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IO > 正文

【CIO中国行苏州站干货分享】杨学山:两化深度融合与智能制造

2016-06-20 10:28:39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作为“2016CIO中国行”的第六站,本次苏州站的活动主题为:两化深度融合与智能制造,本次活动吸引了近200名CIO参与活动,活动上众多专家学者、CIO、知名企业家围绕本次活动主题共同探讨了传统制造业的升级之道。
关键词: CIO 智能制造
  2016年6月18日,“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年中论坛暨第二届互联网+高峰论坛CIO中国行苏州站”在苏州市西交利浦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作为“2016CIO中国行”的第六站,本次苏州站的活动主题为:两化深度融合与智能制造,本次活动吸引了近200名CIO参与活动,活动上众多专家学者、CIO、知名企业家围绕本次活动主题共同探讨了传统制造业的升级之道。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老师在活动上发表了题为《两化深度融合与智能制造》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
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杨学山 

  杨学山:各位来宾,各位企业家,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十分高兴再次来到苏州,来到CIO中国行苏州站的活动现场,就“两化深度融合和智能制造”的话题讲四点意见。头两点讲一下我们制造业面对一系列新的概念和由此带来的变革,后两点讲一下,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或者是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如何应对变革的思路。
 
  第一点,我们是概念分层,异曲同工。近十年左右,世界制造业面临着概念的轰炸,而且这个概念都是大概念,是要决定制造业究竟怎么办,走到哪,这样的大概念。这可能在300年工业革命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东西。这也使我们制造业的同仁们感到惶恐不安,究竟这个世界怎么了。今天第一个就是从概念讲起,讲六个概念,然后我们怎么认识这六个概念。
 
  六个概念是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先进制造业、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这六个概念我们真要沉下心来,把比较经典的介绍它的东西放在一起的话,这就是我第一个部分的标题,叫概念分层,异曲同工,实质上指的是同样的东西,只是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先说两化融合和两化深度融合。两化融合是2007年提出来的,两化深度融合是2010年左右提出来的。那么两化融合,两化深度融合的起点就是信息技术在企业,在制造业的应用。中间经过一系列ERP、CRM等等这些东西,演进到我们需要有一个综合的概念来代表信息技术对制造业整体的影响,所以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概念。
 
  如果大家再去找一找,网上也有,找一找2011年4月份工信部牵头颁发的《两化深度融合指导意见》去看一看这里面它的含义、它的目标,它的任务,就对它的内涵解释、外延解释、目标任务的解释,你就可以看到它和后面我说的几乎所有的概念基本上是重合的。当然,它有侧重点,侧重点就是要把信息技术用好,否则的话,量化深度融合,这句话就没有落脚点。确实由于时间关系,40分钟完成,所以不能展开,你们去看一看几乎和后面我说的这些东西是完全一样的。
 
  第二个是智能制造,在这六个概念中,智能制造的历史是最早的,1988年第一篇智能制造的文章,1989年第一本智能制造的专着,1990年第一个智能制造的杂志,确实在所有概念里面,这是最早的。但是在它起始的时候和今天我们讲智能制造,就是89、90年讲的智能制造和今天的智能制造,它的外延扩展了很多很多。
 
  89、90年时候的智能制造,主要是指一个制造的工艺或者一个生产过程,就是装备和工艺结合起来的一个小过程,还不是长连环。一个小过程如何使得知识和机件结合起来。但是到了今天,大家可以翻一下最近出版的《中国制造系列丛书》,智能制造这本书里面李培根院士的那篇文章,你就知道智能制造的外延已经和我刚才说的两化深度融合里面的外延基本重合。也就是从产品、装备、工艺、生产过程、经营管理、服务、产业链、生态链,一块来讲,如何提高效率,如何提高竞争力,如何进入现代化的制造业产业体系。
 
  第三个概念互联网+制造,产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这里面产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在前,2011年和2012年提出来的,互联网+制造在后应该是2015年提出来的。但是这里面实质上讲的是信息技术的主要代表“网络”这个东西如何为产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增加新的动力、活力,为制造业提升竞争力发挥作用。
 
  但是我们如果把相关的书,除了比较经典的2011年,2012年早期几本经典的论文和书籍之外,7年以后,互联网+制造提出来以后,再看产业互联网,互联网+制造,它几乎和两化融合和两化深度融合提到的内容一样。当然它有侧重点,把什么IT或者信息都变成互联网,它把互联网框里面,把所有东西都装进去,把IT的东西都装进去,所以它就变成一样了。
 
