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计算 > 正文

云服务成为节能减排小卫士

2012-05-30 16:55:18  来源:CTI论坛

摘要:随着云服务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体验到新兴云服务的经济实用性,其实他们的优点不仅仅于此。现在,我们可以把云服务和我们最担心的环境污染问题联系起来。
关键词: 云服务

    随着云服务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体验到新兴云服务的经济实用性,其实他们的优点不仅仅于此。现在,我们可以把云服务和我们最担心的环境污染问题联系起来。近年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厄尔尼诺气候加强,各地环境持续恶化,水旱灾频率大增,我们不得不去面对日趋严峻的环保问题。香港环保组织“绿色和平” 曾在今年9月底发起——香港无空调夜,希望借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然而,市民可以不要空调,但企业服务器可以一日不要空调吗?答案很肯定是“no”。要解决这个难题,云服务不失为一个优良的解决方案。


    虚拟化技术帮助节能减排


    根据科学家预测,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范围将在1.1℃度到6.4℃度之间。从最新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速度看,地球气候已经朝着6℃到7℃的严酷升温发展大大超出了2℃的地球生态警戒线,几乎宣告生态系统的死刑,世界处在毁灭性气候混乱状态边缘。为此,近年全球各国一同联手致力于节能减排事业,去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峰会,初步便定出在2020年前,全球碳排放总量必须较1990年减少25%至40%。可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全球各国必须齐心合力,采取各种环保措施,大到调整产业结构、关闭高耗能工厂,小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减少汽车出行、较少使用空调,凡此种种,都需要地球居民做出各种牺牲。


    而企业也可通过云服务,集成数据中心设备,减少计算机设备的配置,为节能减排出一分力。云服务通过结合虚拟化技术,整合一般常用的IT设备,如服务器、存储硬件、电源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频率,减少这些设备的使用量,从而节省硬件设备和电力的消耗,进而减少庞大的碳排放量。


    集成设备,节约大量电能


    据研究指出,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是造成极端天气的元凶;而电能的消耗,则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诱因,因此有效地节约电能,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保护环境的必要措施。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一般企业数据中心都会消耗大量电能,除了必须运行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外,还有照明系统、后备电源、大功率空调机等。为了确保数据中心能24小时不间断运作,企业都会安装多部大功率空调系统,有时甚至加装耗能功率更强的大型电风扇,消耗大量电能给硬件设备“散热”。


    采用云服务能大大减少硬件设备和空调系统的使用,能有效避免能源浪费。企业只要根据实际需求,向云服务供应商购买相应的服务,就不必自行配备各种计算机设备、后备电源和制冷设备,减少电能的使用。这种采用云服务的节能措施,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中国著名的某网络运营商的在南方已经利用云计算整合网络设备,搭建了两万


    多平方的云数据中心。这个数据中心经过改造之后,节省了269万新建机房费用,同时每年能节省224万人民币的电费,不仅有效降低了成本,也在节能减排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此经济又环保的解决方案,我们相信云计算必然会在商业企业中得到普及,发挥更大的环保作用。


    租用设备模式减少备用浪费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电子废物一直是一个令人类头疼的问题,近日香港政府就扩大堆填区范围的议题引起居民极大争议;而将于明年在中国大陆实施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将令有关问题更趋严重。由于香港没有处理电子废物的专用堆填区,加上中国内地减少接收电子废物的数量,都将加剧处理电子废物的难度和紧迫性。


    事实上,电子废物既占空间,亦含有毒物质,最好的解决方法,应改从减少生产使用电子设备方面入手。许多的数据中心,其实未必能发挥最大的效能,有些企业,只有约1至2台服务器,但却占用数据中心1/4或一半的机柜空间,很多时侯服务器的使用效率甚至低至20%至30%。应用云服务,就可节省电力及其他设备资源。云服务采用租用设备模式,用户不必自己购置相关的计算机设备,像第一线云端专属寄存服务,当客户需要升级各种硬件(包括存储空间,CPU运算、内存)以及带宽时,只需更改服务计划即可。如此,人类社会可以有效减少在设备的使用。


    此外,多数云服务供应商都可以提供较高级的IT设备方案,如虚拟化技术、服务器、大型存储硬件等,能同时让多家企业一同共享使用。以往企业的数据中心各自为政,如今却可集成到云服务供应商的数据中心,能减少或者不使用硬件配件、降低管理资源,一方面节省了购买IT设备的庞大开支,另一方面也对人类的环保事业出了一份力。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fanwe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