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计算 > 正文

云端之战 微软云计算的实践大考

2010-11-09 08:43:52  来源:it168

摘要:时至今日,云计算已成为IT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将为技术人员、企业以及消费者带来新的变革和机会。善于后发制人的微软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迟到,意识到云计算这个巨大的商业机会。
关键词: 微软 云计算
时至今日,云计算已成为IT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将为技术人员、企业以及消费者带来新的变革和机会。善于后发制人的微软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迟到,意识到云计算这个巨大的商业机会。

   2010年9月,微软在其合作伙伴高峰会上宣布,在上海建立微软中国云计算创新中心,该中心致力于与政府、合作伙伴及客户共建良好的行业生态体系。除此 之外,微软在积极推广Windows Azure的服务的同时,还于近期发布了Windows Azure平台设备(Windows Azure Platform Appliance),微软通过与戴尔、富士通、惠普等硬件厂商的合作,为用户提供硬件形式的Windows Azure云计算平台。

  这一次,微软准备在云领域 “全力以赴(all in)”,在重重阻力面前,微软是不是依然可以后发制人?微软在全球和中国的云计算如何布局才能超越对手赢得客户?为此,IT168记者采访了微软大中华区首席云计算战略官谢恩伟先生,他为我们诠释了微软的云战略。

\
微软大中华区首席云计算战略官谢恩伟接受IT168记者采访▲

  独特的三维云体系区别对手让云落地中国

  回顾7月微软的新财年,从整个云计算规划的角度来看,微软刚刚起步。谢恩伟指出了新财年云计算的三个战略规划:整合微软服务器平台技术更好地推进云计算基础设施架构的搭建以及大规模数据中心管理能力的提升、微软在线服务的落地、建立合作伙伴的生态链。

   如今,微软可以说是多重营运模式的重要缔造者。谢恩伟介绍,在消费云和企业云服务运营经验的基础上,微软云计算战略的范围同样覆盖私有云、公有云、混合 云等领域,形成了微软独特的三维云计算体系。在该体系中的每一维度中,微软都能提供丰富的产品与解决方案。这些产品及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的云应用场景设计, 能够满足用户在私有云、公有云及混合云层面的个性化需求。

  私有云作为微软在整个云计算战略部署当中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客户需求领域更多,势必需要微软有一个不同于IBM与VMware的云。谢恩伟认为,除了虚拟化这个能力之外,在新云计算时代做海量服务器的 管理,以及与企业各业务能有一个很好的整合,这个方面的能力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经验是微软相对于IBM与VMware云的特点。不遗余力地投入让 微软这个后来者来势汹汹。据谢恩伟透露,目前微软在全球三个洲布局六大数据中心提供在线服务,两个在北美、两个在欧洲、两个在亚洲,亚洲的一个在新加坡, 另一个在中国香港。

  据谢恩伟介绍,微软通过内部专门的团队来提供全球性的部署,这些能力往往是IBM或VMware所不具备的。作为在 线领域的实现者,在数据中心方面搭建怎样能够更好的提高这些服务,更好的把这些经验能够作为解决方案的模式带给广大客户,这些工作微软很早就开始做了一系 列的工作。对于企业的系统管理,他说,微软会集自身实践当中一些好的解决方案共享给广大的客户,在这个方面微软是非常前沿的。除此之外,微软还非常侧重怎 样能够把第三方以及微软自己的一些实际应用更好的建立到这样一个系统之上,将大型的服务器系统管理以及微软在数据中心实践的一系列经验以及实际应用方面的 能力分享给客户。


  四模式帮助企业清晰了解所需云计算

  谢恩伟总结了一个云计算特征,即如果企业业务需要有很多的拓展性或者需要有一种弹性资源支持,这个业务也非常希望有一个按照使用量来支付的商业模式,可能会更多的适合于像云这样一个模式的运营。

  我们知道,很多金融行业的最后的整合报表都是在网上做,然后把一整天的交易做更好的一些分析,像这样的应用不是说整天都在用,只在某一个时段有突出的使用。

  另外有很多新兴产业,如在线的社区应用,这些应用作为新公司刚上线时会面临用户量的突飞猛进,这样它对整个后台的需求要求也会更快。

  第三种模式就是我们看到有的时候应用的是没有地区性的,比如自然灾害可能有很多使用的峰值,如果大家都在打电话做一个交流,突然之间对网络的要求对整个网络应用的要求提高到一定的峰值等。

  第四种就是可预见性的峰值,如节日的在线购物。

  这些应用场景实际上都很符合云计算方面的应用,微软在这个层面上很关注哪一些是具体应用的场景,哪一些应用可以在云计算这个方面达到最大的效益。

  而有一些应用的的确确很不合适于云计算,如这个应用所涉及到的数据,它的数据监控和管理。企业更多的是需要自己能够掌控,能够拥有这些信息,因为这些讯息需要有一些特殊要求。这样的话,不一定适合放在云计算的平台之上。

  目前国内企业对云有越来越多的认知,政府也有一系列的投入和推进,在线服务已经无所不在,对消费者来说在线服务已经用的非常顺手,但在商业运用当中可能是比较新的应用,比如办公自动化、企业邮箱等。

