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联网 > 正文

借鉴| 德国:自上而下的智慧城市转型之路

2016-09-27 10:42:55  来源:CSUS智慧城市领航

摘要:在德国西北部的鲁尔区,坐落着这个国家“最后的煤城”——波特洛普(Bottrop)。这个小城有12万人口,其中约5000人在煤矿工作。上百年来,波特洛普因煤而兴,也因煤炭和钢铁行业的衰落而走向凋零。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在德国西北部的鲁尔区,坐落着这个国家“最后的煤城”——波特洛普(Bottrop)。这个小城有12万人口,其中约5000人在煤矿工作。上百年来,波特洛普因煤而兴,也因煤炭和钢铁行业的衰落而走向凋零。
 
  2007年,德国政府决定减少煤炭补贴,2018年关闭境内所有煤矿。对波特洛普来说这并不是好消息,但57岁的市长贝恩德·蒂施勒(Bernd Tischler)不愿放弃,他为波特洛普苦寻出路,最终想到了热门概念——智慧城市。
 
  如今,波特洛普已成为鲁尔区的样板城市。在私营企业和北威州政府的大力资助下,市内1500多座房屋实施了不同程度的节能改造;许多环保科技企业入驻,在城内开展试验项目;一所新的理工科大学在2009年成立,为当地年轻人提供矿工之外的职业选择。
 
  “我们的计划是,到2020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比2010年减少一半,这在世界上都没有什么先例。”蒂施勒向财新记者表示,“我们尝试为德国和世界开辟出一个城市改造的新模式。”
 
  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认为在万物互联的背景下,人们可以对各类传感器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使社会更高效地运行。其中“智慧城市”概念迅速流行,成为IT界热门词汇。在美国,奥巴马政府于2015年宣布,将投入超过1.6亿美元用于智慧城市的研发和建设;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也大规模铺开,2015年参与城市达到了386个。
 
\
 
  中美两国的智慧城市主要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让城市管理者作出更合理的决策,并为市民提供更便利的公共服务。但在德国,无论是在波特洛普这样的小城,还是在大都市柏林,项目更多聚焦能源领域。
 
  “想象一个场景,一位市长坐在他的办公室里,周围全是各种不同的屏幕和显示器,他可以从中了解整个城市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所有事情,就像007系列电影里的控制中心那样。这种模式在欧洲城市并不受欢迎。”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智慧城市专家亨宁·埃勒曼(Henning Ellermann)说到。
 
  埃勒曼解释称,德国人关心的是,智慧城市怎么帮助他们实现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能源转型是德国政府在2007年提出的目标,计划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80%,将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升至60%。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德国更是决定,要在2022年关闭境内所有核电站。
 
  “可持续性发展是德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主题”埃勒曼总结道。6月12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展开任内第九次访华行程。中德联合声明表示,双方愿继续加强能源政策制定和立法、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合作。那么,德国智慧城市建设到底如何做到自下而上?哪些方面值得中国借鉴?
 
  小城市要大转身
 
  2010年春天,一场激烈的评比打破了鲁尔区的平静。由大约70家公司组成的联盟组织“鲁尔倡议”想在当地寻找一座模范城市,由企业、州政府和市民出资,使其建成“创新城市”,率先实现能源转型。
 
  在德国,鲁尔区就像是中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这里煤储量丰富,重工业发达,一度是“德国工业的心脏”。上世纪6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煤炭和钢铁行业逐渐走向衰落,鲁尔区一方面开始治理被污染的环境,一方面向第三产业转型。
 
  转型不易。根据德国政府统计,直到2016年4月,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失业率比全国平均水平4.2%仍大约高出1倍,达到7.9%。在金融危机后的2010年,这个情况更加糟糕。
 
  “建设创新城市最主要是给市民一个信心。到2018年,我们原来赖以生存的矿区就要关闭了,我们希望能让市民们看到新的发展前景。”蒂施勒说。
 
  为了争取到“创新城市”项目,2万多名波特洛普市民参与签名联署。强大的民意支持令其在15个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六年后,连任一届的蒂施勒回忆起那一幕仍十分自豪。他表示,波特洛普最擅长的事情之一就是懂得如何利用好资源。蒂施勒称,他们在各个领域展开尝试,比如政府计划用十年时间治理被污染的河流,将以前的工业设施改建为餐馆等商业建筑; 当地污水处理厂将通过建设风力、沼气和水力发电,预计在2017年达到能源自给自足。
 
