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计算 > 正文

中国在SOA和云计算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

2009-11-02 16:48:20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标准的竞争是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在2009年ISO/IEC JTC1全会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在SOA与云计算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得到国际社会认可,中国获得在此领域的标准化主
关键词:

  2009年10月24日,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官方组织ISO/IEC JTC1(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 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召开的2009年全会上正式通过了成立分布应用平台服务分技术委员会(简称SC38)的决议,并明确规定SC38下设Web 服务、面相服务的体系结构(SOA)工作组和云计算研究组。据了解,中国是发起成立SC38的主要国家之一,在本次会议期间,经中国代表团积极争取,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的相关负责人分别成为SOA工作组召集人以及云计算研究组秘书,这为我国组织研究制定SOA和云计算两个新兴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我国在ISO/IEC JTC1工作中由“被动跟随”到“积极引导”的历史性突破。

  一、SOA与云计算产业现状

  SOA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以“服务”为基本元素来进行软件开发和信息系统构建的技术路线和方法,贯穿于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部署、运维的各个阶段。SOA的核心特点是更强调标准和更贴合业务。基于SOA构建信息系统,可以提高信息系统开发效率、充分整合和复用IT资源、并使信息系统能灵活快速的响应业务变化需求。在我国,从2005年至今,SOA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中国IT系统构建的主导思想,东方通、普元、金蝶中间件、中软国际、浪潮软件、神州数码、上海宝信、用友等众多国内基础平台厂商、应用软件厂商及系统集成商纷纷推出了基于SOA的软件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从2006年开始,基于SOA的产品及建设方法已逐步在我国金融、电信、烟草、钢铁制造、电子政务、医疗卫生、电子商务、军事等行业或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解决当前各行业信息化中普遍面临的信息资源共享难、信息孤岛严重、IT系统之间难以协作、以及IT系统难以支撑业务变化等难题的有效途径。2009年,SOA在各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需求更为广泛。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因特网的分布式计算及其相关应用,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了从计算机到使用者、从应用到任务、从孤立的数据到可随处访问和共享的数据的转变。透过云计算,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从而实现了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云计算是多种技术混合演进的结果,自2007年起成为国际和国内的热点,发展迅速。目前,Amazon、Google、IBM、微软、Yahoo等均提出了不同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并建立各自的云计算平台。在中国云计算发展也非常迅猛,阿里巴巴、中国移动研究院、中国电信等是云计算的领跑者,瑞星、趋势、卡巴斯基、MCAFEE、SYMANTEC、江民科技、PANDA、金山、360安全卫士、卡卡上网安全助手等都推出了云安全解决方案。

  二、SOA与云计算的国际国外标准化现状

  在SOA标准化方面,过去的几年中,OASIS、The Open Group、IEEE、OMG、万维网联盟(W3C)等国际协会组织在积极推动。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以下简称“CESI”)发布的《SOA标准体系框架》中研究发现,截至2008年6月SOA相关的协会组织规范已有84个,但这些规范尚未形成体系,而且不同组织发布的规范间存在重复甚至冲突的现象。

  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SOA标准化工作已成为重大热点。ISO/IEC JTC1 内共成立了两个SOA相关的工作组织,均在2009年由中国发起并推动成立:

  ISO/IEC JTC1/SC7/SG-SOA:2009年5月28日在JTC1 SC7(软件和系统工程分技术委员会)印度海得拉巴的2009年全会上正式成立了SG-SOA(SOA研究工作组),负责SOA工程化方面的国际标准研究工作。SG-SOA的召集人由中国派出的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袁媛女士承担,目前的总体成员已增至26人,分别来自10个国家,包括:中国、印度、西班牙、墨西哥、泰国、法国、韩国、加拿大、英国、日本;5个协会组织:The Open Group(开放群组)、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OMG(对象管理组织)、OASIS(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COSMIC(通用软件度量国际协会)。

