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IO > 正文

两化融合在探索中前行

2010-10-26 10:13:52  来源:计算机世界

摘要:2007年“十七大”报告正式将信息化列入“五化”,提出“两化融合”的概念,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关键词: 两化融合

  2010年9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这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自成立以来召开的最大规模的两化融合经验总结会。工信部杨学山副部长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工业和信息化部各相关司局、八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和其他有关地方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有关企业代表、相关领域和研究院所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一方面,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国家明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关键,能够起到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发挥工业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两化融合已经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助推器。

  记者全程参加了本次“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座谈会”,从现场发回了第一手报道,切身感受到了近几年来两化融合对调整国家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以及促进节能减排目标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下一步“融合”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2007年“十七大”报告正式将信息化列入“五化”,提出“两化融合”的概念,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两化融合”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第一动力。2008年国家为推动两化融合的发展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次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开“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培训会议”,在会上,确定了上海市、重庆市、珠三角地区、呼包鄂地区、广州市、南京市、青岛市、唐山市等8个城市或地区成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两化融合自此真正走上了实践阶段。8大试验区的工作至今已经开展了两个年头,前期工作的成绩、经验和所遇到的问题对未来计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在9月28日召开的两化融合经验交流会上,来自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的主管领导对前三季度的工作作了汇报和经验交流,无论是在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的建设上,各地皆取得了明显成效。湖南、广西、河南等地也介绍了推进两化融合的主要思路和工作,在服务平台建设、物联网产业建设和机制创新上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同时,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两化”融合的核心,哈气集团、新疆油田公司、潍柴动力等相关企业在两化融合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发现两化融合依然面临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政策扶持、企业信息化氛围不足等。如何解决当前两化融合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也成为各地方、企业代表讨论的焦点。

  那么,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在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的试点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教训需要吸取?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呢?

  四大经验值得推介

  杨学山副部长对过去两年的“融合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指出过去两年,“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是试验区对两化融合工作做到了心中有数,并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化;二是试验区两化融合工作思路逐步清晰,初步形成了套路;三是各地对两化融合工作做了重要部署,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点城市,在总结经验时一致认为,建立有效的机制是保障两化融合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按照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推进思路,在谋划两化融合推进工作之初,就将发挥和调动社会资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针对两化融合需要大量人才保障的特点,创建了国家两化融合人才培训基地,成立了专门的人才培训机构,截止目前累计培训近300人。“目前,上海已经建成由4个研究中心、十个重点实验室组成的两化融合社会推进机构,并完善相关机制的建设。”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贺寿昌在总结经验时谈到。广东省成立了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由相关部门领导担任成员;同时,组建了广东省“两化融合”专家委员会,在全省范围内征集“两化融合”专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技术咨询意见和建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全省“两化融合”工作座谈会,及时解决工作实施中遇到的难题。而“两化融合创新中心”为广东省两化融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为广东省两化融合提供了创新的技术服务。

  从抓重点项目开始

  两年来,各地都在通过抓重大项目的方式,切入两化融合。例如,上海市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深化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重点项目覆盖的装备制造业,连续两年在市信息化专项资金中获得两化融合专项支持,累计支持资金近5000万元,带动企业项目投入资金近5亿元,这使得上海大批数字化装备技术和产品获得突破。而重庆市则分层推进试验区建设,以国家级示范区为龙头,引领试验区建设,同时以市级项目为重点,强化试验区建设,试点区县示范项目作为补充,扩展试验区建设。内蒙古自治区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本省重点行业煤炭入手;鄂尔多斯市制定出台了《鄂尔多斯市煤炭业务管理系统化项目规划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实现煤炭行业信息化,项目投资5000万元,已初步完成系统硬件采购、软件开发集成,以及首批信息化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等任务,工程项目的推进也全面体现出来。

  以企业为主体

  在推动“两化融合”的过程中,各地确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模式。企业既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必然成为“两化”融合的主体。无论是8大试验区还是其他各地,推进“两化”融合最终也要落在企业身上,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研发和设计能力,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非常重要的一环。青岛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尚立群副主任表示,青岛市以中小企业信息化为重点,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同时建设完成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移动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服务,惠及了中小型企业达两万户。“青岛市政府与电信运营商、阿里巴巴等大型企业合作建设中小企业行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政府两年扶持资金达到500万元,并确定2010年青岛市信息产业资金专项资金支持的16个两化融合项目,预计全年将有5000万元左右的财政资金投入,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广东省代表介绍,广东实施了“4个100”示范工程,针对上年度评选出的示范企业,给予了16个项目总额2440万元的扶持资金,由此打造行业信息化应用标杆企业,调动了地方及企业的积极性,促进珠三角各地市合理配置两化融合资金扶持,以此带动各行业两化融合工作的推广。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两化融合”的基础在于信息技术。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重庆市以普及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推进M2M研发与产业化和推广农村移动信息服务等“三大业务”为切入点,力争在技术标准制定、全国中心平台建设、应用推广等方面做到“三个领先”。 南京市在对2009年“两化”融合十大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实行为期两年的总额为600万元的财政支持基础上,对今年第二批“两化”融合十大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增加扶持力度。今后每年将推出10个平台,利用这些公共服务平台的助推力、辐射力、加快信息化进程,2009年实现了销售收入630.7亿元、利润13.2亿元,2010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384.8亿元,利润10.9亿元。