  第四个概念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差不多有十年的历史,是美国2005、2006年提出来的,是作为美国制造业发展国家战略提出来的。跟工业4.0德国制造发展的国家提出来是一样的,和中国把两化融合和两化深度融合提出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分清楚产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不是美国国家的战略,美国的国家战略是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五大块,最核心是智能制造。上面两个角,一个角是供应链,一个角是模型和仿真,这个东西大家都搞不清楚,为什么制造业五块之一是模型和仿真,实际上就是中国的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但是没有办法,所有翻译里面都叫模型和仿真,不叫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实际上是我们的创新设计。当然制造环节是核心,下面是配送和用户,这是先进制造业的五大部分。
 
  五大部分做什么?做得事情就是信息技术和原来制造相关的环节,能够完整的结合起来。你只要把这五块一看,就知道实际上是是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结合起来的新的制造业产业体系。
 
  第五个概念是工业4.0。工业4.0是2013年提出来的,这个概念是德国的企业界,科技界和政府联合研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德国制造如何焕发青春,因为在世界制造业格局里面,德国处于第二阵列。第一阵营只有一个“美国”,第二阵列是德国、日本和其他。为什么它是第二阵列呢?因为它在制造这块是第一位,但是IT方面与美国相比有重大的差距,这是德国人自己总结的,不是我总结的。所以带来了如何把长的部分继续发挥,短的部分补上,所以有了德国工业4.我。
 
  德国工业4.0理解它是三条线两个领先。领先的市场,领先的供应商,这是他要追求的目的。如何实现?三条线,企业环节数字化无缝对接是一条线,垂直整合是一条线,从用户需求一直到设计经由制造再回到用户这样的垂直整合。第三条线是横向整合,整个工业链、产业链实现协同和优化。而这个协同和优化是在CPS环节下,差不多几句话就把4.0已经把握住了。
 
  但是我们这样一看就知道,实现过程还是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结合在一起,当然最高形态就是CPS。通过三条线来具体完成它的优化、协同、高效率、高质量。目的是领先的市场和领先的供应商,也就是我们先进的,有竞争力的制造业。
 
  第六个概念是中国制造2025,这是去年我们国家以国务院文件的方式发布的中国制造业如何来实现由大变强,从第三梯队进入第二梯队,再到建国100周年左右我们进入第一梯队,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文件。这个文件无论是周济工程院院士,他是中国制造专家执行委员会的主任,他在解读的时候,还是我们苗圩部长在解读的时候都说的很清楚,这个文件有两个关键点。两化融合是主线,智能制造是方向目标,所以理解中国制造2025,这一句话两点是关键。
 
  我们把六个概念或者六类概念一起看,我们知道它从路径上来看,就是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要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技术。材料、能源、信息结合起来,要形成新的支撑工业发展,制造业发展新的资源基础,然后目标都是先进的现代化,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所以我说概念分层,异曲同工,理解这一点是很重要。
 
  好,第二点我们说大势所趋,全球变革。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在制造业第一位的概念发生如此大的集中爆发和这样的产生,确实预示着制造业要发生变革,而这个变革是全球性的,是必然的,所以叫大势所趋全球变革。所谓大势所趋是有三个最重要的力量推动着这个变革。第一个变革是技术的力量,我不想多说,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结合在一起变成可能。原来我们光有通信网络,有计算机,有手机,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完整结合是不行,这也是原来我们即使有CRM、ERP,但是真的使得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变成一体化支撑制造业的技术体系没有实现,但是信息技术,这几年的发展,这个转折点到了。因为这个转折点到了,所以信息资源才能跟物质材料一样,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资源,这是第一点,技术的力量。我们制造业的发展,每一步重大变革都是技术推动的,所以这次重大变革背后最核心是技术。
 
  第二点,需求在发生变化。我们说有几个最核心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收入提高了。第二个因素是环境改变了。第三个因素是供给改变了。因为技术产生了变化,所以有新的产品供给改变了需求,由于我们处于网络化和全球化的环境,所以导致了需求的变革,需求的差异化和同类化。由于我们收入在不断地提升,我们有不同层次的需求,而这样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于带有网络的,数字的的产品需求提升。第三个巨大动力是市场竞争,竞争在推动着各个方面的变革。而这个竞争,尤其是国际的竞争我们正在面临着极其重大的变革。中国的制造业叫前面有发达国家再制造,所以随着智能制造,先进制造,工业4.0,对人的依赖将逐步的减退,劳动的成本在整个制造产品成本中比重持续下降,那么发达国家的再制造就变成了可能。然后我们很多企业在长三角这片已经有不少企业向越南、印尼、菲律宾转移。几乎在你们视野之内应该都有这样的例子,这是国际竞争带来的一种压力和推动,所以我们说这个变革是大势所趋,而且这个变革是全球性的。从产品开始到装备到生产工艺,到整个生产线,到企业的管理,到我们和用户的关系,供需结合的模式,到供应链,产业链,生态链,在所有的环节里面,没有一个环节不受它的影响。
 
