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数据 > 正文

云服务格局初定但犹存机遇,中小玩家需发力“特色云”

2017-05-18 11:58:42  来源:钛媒体

摘要:虽然“云服务”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其真正的起步还得从2006年亚马逊云服务AWS的“一炮打响”开始。当年,如同智能家居的“智能音箱”一样,亚马逊在云服务领域也走在了前面,也由此引发了后续的云端之战。
关键词: 云服务 大数据
\

  虽然“云服务”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其真正的起步还得从2006年亚马逊云服务AWS的“一炮打响”开始。当年,如同智能家居的“智能音箱”一样,亚马逊在云服务领域也走在了前面,也由此引发了后续的云端之战。
 
  时至今日,亚马逊已然成为了云服务的行业老大,相信这一格局短期内应该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动。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外的微软、谷歌、IBM,抑或是国内的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等,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巨头相继进入了云服务,并开始逐步发力。
 
  放眼全球,云服务市场继续扩大,竞争也愈加激烈
 
  以公有云市场为例,据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Gartner预测,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将从2016年的2092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2468亿美元,增幅高达18%。最高增速将来自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预计将在2017年增长36.8%,达到346亿美元;SaaS(软件即服务)预计将增长20.1%,达到463亿美元。
 
  另外,根据分析公司Canalys最新预计数据显示,亚马逊AWS在全球IaaS市场保持了主导地位,全球市场份额稳定在31%,紧跟其后的是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微软、谷歌以及IBM。其中,与去年同期相比,微软份额增长了93%,谷歌则增长74%,增速明显高于AWS和IBM的43%和38%。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第一,虽然公有云只是云服务的一部分,但也影射出当前云服务市场的可观增速;
 
  第二,随着几个超级玩家的加入,云服务市场随时都在发生细微变化,而亚马逊的先发优势正在被微软等追上,透露出其中竞争的激烈。
 
  国内云服务尚在初期,但主流玩家已基本各就各位
 
  国内市场,最早做云服务的是马云爸爸的阿里巴巴。发展至今,在它之外,腾讯、百度、金山、华为等软件与服务企业也已经踏足这一市场。一时间,国内云服务市场群雄并起。
 
  据统计,中国云服务市场的总体规模在2016年达到了516.6亿元,较2015年增长34.08%。但是站在国际角度上,仅仅是2016年Q4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就已超过70亿美元(约合482.15亿元)。两相对比,我们可以获知,国内公司对于云服务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市场也并没有真正打开,尚处于发展的初期。
 
  在另一方面,虽然国内的云服务市场规模在全球市场并没有占得多大的份额,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前提条件的存在,不管是整合转型业务的现有企业,还是白手起家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的公司纷纷开始涉足进来。
 
  根据上图中列出的云服务部分玩家,我们能够对当前国内的市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全球市场上,亚马逊、微软、谷歌、IBM等企业名列前茅。
 
  反之国内,因为相关监管政策的原因,虽然早早进入了国内市场,一直受到压制的这些外资企业却并没有占据太大的份额。比如2013年进入中国的亚马逊,直到去年9月份才成功的将自己的身份“合法”化,而在此之前,其在国内云服务市场的份额一直没有打破5%。
 
  得益于这个“喘息”的机会,阿里云、金山云等本土云服务商得以开疆拓土。据IDC数据显示,在去年国内的IaaS云服务市场中,前四名分别是阿里云、天翼云、腾讯云和金山云。其中,仅阿里云就占据了40.67%的份额,相比于2015年增幅达到了31.3%。
 
  从阿里巴巴首次试水云服务至今,腾讯、百度、小米、华为、云问、七牛云、神州数码等众多企业都开始布局自己的云服务市场。
 
  如同平常做生意一样,随着选择的增多,云服务商为了拉拢更多的客户,一场价格战也开始打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要数腾讯云以1分钱中标厦门政务云、中国电信1分钱中标辽阳市信息中心硬件平台项目、中国移动0元中标上海电子政务云项目等“赔本赚吆喝”的案例。
 
  此外,作为国内云服务老大的阿里云也没能避免价格战的冲击。据相关统计,在2015年至2016年,阿里云就曾先后十余次调价。而在今年举办的“云栖大会·深圳峰会”上,阿里云又一次宣布了调价。
 
  随着更多竞争企业的出现,以及一次又一次的价格战,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云服务主流玩家差不多已经各就各位,而他们之间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在逐步升级,直到格局大定。
 
  格局初定,大玩家之下,中小企业机会犹存
 
  在全球云服务市场,IaaS和PaaS云服务市场的领头者是亚马逊、微软、谷歌和IBM,而SaaS市场的老大队伍则是微软、Salesforce和IBM。可以说,不管是竞争格局还是市场格局,全球市场基本已经敲定。与此对应的是,当前在国内,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云服务的时候,业内就有评论认为国内市场格局已定。
 
