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联网 > 正文

5G商用后4G会被淘汰?看完这几组数据你就明白了

2017-03-16 09:31:30  来源:雷锋网

摘要:5G的到来并不意味着LTE网络会就此被淘汰,相反,在接下来几年里,LTE网络的用户数量还将持续上升。
关键词: 物联网
  \

        5G相比4G LTE的提升是全方位的,但这样的提升不仅仅体现在速度、延迟以及功耗上,业内人士认为,前者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将连接数以亿计的物联网设备,而芯片商、通信设备商和运营商也都5G产品。但5G的到来并不意味着LTE网络会就此被淘汰,相反,在接下来几年里,LTE网络的用户数量还将持续上升。
 
  当地时间3月13日,美国移动通信行业协会5G Americas公开了2016年度全球移动用的数据,他们坚信LTE网络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球通过LTE网络连接的设备达到了19亿,而到今年2月份,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20亿。在这之中,北美地区拥有3亿的LTE用户量,是全球LTE网络普及率以及市场份额最高的地区。
 
  而5G Americas认为这样的数据还将持续增长,他们表示,到2018年,LTE将连接30亿的设备,而到2022年,也就是5G商用之后,通过LTE网络连接的设备数量将飙升到40亿。
 
  “在刚刚结束的MWC 2017上,芯片商、通信设备商和运营商都展示5G相关的技术进展以及良好的体验。然而,与此同时,LTE向LTE-Advanced Pro的演进也是被认为拥有巨大的机遇。“5G Americas总裁Chris Pearson如此表示。
 
  那么这个机遇到底体现在哪呢?不妨和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一起看看下面几组数据。
 
  北美地区领跑LTE的部署
 
  虽然北美地区只拥有3.6亿的人口,但其LTE网络的用户数达到了2.98亿,普及率高达83%,2018年甚至会达到100%。作为对比,西欧地区LTE网络的普及率为47%,大洋洲、东亚和东南亚的普及率只有46%。
 
  除了普及率之外,美国和加拿大的LTE网络市场份额也是最高的,达到了65%,而大洋洲、东亚、东南亚以及西欧的份额分别为41%和35%。这组数据说明了北美在LTE网络的覆盖上处于绝对的领先位置,再来看看下面这组数据:
 
  北美地区,2015年第四季度至2016年第四季度,LTE的用户数量从6100万增加到了2.98亿;
 
  而2021年底,北美连接的设备将达到4.52亿连接(包括M2M);
 
  5G方面,2021年,北美将有1100万个5G设备,这可以占到全球的44%。
 
  拉丁美洲上升空间很大
 
  5G Americas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主任Jose Otero表示,”2016年,该地区不少国家通过减少移动无线线路来减少开支。不过,即使在这些困难的条件下,LTE网络依然是增长最快的移动技术,部署在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运营商LTE服务一度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他还补充道,“在今年我们还看到LTE-A也逐渐在这些地区覆盖,例如英属维尔京群岛、巴西和秘鲁等都在参与LTE-A的测试。”
 
  据雷锋网了解,截至2016年年底的数据,拉丁美洲LTE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15年的7.7%上升到了17%,同比增长两倍多。
 
  拉丁美洲一共有6.99亿移动用户;
 
  其中,LTE用户为1.19亿,相比2015年第四季度增加了6500万;
 
  预计2017年底,LTE用户数量将达到1.71亿(包括M2M),并且拥有24%的份额;
 
  到2021年底,LTE将连接4.49亿台设备(包括M2M)。
 
  实际上,除了北美地区之外,全球其他国家在LTE网络的部署上都不理想,而运营商显然不会在LTE网络设施的建设上停止投入。
 
  全球的现状
 
  “纵观全球市场,2015年年底到2016年年底,LTE用户整体增长了74%。由此可以看出,北美地区在LTE网络的部署上是全球领先的。”5G Americas高级分析师Kristin Paulin如此解释。
 
  全球移动蜂窝连接设备为76亿,而LTE只占到了19亿;
 
  去年一年,LTE用户数量增加了8.18亿,涨幅为74%;
 
  今年年底前,LTE设备数量将达到47亿(预测包括M2M);
 
  预计到2021年底,LTE全球市场份额为53%。
 
  这组数据也说明了未来LTE网络将依然会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即便是2020年5G网络商用之后,LTE也会继续扮演重要角色,这也是高通、英特尔甚至中兴等企业都愿意在LTE-A上做出投入的主要原因。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liuh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