   国内中小型企业的IT能力非常弱,这些中小型企业一旦蓬勃发展就需要不光是在本省或者是本市会有一个更广的商业领域,对IT的需求也会越来越提高。这样 的情况下,中小型企业应该做一些决定:是不是需要自己去搭建IT?还是应该把精力更多的放在自己专业的问题上,比如业务。谢恩伟告诉记者,微软云平台可以 帮助评估使用场景的应用,即大概每个月需要花多少钱花在云计算存储,多少钱花在网络上。同时在传统的运营模式下,微软也会帮客户减少一些后顾之忧。

   谢恩伟提倡一种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建议,看客户是否需要有一个云计算、或以在线服务为基准的应用,以及是否需要有一系列新的模式、新的应用。比如说数据 中心到底有没有必要建,要建什么样的规模,在什么地方建?是独立的还是跟其它地方联盟的,这个架构方面的共识会有一些非常好的效力,如果没有把这个做好反 而会形成一种阻力浪费自己,这个方面微软在积极的跟一些机构做配合,把微软在数据中心的经验更好的传递出去。


  微软接招开源:让开发人员更加专注应用

   开源到底省的是什么钱?我们知道,开源平台是免费的,但需要一些研发的工作人员在其上进一步本地化和日常的管理,但开源的品牌不一定互相兼容,比如 Redhat Linux,Novell Linux等等。比如一个公司搭建在某一个开源平台,但想换到另一平台运行就不一定是完全可行的状态。谢恩伟建议,从某种程度上,企业应该从营运、研发的 投入等等,在开源这个品牌之上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到底是省钱还是不省钱。

  有人认为开源平台会更好的在平台之上做一些客户化的产品调整, 不过从商业开发者来说,他们的经验更多的是跟其行业有关,如果让应用软件开发者在应用软件开发的过程当中还是要考虑到怎么样去优化我的物理机和虚拟机。对 他们来说是大大浪费时间,更希望开发者是针对他的专长,反而让一些物理机虚拟机的处理,包括内核的一些优化交给平台。微软的平台帮助软件开发者,把更多的 时间放在跟业务跟研究有直接关系的话题上,而把平台优化更多的由提供商解决。在整个Azure的在线平台服务的理念全部提到了。然后让更多的创新能体现在 实际应用之上。

  有人认为相对于谷歌的平台,微软的平台不开放,如何能够让用户享受到微软平台便利性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开发性和安全性,是 对微软云计算的未来考验。谢恩伟介绍,微软做了一系列的产品其中包括相当大程度的开源成分,微软从来没有说过反对开源,开源对我们来说只是另外一种软件研 发的模式,但对开源中的一个点是有一定的顾虑,那就是它的GBL,即许可。这和微软的核心有非常逆向的东西。所以微软本身非常认可开源,只是对这个许可, 不是说所有的开源都需要。

  另外,微软今天的服务器平台和Windows Azure平台都强调开放性,都是开放平台,特别是在支持第三方应用软件的编译语言支持上,已经比谷歌领先,JAVA语言在现有的平台和Windows Azure平台都支持;而从运营模式的角度,微软提供给用户各种选择,从自建到帮建到提供公共云,这样的模式谷歌也没有。而在安全性方面微软正在做两项工 作,一是在数据中心的搭建过程中,有第三方的认证,二是在一系列的工程技术上做更多的工作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谢恩伟强调,怎样把这个平台当作开放式,如HTTP、SOAP等能够把不同的语言融入进来,能够更好的让开发者有一个选择,无论以前是在哪也可以哪个平台都可以在微软平台上做,微软在这方面也会继续开拓。

  云端争夺战 微软的实践大考

   目前中国的云计算市场争夺战序幕才刚刚拉开,无论是公共云还是私有云或者其他,微软在中国要想快速抢占机会都必须借助合作伙伴。毕竟云计算的核心是服 务,要建立具有杀手效应、满足客户需要的应用服务,需要同成千上万了解客户需求的合作伙伴来编织云,而要推动大批的合作伙伴转移到云上,在微软的平台上编 织云,需要微软下大力气去推动云产业生态链的建立。

  从“IT即服务”的理念到微软的3种运营模式,微软正在布局生态云。谢恩伟认为,目 前中国云计算大规模运营上还欠缺三方面。一方面,从政府方面的投入是整个基础设施的管理能力,即基础设施的管理怎样搭建起来做一个网站,或者是管理达到非 常好的环保效应能够提高他的利用率等等,这个能力有待提高。另外一个方面很重要,即在线服务怎样能够尽快企业化,这涉及到一系列政府在这方面更多的推进及 效应。在中国这个市场需要做更好、更规范的设计;第三个方面是应用方面,在整个应用软件开发层面提高创新的能力,能够把这些基础设施服务能够充分利用起 来。因为现在很多的开发厂商也很头痛,对IT工作的状态,这种高层次的创新,还是有待一些政策的支持。总之,建好不如管好,如果再从一个运营的角度上有非 常规范的政策和投资项目的话,将为云的推进和实践在中国扎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三十六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lyre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