  的确,IaaS已然是阿里云、腾讯云等云服务的主战场,在这一领域,中国的“亚马逊”等玩家已经可以确定了。不过,其他两个领域可就难说了。
 
  云问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兼COO茆传羽认为,从整个云服务市场上看,底层的IaaS服务已经是很难进入了,但还有PaaS和SaaS的广阔空间,尤其是SaaS。而面向特定领域切入的SaaS将会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在IaaS之外,PaaS、SaaS云服务市场的机会还有很多
 
  前面已经说到,国内市场上的阿里云等企业在云服务的布局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主攻IaaS,兼顾PaaS。
 
  七牛云直播产品经理伍双表示:“BAT做云服务这种IT的基础设施是非常有优势的。尤其是阿里云,目前在国内是当之无愧最大的云服务厂商,产品线分布广泛、涉及领域也很丰富。但是这种优势主要是集中在IaaS和PaaS层面,就是底层和中层上面,这类服务的提供都是容易标准化的。”
 
  从伍双的话中我们了解到,相比于IAAS和PASS云服务市场,因为没有出现巨头,中小企业在SaaS市场中所受的“挤压”相对较小。
 
  不过,在此之外,我们也注意到一个现象。
 
  此前,中国信通院对于国内云服务市场进行了一个预测,从上图我们也可以看到,相比于IaaS和SaaS云服务市场,虽说PaaS也在阿里云等企业的辐射范围之内,但在总体中的市场份额简直少的可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就意味着该市场有着更大的增长空间,也有着更多的机会。
 
  PaaS模式的关键在于平台,使得互联网产品能够通过其服务快速集成各种功能。这对于行业壁垒高的SaaS应用来说是一种“打通”,能够让其实现更多的价值。
 
  又比如在物联网,借助于PaaS开发平台上整合了的物联网底层联网组件和方案,开发者能够直接调用这些组件和方案以自动解决底层连接和存储,完成底层联网开发,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核心业务、用户体验优化等其他方面。
 
  因而,PaaS模式的云服务还是有着一定必要性的。
 
  PaaS、SaaS之中,垂直领域尚有更多可挖掘机会
 
  为了更多的了解云服务,镁客网同一时间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发现,除了宏观的市场,“垂直领域”是一个多次被提及的词汇。
 
  “云计算大范围市场已经充分竞争了。中小企业要挖掘垂直的功能领域,做‘特色云’,或以某个特定行业领域作为深耕点,提出完整解决解决方案,注重云服务的‘服务’,这样还是会有很大机会的。”茆传羽说到。
 
  当前,纵观国内的各类云服务供应商,除了IaaS、PaaS、SaaS这种宏观的划分指标之外,在微观上,或者说在细分领域中,我们能够看见更为多样化的云服务类型,比如云问、小i机器人这类问答机器人云平台,以及智城云、云智易等物联网云平台等。
 
  用伍双的话来说,在上层的SaaS服务或者特定行业的PaaS层服务中,BAT这类企业是做不来的,而这就是中小企业的机会,就看最后谁能切的够准,产品也做的够好。
 
  以去年火起来的直播行业为例,除了衍生出的“网红经济”等新型领域之外,也催生出了直播云这一类新生云平台类型;又比如思必驰、BroadLink等人工智能企业所推出的各种“特色云”。
 
  这些云平台都是以解决垂直领域的各种问题而存在。虽然在整体覆盖面上,他们的业务辐射范围没有BAT等企业那么的广泛,但是论到专业性和解决方案的完整性,却还是有着一争高下的实力。
 
  此外,除了现有的垂直领域,接下来还将有更多的领域被挖掘。到时,谁能独具慧眼,手握高质量产品并率先进入,或许就会创造一个如同亚马逊的“神话”也说不定。当然,与大型云服务供应商合作,背靠其力量以更好地布局也不失为一个上上之选。
 
  总结
 
  相比于全球,国内的云服务市场才刚刚起步。纵然阿里云的市场增长速度已经比肩亚马逊和微软,并被业内人士合称为“3A”,但这也只是一个“个例”。
 
  眼下,虽然国内的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华为等企业都开启了云服务相关的业务,在大型企业的“威压”下,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过,在细看之后,我们也知道,受限于企业发展方向等因素,即使是大企业也有着力所不能及的地方,而这就是中小型云服务商能够得以喘息并存活的机会。
 
  因此,本文的结论就是:
 
  立足于国内,虽然大型企业纷纷踏足云服务市场,但是在IaaS市场之外,SaaS市场却尚未有巨头介入,或是没有“生”出巨头。而PaaS由于上下两层的挤压也一直未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两大市场将是中小型云服务商的机会。
 
  最后是一句忠告:
 
  对中小企业来说,相比于一味求全和大包大揽,提高自身市场或技术优势、深挖某一垂直领域才是最明智的选择,甚至是唯一出路。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liuh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