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IO > 正文

渤海活塞张合清:信息化即生产力

2011-06-23 09:35:47  来源:信息方略

摘要: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由最初的会计电算化,到如今的企业全面信息化管理,在渤海活塞成长历程中,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信息化 CIO

  “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已经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是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活塞”)上下的共识。作为国内活塞行业的排头兵,渤海活塞是国内惟一一家能够全面生产各种汽车、船舶、工程、军工等动力机械用活塞的专业化企业,主导产品为30mm?350mm的高性能活塞,品种达1000多个、年产能力3000万件,并在国内34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220余家社会配件经销商营销网络。自1986年到现在,其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等主要经济指标一直是国内第一、国际前四的位置。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由最初的会计电算化,到如今的企业全面信息化管理,在渤海活塞成长历程中,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超前信息化应用的有力支撑下,在“不居第一不罢休、位居第一不止步”的创新理念背后,渤海活塞率先创建了全国同行业首家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具备与发达国家同步研发、试验、评价的手段,多种新产品及发明新专利的技术水平已达到和代表国际前沿水平,成为中国活塞第一品牌、中国内燃机活塞设计开发基地。


  特别在“十一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公司借助信息化应用起步早、应用范围广的优势,企业经济发展增速,并有效规避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而信息化应用水平也得到了飞速提高。如今,渤海活塞在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已经超过上千万元,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砝码。


  IT与管理体系融合


  “十一五”期间,渤海活塞信息化走过了技术驱动的阶段,提升到以信息化规范企业管理的角度。“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管理体系融合,是我们信息化一段时间的重点。”通过信息化技术,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率,已成为渤海活塞信息部部长张合清主要考虑的问题。


  “过去5年,我们做了3件大事。”张合清将渤海活塞过去5年信息化建设总结为三点,一是在物流运输上建立了立体仓库,将客户和订单联系在一起,实现先交先付;二是实现精益生产、动态生产,实现了物流、生产全部信息化,从而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而用精益管理指导信息化管理物流,真正实现向生产要效益、要效率、要福利。“订单一来,马上生产,考核生产部门;订单入库,及时销售,考核经营部门。”张合清自豪地说,“前几年的金融危机,我们没有受影响,而且效益创历史最高水平,这就是得益于精益管理。”三是实行内控管理,渤海活塞作为上市公司原本要求严格,为了实现自我管理,公司提出了内控管理,不管大事小事,日常工作、生产、销售全部纳入到动态控制系统中,同时取消手工订单,而由IT来代替,将所有流程都纳入控制状态。最终实现了工作流程化、流程控制化。“在企业组织中,利用IT固化内控流程,可以简化内控过程、降低内控成本、提高内控效益,并实现内控效力的持续性。”张合清指出。


  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促使管理体系提升。渤海活塞先后引入精益生产管理、六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等先进的质量工具和管理标准,并集成创新了以卓越绩效模式为基础构架,能包容国内外客户特殊需求的“内部认证”制度,以“方法、展开、学习、整合”为评价标准,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稳步发展;也奠定了渤海活塞通过信息化促进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传统产业格局的方针。


  “随着信息系统应用的加深,如何证明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是每个CIO面对的关键问题。这种价值最好是能通过各项经济指标来衡量。尽管信息系统的价值不太好量化,但最终我们让企业认识到IT的价值。” 张合清由衷地说。于是,当许多CIO在“十二五”规划中,计划一系列管理架构重组、业务流程改造都选择实施信息系统工程时,渤海活塞的信息化战略却是:协同办公、电子商务以及决策分析。“渤海活塞下一步的重点是对现有的数据进行更好的统计和分析,特别是在提供支持领导决策分析数据方面做得还不够深入。”张合清强调道。[page]  信息化即生产力


  当IT日益成为企业组织业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时,信息系统就开始从传统的后台支持转变为业务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回顾渤海活塞30多年的信息化应用实践,可以看到伴随着“九五”、“十五”、“十一五”,渤海活塞信息化也经历了被理解、认可、支持等阶段。