  也就是说,我们要提供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产品,我们要在竞争中提升我们的竞争力,不被别人吃掉,我们必须要在相应的各个环节来把这样的新的技术,新的模式加进来,成为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它是全球性的,是必然的,全球的。这样讲可能稍微抽象一点,我们可以讲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就是机床,对于中国的机床行业来说有一件大事是一定不要忘记,而且历史一定会把它记住的,那就是沈阳机床厂的I5机床,一开始是引入,逐渐中低端起来,但是中高端一直在国外控制底下,因为中高端的数控机床技术含量十分的高,国外相应的企业和国家会把这样的技术封锁,不向中国转让。但是取得了真正突破性的竞争,就是沈阳I5机床厂,这个机床是完全原产的,它的性能和今天一流的高端数控机床能力一点都补差,而且在其中几个关键地方已经超越了国际同类机床企业的水平。这里面几个关键的地方是什么呢?
 
  首先是它的大脑,它的操作系统的通用性,和它对新需求的适应性,是国外同类机床原有大脑数不具备的,当然这也是后发优势,这就是信息技术(软件)。I5,为什么叫I,这个词既是智能,又是网络。这个数控机床是网络化的,所以当它接到任务以后,不是说本机操作人员为新的任务进行调整,因为数控机床对新的任务是要调整的,参数要进行调整的。而是可以通过网络来集聚后台资源力量,对新的需求进行调整,这使得它的机床适应能力,智能化程度有了提升,这也是我们第一位的,同时它还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商业模式对我们在座所有机床厂一定要记住,这个冲击是极其巨大的,就是零元购机,按小时收费,按服务收费。
 
  你看它是机床,它是创新,它是重大突破,它是我们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装备,它又是信息技术、互联网完整的融合在一起。这个机床是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融合,是两种技术融合在一个产品上,这个变革确实是很大的。
 
  然后我们看变革第二个最直接的例子3D打印也是最典型的两种技术融合在一起,在同一个生产过程,两种技术融合在一起的优化协同的过程。为什么说3D打印厉害,实际上真正厉害就厉害在这里,我在北航看它打飞机起落架的支架,首先是材料是钛和金粉,然后有程序控制的机械臂,机械臂是我们的装备,是体能、运动,精密的运动。然后控制它运动和材料融化并打印到这个点上的是软件。所以我们说这是经典的在一个生产过程里面结合在一起,新的技术能力,改变着我们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的例子。
 
  我们还看一个例子,去年去了一个常州的小企业,也就几个亿的规模,他们是生产传感器的。去的时候它的生产线正在改造中,就把原来人工的装配线变成全自动的生产线,他说大概年底就完成,整个人工生产线就没有了,变成全自动生产线。这条全自动的生产线是这个企业完全自己设计和生产的,所有的装备是自己生产的,控制的系统是自己研发的,就完全自己做的。从原来人工的装配线到自动化的装配线,其中发生的变化是什么呢?如果用工业4.0的话,那就是制造过程数字化的无缝对接。整个装配过程是数字化的无缝对接,再不是通过人的大脑来转换的无缝对接。这个无缝对接怎么实现?这也是今天我们在讲智能制造最核心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把机械自动化和数据自动化,这两条线合起来。
 
  或者说数据的过程和信息的过程两个过程变成一个过程,这就是子乐趣过程,那么为什么这个小企业,也就花几十个人员,这样一个自动化的生产线就全部完成了呢?它就实现了这两个过程的融合。我们在座大部分企业如果你只要用心的话,你真正能把信息或者数据的过程自动化能够做到的话,那么你今天走向3.0,4.0基础就有了,如果没有这一条,要靠别人做得话,是可以的,但是你绝对没有我刚才说的那个企业,两年他可以把投资全部收回来,而且不受制于任何人。只有你自己对生产过程的数据或者信息自动化,你才能把握,别人把握是不行的。
 
  接下来讲第三部分,政府怎么看?政府怎么应对?我们讲四个回归。第一件事情是回归到制造,我们讲这六个概念,这个路径都是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融合,它的核心就是制造业的先进、现代化、竞争力。而制造业的本意是制造,是物质产品的生产,你如果不是物质产品的生产,你就不是制造业。我们一定不要把这件事情忘记了。所以作为政府的管理部门,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点,为什么物质产品的生产如何重要?是因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一个大国变成世界的强国,没有制造业的现代化,没有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做不到的。我们看今天列举出来的差不多20来个发达国家,没有一个国家不是经历了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不经历工业化和有一个强大的制造业支撑,你不能进入发达国家。
 