[page]  五大难题亟需解决

  针对“两化融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杨学山副部长也提出了指导意见:首先是编制好明年的两化融合工作计划,将两化融合融入“十二五”相关规划中。目前许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还具有较大差距,要紧紧把握信息化条件下的生产和服务、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和决策以及信息化条件下的研发和创新三大主线,统筹地安排好两化融合工作的方向、目标和路径,构筑清晰的工作蓝图;其次是对照年初确定的计划,结合今年部内和地方部署,抓紧工作,充分体现两化融合对工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创造可以推广的新鲜经验,高质量地完成今年的两化融合工作任务。

  面对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从国际上看,中国的信息化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还存在以下一些不利因素,制约着中国两化融合战略,因此,中国的两化融合发展战略既具有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使两化融合的工作在未来有更突出的进展和取得卓越的成绩,必须认清目前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政策、资金显“饥渴”

  政策、资金扶持是“两化”融合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前提。在各试验区两年的工作进展中可以看出,相关政策的制定为“两化”融合的重点突破进行了保驾护航。而在两化融合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中,技术含量高,需要大量的投资,所以资金的投入是推动整个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但目前许多试验城市都面临着政策、资金的双重“饥渴”,重庆市、内蒙古自治区、南京市等各地代表在报告中都提到,由于两化融合的相关指导意见未出台,不利于形成两化融合的长效机制,而资金的缺口大,成为阻碍两化融合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人才缺口大

  从两化融合软环境层面来看,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引入、使用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信息化培训教育工作滞后等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原因。内蒙古自治区主管领导在报告中指出“由于缺乏专门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致使两化融合工作的滞后”,广州市的主管领导也表示“需要加大力度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的领军人才,为未来的两化融合工作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

  企业信息化环境欠佳

  虽然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但当前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中很多企业仍然不重视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大,而有些企业在信息化投入的积极性高与时效性低之间的矛盾也非常突出,还存在信息化投入的盲目性,未能形成有利的企业信息化氛围。

  信息基础设施亟需改善

  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建设是推进两化融合的基础,但是由于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不平衡,一部分地区电信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正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和两化融合全面推进的重要制约因素。

  “我区由于地理环境等各方面原因,造成了支撑两化融合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备,制约了两化融合的全面推进。”内蒙古自治区代表提出了他们所遇到的难题。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

  高新技术产业是两化融合的重要支撑,部分地区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使得两化融合推进缺乏动力,产业结构转型、科学创新发展的推进工作也仍有缺口,阻碍了两化融合的深入实施。唐山市、青岛市、内蒙古自治区代表都提到了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仍然发展动力不足,在未来还需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以此推进信息化的发展,为两化融合增添动力。

  还需政企双管齐下

  针对这些问题,到底用什么样的办法有效解决呢?会议上各地方代表和相关领导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透露:两化融合建设发展规划即将出台,政府将根据两化融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

  对现行政府管理职能、组织结构及行政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同时加大力度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和制定财政、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的扶持政策,可以为两化融合有效实施提供基础保障。

  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从领导到全体员工的信息化意识,系统地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知识,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上海市代表提出:“要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在主动性,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氛围,同时培养和引进一批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现代信息技术,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另外,国外发达国家信息产业起步早、发展快、水平高,有许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我们要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两化融合提供有利条件。还应充分考虑中国各不同规模企业的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IT技术,以此拉动两化融合的整体节奏,在政策指导和产业支持上也要“区别对待”。

  在下一阶段的两化融合工作中,必须面对竞争和挑战,克服不足和差距,抓住信息化的发展机遇,以政府信息化为先导、带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从而推进两化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链  接

  两化融合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预言“信息社会即将来临”,在随之出现的所谓“信息社会”中,信息逐步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行动计划,力图抢占21世纪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在欧美发达国家,加大信息化的发展力度一直是其重要的发展战略,其中美国自1991年起,就分步实施了“信息与通信”高新技术发展计划、“数字地球”战略构想,以及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被称为“美国创新的基础”的重大研究发展计划。日本也从2001年起,先后制定了《电子日本战略》,提出日本要力争在5年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

  然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总体上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信息化水平也处于低级阶段,因此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仍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最根本、最艰巨的任务。从国际范围看,中国信息化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出来,信息产业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幸的是当代的信息革命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那就是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使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实现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跨越传统的工业化,直接走向信息化的工业化。因此,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不仅是一种新的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也是一种信息化和工业化双赢的发展模式。

  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也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正式将信息化列入“五化”,提出“两化融合”的概念,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两化融合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第一动力。

  2009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开“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培训会议”。 上海市、重庆市、珠三角地区、呼包鄂地区、广州市、南京市、青岛市、唐山市等8个城市或地区成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

 

(责编:陈广成)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hengc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