  “信息化即生产力”,渤海活塞决策层已明确了效益靠信息化的观点。张合清表示,已经走在两化融合路上的渤海活塞更加关注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以活塞生产为例:目前渤海活塞共有几千个活塞品种,再加上细分的分组要求,就有上万种规格数量,每个活塞的加工过程就需要二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所需工艺、工时不尽相同。如果这些基础数据输入标准不统一或者输入不全,利用信息化进行企业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因此,选择适合的信息系统并能成功实施并非一件易事。


  信息化管理是企业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渤海活塞较早就有了这样的认识。在上世纪90年代,公司就率先实施了MRPⅡ系统,并将实施信息化系统职能放在了企业管理部门。尽管当时IT部工作简单,主要负责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与推广服务工作,这却是个很好的开端,为以后的信息化建设、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渤海活塞信息化建设开始了实践和加速。1998年,渤海活塞已经完全完成了“双甩”工作——管理上甩账表、技术上甩图板。而建设国家863课题CIMS工程项目,是对IT人员能力的一次历练,使他们逐渐成为既掌握了本企业的经营现状,又了解信息技术具体应用的专业人才。借助CIMS工程项目的成功实施,渤海活塞的信息化开始从后台走向了前台。


  以信息化实现工业化,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以及公司管理的全面升级。2000年后,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 客户的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渤海活塞面临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多品种、小批量,以及瞬息万变的市场,如何降本增效、节能减排、消灭各个环节的浪费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同时企业快速提升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建立精益生产方式、强化生产管理的机能,实施ERP,使工作更加规范化、效率化,系统地整合企业的资源。”张合清指出,需求促使渤海活塞决定升级建设ERP系统。“实施信息化具体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谁都无法预测,只知道企业早一步实施就早受益,晚一步就处于被动局面。”张合清对此感触颇多。ERP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把经营过程中的供应商、制造企业、客户等多方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有效安排产、供、销活动来提高效率,并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是管理思想与计算机技术的集成。对于我国大多数长期处于粗放型管理的企业来说,实施和运用ERP是必要的。


  实践证明信息化应用给渤海活塞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首先,市场响应速度加快,通过ERP的实施,使ERP系统与CAD/CAM/CAPP技术集成起来,使技术与生产信息流更加畅通,从而提高新产品设计能力3~4倍;第二,提高了生产效率,按照ERP的管理思想和逻辑,对生产计划进行重新设计,实现对生产过程的闭环控制;第三,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了库存资金占用。


  随着信息化与企业战略的日益融合,IT参与并且影响着渤海活塞企业业务战略的制定,成为支撑企业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力量。


  融合三大发展平台


  打造融合技术研发平台、融资平台、管理平台等三大发展平台;培育活塞及组件业务、数控机床、铝合金项目等三大增长板块,是渤海活塞“十二五”信息化发展核心,这也是行业发展的要求。张合清表示,渤海活塞在“十二五”期间的转型方向是材料研究,打造如陶瓷活塞类的绿色低碳产品,同时拓宽产业链,力争产值5年后达到100亿元。


  实现物联网是渤海活塞信息化规划重点之一。建设办公、销售、研发统一的平台,搭建商务平台,实现与客户在网上研究、开发、修改产品,研、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现在产品型号越来越多,而批量越来越少,更新也更快。客户对产品要求却越来越高。原来开发一个新产品需要40多天;现在研发、生产平台结合,只需要两星期,时间节省很多。同时,平台标准化建设,可以实现与客户信息系统的对接。”张合清解释说,电子商务平台还可以实现产品防伪、防串货和可追溯,起到规范营销渠道的作用。而研发、生产统一平台,还有利于围绕产品开发,从而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附加值。而上述系统的协同就是物联网。


  如今,渤海活塞信息化已渗透到制造业的末端,与工业化融合,实现了全部设备数控化、自动化制造。在产销协同作用下,客户的特殊需求贯穿于设计、报价、生产、检验、交付全过程;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设计各功能模块,将成本控制到了工序,变成本核算为管理预算,实现成本过程控制。信息化始终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流程,规范了企业的基础管理和运作方式,建立了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市场快速反应的企业经营机制。


  张合清表示,渤海活塞在“十二五”期间将更加深化技术研发平台、融资平台、管理平台三大平台,融合信息化于工业化和管理体系,构建学习型组织,培育创新型团队,以迎接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fanwe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