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联网 > 正文

传感器标准工作组邢涛:制订标准赢得国际话语权

2009-12-10 10:19:26  来源:东方早报

摘要: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传感器网络国家标准工作组副秘书长邢涛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物联网要运用到老百姓家庭中,首先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成本
关键词: 物联网 标准制定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传感器网络国家标准工作组副秘书长邢涛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物联网要运用到老百姓家庭中,首先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成本要降低下来,产业一定要做起来,而目前投入成本与产业没有成正比。

    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决策。9月份传感器网络国家标准工作组成立,国家开始加快制定符合中国发展需求的传感网技术标准。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传感器网络国家标准工作组副秘书长邢涛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物联网要运用到老百姓家庭中,首先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成本要降低下来,产业一定要做起来,而目前投入成本与产业没有成正比。

    国家标准两年内完成

    记者:目前传感网标准制定的进程是怎样的,有没有时间表和详细规划?

    邢涛:涉及标准非常多,首先启动条件是成熟的。事实上,传感网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前端末梢网的问题,还要解决末梢网接入到互联网、移动网等大网时从后台到前端的诸多问题。要将总体的架构搭建好,不仅仅是网络本身,还要解决未来新的网络的接入以及更多的软件架构搭建时的标准的可扩展性等问题。

    目前,我们正在制定的国家标准有六项,按照规划是两年内完成,实际上草案一年之内就要出来。相关标准草案完成后,明年可能还将启动新的项目。我们在内部分了一些小组,目前开展的六项标准制定工作,分别由标准体系与系统架构项目组、协同信息处理项目组、通信与信息交互项目组、标识项目组、安全项目组和接口项目组负责。

    最主要的是根基和基础,尤其是IT和通讯,没有互联互通,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是不能兼容的,没有技术标准的话,这个产业绝对是做不大的。

    记者:在制定传感网标准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邢涛:真正的困难是产业界参与太少,学术界参与过多。这其实对制定标准是不利的,可能会出现对技术关注过多、不适合产业化推广的问题。我们非常希望有更多的公司参与进来。

    物联网概念被业界炒得火热,股市甚至出现了相应的板块,其实产业刚刚起步,远没有到形成物联网板块的时候。

    记者:国内真正属于物联网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邢涛:远望谷算一个,其他很多都是泛化的或者搭上这一概念的“班车”。

    物联网企业未形成合力

    记者:可否这么说,物联网没有形成很大的产业规模?

    邢涛:目前物联网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大规模量产、分工,很多专业化公司只做其中一块,这局面还没形成。现在基本都是独立的,各自为政。

    比如,生产RFID(射频识别)有很多公司,有很多标准,也不统一,只要觉得是成熟的方案了,就推出,但这些系统之间都不兼容。

    记者:传感网运用技术谁会买单?

    邢涛:应该先做行业客户,比如环保部门、电力公司、公安局、地铁公司等。

    记者:现在北京、昆山、嘉兴都提出要发展物联网,会不会出现产能过剩?

    邢涛:现在还没市场呢,谈不上过剩。

    制定中国标准只为话语权

    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RFID成本降低到1分钱,才会大规模运用到超市?

    邢涛:传统条码成本不到1分钱,现在RFID识别成本要几毛钱,RFID是电子的,里面携带很多信息,成本高是可以接受的。目前还没大规模运用有几个问题:技术分支流派问题,还有基础设施不健全,每家自建一套,就不统一了。比如,物流的全过程管理,从产地到运输到制造到上市,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技术,这是覆盖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这个技术本身没有问题,但基础设施不健全。

    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大力制订标准,是要抢得国际话语权?

    邢涛:中国市场很大。我们认为有自己的标准,就有话语权。如果外国公司进入,就要用中国标准,符合中国技术规范。

    记者:未来市场空间有多大?

    邢涛:曾经有一个调研,在电力系统有多少线路与设备需要传感监控,如果全部改造的话,说出来也吓人,上万亿的市场空间。但这个事情,仅仅是一个市场规模的估算,目前智能电网刚刚推动。

    记者:智能电网与传感网之间有联系吗?

    邢涛:当然了,智能电网最核心的部分就在我们这里。中国的电力系统网络稳定性还是很高的,也很安全,但前端数据取不回来,不能做到实时数据收集。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