  在资金上,蒂施勒预计,2020年前,各方将投入2.91亿欧元。其中,约40%的项目资金来自政府拨款,60%来自居民和私营企业。企业的参与主要是推广技术,在低价卖出设备后,企业可以在试验中收集数据,用于改善产品,也能以此为样板推广到全德。虽然有政府补贴,当地居民做房屋改建等项目时仍需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以此证明这些项目的商业可行性。
 
  “未来之屋”分步走
 
  为了向居民更形象地展示房屋内的各种节能方案,德国住房开发商Vivawest在波特洛普建起了一座“未来之屋”。在宁静朴实的德国小城,这座外墙和屋顶上安装了太阳能发电板的建筑十分显眼。
 
  Vivawest项目建筑师Herbert Jung介绍,改建这座1963年的住宅花了四年多时间,2014年10月完工。他们用太阳能使这座房屋自发电,并在地下室安装设备,通过地热产生热水;他们还使用节能电器,通过加厚玻璃减少屋内热量流失。Jung表示,2015年的试验结果喜人,整座房屋全年产生的电量比使用的要多出28%,多余的电可用来为新能源车充电。
 
  “这座房子现在住了四户人家。”Jung很自豪地说,“当租户知道自己可以住在这里时,都高兴得像中了彩票一样。”
 
  不过,房屋改建费用也十分惊人。除了厨房部分,其总投资达45万欧元,不是一般德国市民可以接受的。因此,Jung希望下一步能将屋内的各项改建工程标准化,让市民选择个别的改造项目,而不是一步到位。
 
  蒂施勒对坦承,把波特洛普的所有房屋变成“未来之屋”不切实际,因为政府和个人家庭都没有足够的经费。“我们的一个教训是,人们最初的期望都很高,希望一下子就可以怎么样。我们花了很多力气告诉人们,要达到最终目标,需要分成小步去走。这也可能是中国会遇到的问题,就是人们不可能一下子把愿望都实现。”
 
  不过,蒂施勒也强调心理作用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大作用。此前很多德国人不知道有波特洛普这个地方,但建设创新城市后,许多企业开始愿意在这里投资设厂。“因为我们这里有很多创新的机会,使得我们与其他城市区别开来。”蒂施勒说。自开建创新城市之后,已有几家企业落户波特洛普,创造了几百个工作岗位。
 
  此外,当德国政府在2007年宣布能源转型时,原先补贴煤矿的钱将转用于支付煤炭工人的退休金,但城市还需要给下一代提供新的工作机会。
 
  为此,波特洛普在州内争取到了一所大学。鲁尔西区应用技术大学成立于2009年,其波特洛普校区主要包括机械制造、能源系统等专业,现有4000名学生。大学设有专门的实验室,可以为落户当地的企业提供科研支持。
 
  蒂施勒明白,相比煤矿关闭将要失去的数千个工作岗位,创新城市项目带来的几百个职位只是“杯水车薪”。但他希望,随着一个个新项目的推出,人们可以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我坚信,这条路是走对了。”蒂施勒对财新记者说。
 
  柏林的挑战
 
  在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智慧城市专家亨宁·埃勒曼看来,德国城市与中国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规模。在德国,只有16%的人口即1300万人,居住在超过50万人口的大城市,大部分人都住在小城镇里。
 
  “德国解决城市化问题,更多是针对像波特洛普这样的中小城市,而不是超大型城市。”埃勒曼说。
 
  对中国而言,柏林建设智慧城市的情况或许更能引起共鸣。6月2日,在2016年国际大都市解决方案展览会的现场,柏林伙伴组织(下称柏林伙伴)的智能城市部主管亚历山大·米勒告诉财新记者,柏林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增长带来的交通拥堵和资源紧张。他预计,到2030年,柏林的总人口将增加25万,达到375万人。
 
  “在这个条件下,我们怎么安排人们的生活,如何以现有的资源提供住房、控制住整个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持交通顺畅、应对老龄化挑战?”米勒自问道。柏林伙伴是柏林市的经济促进机构,由柏林市政府和私营企业各占一半股份。
 
  米勒认为,智慧城市将扮演重要角色。柏林的智慧城市策略分成六大主题,分别是:智能居住、智能经济、智能基础设施、智能公共安全、智能政府和智能交通。而柏林的智慧城市建设也是自下而上的,现有的十个试验区并不是政府一手规划。
 
  米勒表示,政府负责将涉及智慧城市的各方联系起来,由柏林伙伴提供一站式服务。比如,政府建立公开的数据平台,将柏林800多个数据库开放出来,企业可以根据交通路况等信息开发产品。
 
