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网络传媒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

2008-10-21 09:32:22  来源:传媒观察

摘要:大众媒介,特别是青少年偏爱和擅长的网络媒介,在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和充分的信息资源、娱乐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同时,也让少年们开始重新审视他们赖以成长的这个世界,重新进行自我
关键词: 网络传媒 青少年

  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渗透于人们生存的各个空间,已经成为除家庭、学校、同伴以外影响个体成长的首要因素。大众媒介,特别是青少年偏爱和擅长的网络媒介,在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和充分的信息资源、娱乐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同时,也让少年们开始重新审视他们赖以成长的这个世界,重新进行自我定位,不断地追寻“我是谁?”这个古老而永存的人生课题。在青少年自我探索的生命历程中,现代传媒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

  网络传媒与自我同一性危机

  最早提出“自我同一性危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1902—1994),埃里克森将人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考察个体心理的发展,他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强调自我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自我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发展力量。

  我们的社会已经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伴随着新科技带来的变化不仅有利益,还有危险,有时甚至还有潜在的灾难,很多科学家、社会学家称科技新时代为风险社会。网络媒体作为新科技的产物,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捷、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风险和隐患。网络媒介新颖独特、范围广、缺乏过滤,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大众性”、“不确定性”。在风险社会里,网络媒介向青少年开放了成人世界,这样成人世界的冲突、矛盾就直接暴露于青少年的视野里,网络媒介使青少年更容易直接接触到一些让成人都感到不安的讯息,如暴力、色情、欺诈、谎言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可能会因为网络媒介内容的矛盾、冲突以及虚拟性变得更加不确定。

  网络平台成青少年展示自我舞台

  青少年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是一种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内化程度较低,包括了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们所特有的心理、角色及其精神需求、价值观念、生活模式以及行为方式等。胡疆锋认为,“‘亚文化’(subculture)是通过风格化方式挑战正统或主流文化以便建立集体认同的附属性文化形态。”当前青少年亚文化无论在外表、服饰、语言、行为或是音乐上,都有一套他们自己所独有的价值体系和观念,传达的是对传统思想的颠覆,对主流文化的挑战甚至是对抗,他们期盼能从传统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循规蹈矩中解脱出来,不受束缚,渴望自主。青少年亚文化轻松、游戏、反叛的特点,是他们制造快乐、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由于网络世界不存在“边缘人”、“过渡人”的问题,网络媒介为青少年展现自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青少年文化注定与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透过网络媒介,青少年能够以完全自主的方式,创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建构自己的道德标准,也能以完全平等的方式与成人世界展开对话,改变自身的处境,网络媒介话语权的草根性、互动性、民主性、无约束性、彰显个性等特点,在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的同时,也强烈地吸引着青年人。

  在网络传播异常迅速的现代社会里,青少年不仅不再是“边缘人”,而且有着青年人独有的优势,“后喻文化”的特征在当今社会突出地显现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当代社会已经出现了“反向社会化”的倾向,即思维活跃的青少年把握了最新最有效的知识技术,然后再向儿童和成人延伸。网络这个第五大传播媒介极易成为青少年寻找自我,展现个性,追求自由、平等,躲避各种压力的“隐形翅膀”。

  在媒介使用和媒介表达上,青少年和父辈也已经不在一个平台上“对话”了,新技术媒体及其产品消费与服务的主体无疑是青少年,“文化反哺”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现象。在价值多元的时代,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具有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可以及时收集到大量信息,使得网络新传媒有“大众性”的特征,使以往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与传统媒介相比,那种普通民众缺少话语权的情况得到极大的改变,具有“边缘性”、“抵抗性”、“风格化”的青少年亚文化更是在现代网络传媒中找到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随着大量青少年亚文化涌入市场,亚文化风格正成为时尚的主题,网络媒体的话语权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这样的剧变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深刻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何以遏止网络媒介的消极影响

  网络媒介环境的“虚拟性”,媒介内容的矛盾冲突性,“媒介真实”的不真实性,都可能给当代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带来混乱。面对传媒新时代青少年自我认同危机,除了政府从宏观上对媒介环境进行管理外,媒体自身的自律和提升,学校、家庭媒介素养的教育,青少年亚文化的引导,青少年自身素养的提高,都是摒除网络媒介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

  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强和完善相关立法,优化传播环境,加强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引导,为青少年更有效地接触和使用媒介提供良好的环境,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另外,网络媒介传播的信息要加强过滤、选择意识,尽量减少超越青少年成长需要的内容。一般来说,大众传播媒介,是指职业化的信息传播机构,它们通过各类社会团体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只是一个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渠道,只有一个个具体的网站才是真正“职业化的传播机构”。网络媒体的自律应从各家网站做起。相对于成人而言,青少年更容易对媒介传播的信息产生认同、模仿,因此各大网站的负责人,编导和编辑们应注意媒介的内容要尽量符合社会规范,设计和追捧的偶像不要具有反社会的人格特征,为青少年自我认同提供良好的榜样。

  再次,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刻不容缓。刘京林提出,“由新闻界提供的图像常常是不完整和扭曲的”。但判断辨别能力相对不足的青少年往往认为媒体都是对的,是完全真实的,在信息种类繁多、庞杂的网络媒体世界里,青少年的信息获取能力、判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学校、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教育。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

  2、学习判断媒介讯息的意义和价值;

  3、信息创造和传递信息的知识和技巧;

  4、了解如何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我们要让媒介成为青少年自我成长的一种动力,而不是因为媒介的使用而沦为媒介或形形色色讯息的奴仆。

  最后,成人应顺应“后喻文化”的时代特征,加强新媒介使用和新媒介表达的学习。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关注世界的热情也日益高涨,外来文化以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大量涌入,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媒体对社会各个层次的受众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突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文化的影响广泛、持续、深远。青少年接触新媒体的热情程度很高,对新媒体关注、使用的技术水平也超过了其他任何年龄段,思维活跃开放的青年人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这个文化反哺的“后喻文化”时代,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和学习,加强新媒介使用和新媒介表达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指导青少年的成长。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

  参考文献:

  ①胡疆锋:《反文化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J].《青少年导刊》,2008(5)。

  ②陈亮:《论青年文化在传播中的社会导进功能》[J].《中国青年研究》,2005(3)。

  ③刘海:《论青年文化与大众传媒的相互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7(5)。

  ④贾秀娟:《虚拟社会与青少年社会化模式的变迁——从网络传播看青少年社会化问题》[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4(5)。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