  中国今天已经是老二,在多级世界中你能够成为重要一级,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强大的制造业,根本就没有积累。所以我们说第一个回归是要回归到制造,要把制造的意义和作用真正看清楚。但是我在这里说一下,从国家的角度看和地方的角度看是不一样的。国家是要完整现代化体系,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体系,但是地方不是,地方是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来把自己有比较优势的这块做好,绝对不是说我也来一个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这事情就麻烦了,那全中国同构这个事情就没法做了。
 
  第二件事情是回归到企业。产品是谁做的?是企业做的,所以不是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做了制造以后,要么他自己变成了制造企业,要么它是混业经营,多业态,跨境经营,其中一部分是制造业。我们要把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起来,而不是使得我们这个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削弱,受到削弱就麻烦了,主体就没了,国家竞争力从哪里来。制造企业在这个过程里面,要借助这个变革来变得强大,变得有竞争力,而不是受到削弱。当然有生有死是正常,在这个过程里面有的企业要死亡,有的企业要成长,我们不能保护僵尸企业,这是大家最流行的话,这个不应该。但是政府在宏观上,在经历这个过程,铸造企业这个主体是强壮的,是发展的,而不是削弱乐观,这一点是政府宏观判断极其重要的关键点。
 
  第三件事情是回归到市场机制,市场竞争。今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主要的,一个是产能过剩,一个是中等收入陷井。产能过剩是因为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我们要形成这种产品的供应能力变得十分有利,不再像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前一样如此的困难,所以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的一只手是重要的,但不是决定性的。为什么?因为政府手头的资源极其容易让这样产能过剩的故事重演。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市场机制最核心的是竞争,竞争来促进创新,通过创新来淘汰落后,而不是动用非势场的力量来干扰资源配置,导致大幅度的产能过剩。
 
  中等收入陷井,经济学家有很多的解释,我分析来分析去,最核心的一条,不管是中等收入陷井,还是高收入国家陷井,两个是一样乐观,今天希腊和欧洲出现的问题,在今后几年里,类似希腊的问题在N个发达国家会产生。你创造财富的效率和获取财富数量之间是不是一致,所以中等收入陷井和高收入陷井都是一样,说到底就是全员劳动生产力提升和收入增长两者之间谁跑的快。只要全员劳动生产力跑不过收入增长,不管是高收入,还是低收入,这个陷井都出现。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寻找新的模式。
 
  第四件事情回归到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构成的要素变了,但是评价指标没变,所以我们不能把这两样东西混谈。我们核心的还是市场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利润能力。这些能力合在一起,体现到一个企业和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三个核心的指标。
 
  第一个核心指标是全员劳动生产力。第二个指标是市场占有率。第三个指标平均利润率。我们说构成竞争力要素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这三个指标没有变,所以我们要从宏观的角度,其实这也是微观的角度,但宏观跟微观相比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回归到这个上面去。
 
  第四个是企业应对的思路。企业应对思路五步曲。第一步认识自己,企业要应对首先要认识自己,大家一定要知道,认识自己比什么都困难。比战胜你的敌人困难很多,认识自己你是做什么的?你这个产品谁要的?你这个产品在未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材料变了?制造过程变了?是颠覆性的,还是持续性的,还是需求变了,还是替代产品出来了?市场环境,谁会进入到你这个市场里面,你的竞争对手是谁,又怎么样?你所在这个产业链里面,所在的价值链里面,所在的生态链里面你是什么位置。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一定要认识清楚,你不认识自己,不把自己认识清楚,说我要互联网+,要+互联网,要智能制造,要智能装备,那都是一种冲动,而不是解决问题。
 
  第二步要有选择,选择你的发展方向和战略,你是在这个地方做下去,是按照趋势改你的装备、改你的商业模式,还是我要转,是升级还是转型,把你的方向战略要确定下来。确定下来以后和前面自己的分析以后,你要找到生存发展或者说你要找到让用户买你的产品给他一个理由的时候,你现在最主要缺的是什么或者你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该有IT解决的,比如说数据和信息自动化,必须由IT方式来解决,你用别的方式解决不了,所以要分析你的关键问题是什么。这个关键问题构成要素是什么,然后是该用什么方式解决用什么方式解决。
 
  第四步,分析完以后,一个具体的企业有好多事情要做。你不可能一步都能做完。像刚才我说的这个企业,能够用大概两年左右时间完成实现自动化,大部分企业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我们要一步一步来做。既然要和确定的方向战略连接起来,又要行动,把切入点找准。
 
  第五步我们要评价,我们要定期评价,反馈,什么做对了,什么没做对。然后再进入新的循环。大概我就说五点构成企业应对的主体。我们不能概念主导,我们不能先入为主,我们不能用斧子切菜,我们一定要回归到制造业的本意,回归到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回归到企业确定的战略和方向实事求是一步一步去做。
 
  好,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

活动合影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杨学山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