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网络传播:让公众触摸到抗震脉搏

2008-09-28 15:46:01  来源:新华报业网

摘要:综观三大门户网站的地震专题,可以明显地看出互联网在突发性灾难新闻报道上的特色和优势。或许正像新浪CEO曹国伟先生说的那样:“网络,正在改变救灾进程”。
关键词: 新闻 网络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8级特大地震。5月12日14时53分,据地震发生仅25分钟,首条新闻“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通过新浪网对外公开发布,并迅速在网上传播,全国网民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到了灾情。紧接着,新浪、搜狐、腾讯三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专题报道,追踪地震灾区的最新资讯,并且提供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互联网正通过自己的方式让公众迅速、立体地感知这场四川特大地震灾害。

 寻亲、祈福,掀起网民的关爱接力潮
 天灾无情人有情。灾难发生后不久,新浪、腾讯、搜狐三大网站在地震专题报道中纷纷开设寻亲和祈福专栏。网络寻亲,即广大网友借助互联网这一强大的信息平台,依据求助者提供的亲友信息,充分动用自身资源,帮助求助者早日找到自己牵挂的亲友。而网络祈福,则为网友提供了一个充分表达内心关爱与美好祝福的话语平台,同时网友的积极参与也为网络祈福活动营造出了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舆论环境。腾讯网在自己的祈福活动中这样写道,“一声祈福,唤醒一个梦想;一盏烛光,点亮一份希望”。事实上,在诸如这样的网络互动中,腾讯网拥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由于掌控着网络聊天工具——腾讯QQ这样的强势资源,腾讯在自己的赈灾专题中推出了祈福版QQ的下载和带有蜡烛祈福图案的个性签名。腾讯用户只需将“/祈福/”输入自己的个性签名,便可以点燃一盏象征着希望的烛光,同时可以邀请自己的好友加入到这样的爱心传递之中。网络寻亲和祈福专栏的开辟,掀起了网民之间的关爱接力,也表达了广大网民对灾区人民的祈祷与祝福。
 论坛、社区,吹响志愿服务的网络集结号
     如果说,寻亲、祈福并没有淋漓尽致地发挥网络总动员的功效的话,三大网站自身的论坛和社区则在此时吹响了一支嘹亮的网络集结号。以新浪网为例,为配合地震专题,新浪充分整合了自身的播客、拍客、新浪吧、邮箱等互动资源,推出了“绿丝带——新浪在行动”的专题论坛,并以“每个你都是抗灾最前线”为口号,除动员网友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外,还在新浪吧开设了“网友互助圈”、“领养孤儿圈”、“绵阳同心圈”、“地震知识圈”等互助专栏,网友通过参与这些人气颇高的论坛,不仅能了解到更多救助灾区的途径、将自己的爱心传递,而且能够获得更多的抗灾知识,提高自己理性应对灾难的能力。而值得一提的是,新浪通过这条网络“绿丝带”,集结了一大批志愿者,他们在相关志愿组织的带领下直赴救灾第一线,提供实际的救助和支援。
 视频、博客,展现个性、多元的微观信息
 为配合各自的专题报道,三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了相关的视频与博客,显现出新媒体在灾难报道方面的优势和力量。对于地震这样的重大灾难性事件,受众不仅希望能接收到迅捷、权威的宏观信息,同时也希望接收到个性、多元的微观信息。这里需要说明两个概念。所谓突发事件的宏观信息,一般是官方针对突发灾难性事件所发布的政策、决策、部署、统计数字、公告等,多为事件的本质性信息;而突发事件的微观信息,多为来自个人的体验式报道,是当事人亲临事件发生现场,通过观察、聆听、询问、感受所采写的个案式报道,多为事件的现象性信息。视频、博客传递的多为微观性信息。视频的真实性高、现场感强,能够满足受众对于传统的图文信息接受之外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视频通常由置身灾难现场的当事人在第一时间上传,真实、真切,而且很多视频资料在以播发宏观信息为主的传统媒体上不易看到,所以非常吸引受众关注。相对于视频,博客可能是更为大众化的微观信息传播方式。博客写手中,既有普通百姓,也有资深的专家、评论员,博文涉及的内容既包括置身现场的当事人的感性体验,也包括各领域专家就如何完善灾难预警、地震时如何进行有效自救的理性探讨。总之,受众能够通过视频、博客获得个性化、多元化的视角,而这些视角的获得将大大满足受众对于微观信息的需求。