  “柏林现在的状况是,不管政府想不想建智慧城市,这里都有一股内在的挡不住的动力。因为柏林人非常国际化,有很多年轻人,这股来自普通人的创新动力很强,政府只能做一些支持工作,不能去阻碍这股力量。”米勒说。
 
  自下而上的动力
 
  在米勒看来,初创企业Ubitricity就是这股“自下而上”动力的一份子。Ubitricity创立于2008年,其推出了一种便利的电动车充电设备。该产品分为两部分,一头是安装在路灯或墙面的盒子,连接电源;另一头是放在车上的充电线,上面有一个显示充电和账单信息的屏幕。
 
  柏林伙伴支持的另一家初创企业是Elegant Embellishments。这是一家用新材料设计环保建筑的工作室。据创始人丹尼尔·施瓦格介绍,他们为建筑的外墙涂层加入二氧化钛这类催化剂,在阳光下可使空气中的氮氧化物等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在局部地区减少城市空气污染。
 
  在柏林,像Ubitricity和Elegant Embellishments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根据柏林伙伴提供的数字,柏林现有约5000家初创企业,并以每年500家的数字增长。2015年,柏林已超过伦敦,成为吸引风投资金最多的欧洲城市。
 
  在2014年改建完成的柏林火车南站,有一辆204路公交车,来往于火车站和柏林动物园之间。每天,这辆公交车跑完全程后,都需要到装有小型太阳能发电站的终点站充电,每次耗时20分钟。
 
  这是负责运营公共交通的柏林交通运输公司的一个试验项目。他们希望通过这条线路的运营积累经验,探索大规模推广电动公交车的可能。但从这个项目可以看到,德国“自下而上”的智慧城市试验亦有其局限性。
 
  德国铁路股份公司参与火车南站改造项目的负责人Rudolf Althoff介绍,这次试验中,柏林交通运输公司一共部署了四辆电动公交车,试验期长达三年。三年内不会增加电动公交车的数目,因为这种车比普通公交车贵1倍。但这也面临一个悖论:不大规模生产和运用,电动公交车的价格也很难快速下降,相应技术也无法很快提升。
 
  当然,电动公交车或许不是德国政府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2009年,德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要有100万辆电动汽车在德国投入使用。由于充电桩太少,加上近年油价不高,德国人购买电动车的意愿一直不强。目前在德国约4500万辆机动车中,纯电动车数目只有约2.5万辆,混合动力车也只有13万辆。眼看2020年的截止时间就要来临,德国政府不得不在2016年5月18日推出补贴政策,居民购买一辆纯电动汽车可获补贴4000欧元,购买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可获3000欧元补贴。可惜民众的反应仍不热烈。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专家亨宁·埃勒曼承认,德国智慧城市还处于试验性阶段。由于德国大部分城市都是老城,实施智慧城市项目只能通过改建一步一步地做。未来一年,德国计划建成一个全国性的讨论平台,让各个城市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进行讨论。不过,他认为,缓慢的进程也会有好处,因为科技日新月异,谁也没有办法“用一种技术为未来二三十年做计划”。
 
  “我们的想法是,打开一扇窗,让很多新的技术、想法和意见都进来,一块地方一块地方地去做。到一定时候,说不定我们各个地方都填满了,那就成了一个智慧城市。”埃勒曼说。
 
  中国镜鉴
 
  对各国建设智慧城市的差异,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表示,各国都会基于自身优势和需求,有侧重地制定自己的智慧城市战略。“智慧城市发展并没有一条惟一路径,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袁昕指出,美国智慧城市建设是以国家战略来带动IT等产业发展,借此打击犯罪、向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等;欧洲则更加关注交通和能源管理,而这些也是其社会需求和自身擅长的方面。
 
  他认为,与欧美普遍在城镇化后期建设智慧城市不同,中国建设智慧城市是把城市化和新技术革命结合在一起。这意味着,中国城市的人口还在快速膨胀,城市服务水平还处于较低状态,对精细化治理的要求使人们对智慧城市有更多的期待。而中国的体制机制也决定了政府有一定的顶层设计与“自上而下”推进的能力。
 
  不过袁昕表示:“中国在数据开放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公共数据都掌握在政府各部门手里。在数据没有开放的情况下,企业自下而上实施智慧城市项目是比较困难的。”
 
  他认为,“自上而下”模式属于目标导向型,更多是为了便于政府管理;而大众往往希望是问题导向型,即怎么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提升生活满意度。两者应当结合。
 
  “国外建设智慧城市,更多是从民众需求角度,而不是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这值得我们借鉴。”袁昕说到,“智慧城市的本质是为了提供优质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政府管理目标。”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pingxiaol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