  ISO/IEC JTC1/SC38/WG-SOA:是首个专职负责制定SOA国际标准的常设组织,负责SOA技术方面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其召集人也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袁媛女士承担。

  相对于SOA而言,云计算的标准化工作起步晚,但进展迅速。目前,已开展云计算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包括开放网格论坛(OGF)、云计算互操作论坛(CCIF)、开放云联盟(OCC)、云安全联盟(CSA)、OMG等8个基金、协会和第三方组织。标准化的内容包括开放云计算接口、云计算基准(Benchmark)、云计算参考实现、云计算试验平台等。推动该项工作的主要IBM、微软、思科、Oracle、Intel、Yahoo、EMC等全球主要的软硬件厂商以及麻省理工、芝加哥大学等高等院校。有从目前的进展情况来看,尚未正式发布相关标准。

  在国际标准化方面,目前已正式成立了两个相关的标准研究组,即:

  1)ISO/IEC JTC1/SC7下设的云计算中IT治理研究组。该研究组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云计算中的IT治理标准化进行研究,有新西兰、美国、中国、印度、斯洛伐克等国家参与,将于2010年4月提出相关的研究报告,明确云计算中IT治理的标准化内容及具体的标准制定计划。

  2)ISO/IEC JTC1/SC38下设云计算研究组。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云计算的相关术语、开展云计算相关的标准化市场、业务和用户需求研究、起草云计算的标准化研究报告,该研究组的召集人由韩国承担。

  三、我国SOA与云计算标准化进展

  在SOA方面,随着SOA在各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扩大,在我国建立一套完整的SOA标准体系也已经成为软件产业界及和各行业用户的迫切需求。目前,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的领导下,普元软件、东方通、中软国际、浪潮、中创中间件、锐易特、上海宝信软件、金蝶中间件、神州数码、炎黄盈动、文思创新、微软、IBM、SUN、长风联盟、后勤指挥学院、北航、复旦、北大、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等20家单位已参与我国的SOA标准化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发布了《SOA标准体系框架》、《SOA用户指南》、《中国SOA标准体系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对我国SOA标准工作有了总体性、统一性、体系性的规划。

  2009年7月23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下达一批SOA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包括《SOA标准化指南》(20090339-T-469)、《SOA术语》(20090340-T-469)和《SOA总体技术要求》(20090341-T-469)三项国家标准项目已正式立项,目前CESI正在组织各相关单位开展上述三项SOA国家标准项目草案编写工作。

  目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共同领导下,为推动我国SOA技术、标准创新和产业应用,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用户、中介组织等的作用,全国信标委正在筹建SOA标准工作组(以下简称“SOA工作组”),以推动中国SOA标准体系的研究及基础性SOA国家标准制定、并协助各行业制定SOA行业或领域的应用标准。

  在云计算标准化工作方面,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标准工作组的平台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重点联合阿里巴巴、百度、中兴通讯、联想、曙光等国内重点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清华、北大、北航等重点院校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行业用户,形成工作合力,组建云计算标准化产业联盟,并与国际标准化工作衔接,优先开展云计算标准化需求研究,明确我国云计算标准化工作的思路、定位和作用,并提出标准贯彻实施的思路和方法;其次是研究制定云计算参考实现,为硬件厂商、软件厂商和服务商在云计算中应发挥的作用和拥有的地位提供指导;最后是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为云计算的推广应用及相关的产业化工作提供标准化支撑。

  标准的竞争是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本次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在SOA与云计算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得到国际社会认可,中国获得在此领域的标准化主导权。中国下一步在SOA与云计算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中,将继续组织国内“产学研用”各界基于我国的产业和应用需求,尽快建立中国SOA标准体系以及云计算标准体系,继续积极推动相关国际标准化工作,做好我国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融合发展,并配合标准研制建立SOA及云计算领域的标准化支撑和服务体系,大力推进SOA及云计算标准在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以及各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实施,以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提升软件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我国软件和服务产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并支撑和保障好我国各行业信息化的建设。


第三十六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