打码到条项目的工作。为更好的配合国家局打码到条项目在各商业企业的实施,提高运行效率,同时也要尽可能少的改变目前的现有物流仓储模式,使用托盘作为多件烟载体,采用托盘标识关联件烟信息的方式,使件烟条码信息采集系统能够简单快捷的采集相关信息,准备在商业入库环节实施逐件到货托盘件垛关联和整托盘到货入库扫描的工作,在商业分拣领用出库环节实施整托盘出库扫描的工作。包括:
  1、利用无线射频技术(RFID),对逐件到货的件烟建立件垛关联,并保证件垛关联的实时性和其于实物的一致性;对整托盘到货的件烟进行整托盘扫描,增加入库扫描的效率。
  2、建立基于件垛关联的托盘成品物流跟踪,提高运行效率,与打码到条项目的三扫工作紧密结合,提高商业企业分拣领用出库的效率(按托盘扫码)。
  总体来说,该项目是针对商业公司商业到货扫描和打码到条的实际需求,结合RFID的非接触、存储容量大、读取速度快等应用特性,对商业企业结合打码到条三扫的RFID应用进行设计的。
  2、设计内容
  该应用针对烟草公司商业仓库设计如下内容:
  2.1入库环节
  对于逐件到货的件烟,在入库扫描的同时采集一号工程件烟条码,通过RFID设备将条码数据写入相应托盘的电子标签;对于整托盘到货的件烟,通过RFID设备扫描电子标签实现整托盘扫码入库。
  2.2仓储环节
  使用RFID移动设备进行垛信息调整。
  2.3分拣、出库环节
  通过RFID设备从电子标签中读取件烟条码数据,完成分拣领用和出库扫描。
  3、系统整体设计
  3.1件烟到货扫码入库
  在件烟逐件入库环节,通过蓝牙扫描枪采集件烟上的32位条码,交由控制系统进行一定的逻辑处理后得到每一个垛对应的件烟条码包信息,在系统中保存,以随后使用件烟条码包进行操作时使用。
  1、人工将件烟卸车放到托盘上,进行人工码垛。
  2、使用蓝牙扫描枪采集件烟条码,采集条码数据,并将扫描到的数据通过移动小车计算机处理,通过无线网络发送给后台控制系台。
  3、堆垛完成后进入下一工作流程,需要将托盘电子标签进行垛信息写入。
  3.2垛信息写入
  在件烟堆垛完成后,需要进行写电子标签的操作即垛信息写入。通过扫描托盘上的任意一个件烟条码,从条码包数据库中获取到相应的条码包数据,控制RFID设备将条码包数据压缩写入到电子标签中,并将写入结果通过信号灯进行显示。
  1、扫描托盘中的任意一件件烟条码,系统得到整托盘的件烟条码信息;
  2、把整托盘的条码信息写入托盘中的电子标签;
  3、电子标签写入成功,报警灯提示用户操作成功,可以运送托盘入仓库;若写入失败,报警灯报警,进入错误处理流程直至写入成功;
  4、写入信息成功的垛(托盘)进行入库。
  3.3整托盘到货扫描
  在整托盘件烟入库环节,使用RFID设备读取托盘上电子标签内的数据,通过解密解析得到对应的件烟条码信息,完成整托盘件烟入库扫描,并将读取结果通过信号灯进行显示。
  1、叉车将整托盘件烟搬运到地埋天线处,RFID设备读取电子标签中的数据。
  2、电子标签读取成功,报警灯提示用户操作成功,可以运送托盘入仓库;若读取失败,报警灯报警,进入错误处理流程直至读取成功。
  3、叉车将扫描完毕的整托盘件烟搬运到相应货位。
  3.4垛信息调整
  在仓储环节,由于托盘上的件烟可能损坏、人为调换等客观情况存在,需要在托盘上具体件烟发生变更的时候进行电子标签数据或者系统中件烟条码组信息的修正操作,以便保证托盘中电子标签的数据或者系统中件烟条码组信息与托盘上具体件烟的条码数据正确对应。
  3.5按垛分拣领用出库扫描
  在分拣领用出库时,利用RFID读写设备读出托盘上电子标签的数据,通过解密解析得到对应的件烟条码信息,满足分拣领用出库扫描采集件烟条码信息的需要,保证分拣领用出库扫描系统的正常数据采集。
  4、系统效果
  系统操作方便,便于掌握、使用和维护;具有良好的系统性能、较高的处理效率,使用灵活,运行速度快;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完整严密全安的信息录取和传输体系;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可靠性及可扩展性。以成熟的技术实现了了烟草商业公司仓库的智能化管理,不仅很好的补充了国家局“两打三扫”项目,还解决了以前仓库管理存在的管理混乱,作业繁杂,效率低下,人力成本高等问题。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