  在线捐款、电子地图,开拓抗震救灾的崭新思路
  地震面前,网络媒体的“web2.0式”救灾在行动。地震发生后,三大网站纷纷在第一时间推出了在线捐款方式,并及时公布统计的捐款总数,这种以网络为载体的公开透明的捐款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捐款、汇款的效率,有效节省了人力、物力。与此同时,那些及时得到更新的捐款总数也能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士气。同样依托网络技术,三大网站均推出了电子地图和动画演示,清晰地展示了四川省各灾区的救灾情况和灾情日志。只须将鼠标移至电子地形图上与各个灾区城市对应的橙色标志,特定灾区的即时新闻信息就会马上显示出来。因此,为网民定点了解地震发生地的即时情况提供了便利,也为一线的抗震救灾开拓了崭新的思路。
 天气预报、抗灾知识,提供科学、及时的救灾依据
 在重大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服务性信息必不可少。面对灾难时,受众往往根据服务性信息中提供的具体可用的信息方法,决定是否做某事,或如何做某事。在服务性信息的提供上,我们的传统媒体往往囿于报道篇幅所限,难以全面、细致、深入。相比较而言,网络媒体能有效利用超文本链接、相关专题链接等方式,尽可能全面、周到地将服务性信息融进自己的专题报道。从新浪、腾讯、搜狐制作的地震专题报道中不难看出,服务性信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如此大容量的服务信息当中,不仅包括灾区的天气、地质预报,而且包括灾民的吃、住、饮水、治病防疫、生产自救以及重建家园等与灾民利益密切相关、为广大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网络媒体提供的这些贯穿救灾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信息,不仅稳定了民心,而且为一线的救灾提供了科学、及时的依据,有利于将地震灾害的损失降至最低。
 心理救助、专家解读, 凸显网络传播的理性力量
 在这次突发事件报道中,网络媒体在采用全景式的记录模式、力求让受众对信息的获取与事件同步的基础上,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策划和挖掘。如腾讯网推出的“心理救助”和“专家解读”专题便凸显了新闻策划者自身对于地震灾害的理性认识:一方面认识到受害民众在经历了如此巨大的灾难后,需要寻求有效的心灵慰藉。对于这种精神需求,政府的应急救灾体系往往无力满足,而灾区的救助任务繁重,专业心理救助人员供不应求,很可能因为不能及时提供救助,错过了心理危机介入的最佳时机。此时,网络媒体若能及时开设“心理救助”专题,不仅可以使一些网民摆脱因突发灾难导致的心理困扰,还能在更多的网民当中普及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知识,促使更多的网民加入到心理救助的志愿者行列中来。腾讯网就是通过邀请众多心理专家做客指导,针对网民现阶段容易出现的孤独、焦虑、恐惧等危机心理开出“处方”,告知网民如何有效避免这些负面情绪。另一方面,通过“专家解读”专题,对如何加强灾难预警、灾难发生时如何有效自救、怎样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等问题都进行了理性分析,使受众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临危不乱、处乱不惊。
 综观三大门户网站的地震专题,可以明显地看出互联网在突发性灾难新闻报道上的特色和优势。或许正像新浪CEO曹国伟先生说的那样:“网络,正在改变救灾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三大网站的地震专题都突出了参与合作的传统媒体,而新浪、搜狐在此基础上开始与新兴的第五代媒体合作,开通了手机博文和手机播报。应该说,这种新老媒体的联动,既能弥补单个媒体自身固有的劣势,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个媒体的传播优势、不断地强化新闻信息传播的广度和力度,因此必将成为新闻传播方式的一大变革趋势。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