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数据 > 正文

大和有话说:别迷恋大数据 从一杯奶昔的故事,搞懂“创新的用途理论”

2018-11-30 11:16:48  来源:dahetalk

摘要:量化数据只能解决了“相关性”的问题,却无法告诉你之间的“因果关系”。
关键词: 大数据
  最近看完了破坏式创新大师Clayton Christensen的新书《创新的用途理论》(Competing Against Luck)。书中提到,全球有84%的高阶经理人认为,创新对于企业的成长极其重要,但却有94%的受访者不满意他们目前的创新绩效。
 
  因此,作者针对“创新”这项议题,提出了“用途理论”(Theory of Jobs to Be Done),试图了解消费者在“采用”产品与服务时,是为了什么“用途”。一旦了解顾客背后的决策机制,就有机会大大提高创新成功的机率。
 
  接下来,就让我用一杯奶昔的故事,简单说明“用途理论”的概念。
 
  一杯奶昔的故事
 
  一九九〇年代中期的美国,有一家快餐连锁店,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研究如何增加奶昔的销售量。他们针对那些奶昔消费者进行问券调查,访问他们要增加哪几种口味,降低多少价格,才会愿意多买一些奶昔,并且依照问券结果进行多项改变。只不过几个月后,业绩仍不见起色。
 
  后来,这家奶昔店舍弃了问券调查,决定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究竟顾客买奶昔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什么任务?
 
  改用这个观点出发后,某天他们在店里待了十八个小时观察顾客:顾客都何时来买奶昔?他们穿什么?他们是独自来买吗?还会顺便买其他东西吗?是内用还是外带?
 
  结果发现,有不少顾客都是在早上九点以前独自来买奶昔,而且他们几乎都只买奶昔,买完就直接开车离开。研究人员便好奇的访问了这些客人:“为什么你想来这买奶昔,你买奶昔的用途是什么?”
 
  他们很快地发现,这些早上来买奶昔的客人都想解决同样的任务:他们开车上班的途中遥远又无聊,需要点东西为整趟路程增添乐趣。他们现在不饿,但他们知道再过两三个小时就会饿了。
 
  相较于易掉屑的甜甜圈、一下就饿的香蕉,这杯浓稠的奶昔,刚好可以让他们在开车时,一手拿着慢慢吸,而且还可以维持几个小时的饱足感。
 
  因此,研究人员终于搞懂了,这些客人根本就不在意奶昔内的成分,他们要的不过是“帮我维持清醒、有事做、使早上开车上班更有趣”的东西罢了。
 
  也就是说,对通勤者而言,在奶昔里加入果粒、巧克力碎块,让每一口奶昔都变得有趣,可能会比口味、容量、价格还来的重要。
 
  其实,大数据未必完美
 
  其实,许多企业都跟上述的快餐店一样,习惯只以量化数据作为决策依据。
 
  然而,那些数据最多也只能告诉你有87%的青少年比较喜欢巧克力奶昔,却不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些顾客会比较喜欢巧克力奶昔。
 
  也就是说,量化数据只能解决了“相关性”的问题,却无法告诉你之间的“因果关系”。
 
  若光从数据表面来寻找创新机会,很可能就会像大联盟传奇捕手Yogi Berra所说的:“我们迷路了,但我们开得很顺,正快速前进!”花了大把钞票与时间创新,最后却一事无成。
 
  顾客要的不是1/4寸的钻头,而是1/4寸的洞。
 
  换言之,经理人在进行产品创新时,绝对不能只当个数字分析师,而是应该也作为一个解谜者,试着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撷取意义,找到背后的因果关系。
 
  一旦找到顾客真正的用途,创新就不再需要跌跌撞撞、东修西补了,这样也才更有机会在市场上一战成名。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zhangyu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