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战略管理

2009-12-07 21:52:24  来源:eNet硅谷动力

摘要:企业战略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是为了在企业的全局、结构、未来等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所进行的综合性思考结果。企业战略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是在企
关键词: 石油机械 信息化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是为了在企业的全局、结构、未来等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所进行的综合性思考结果。企业战略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是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经常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产生的。

    企业需要战略管理是环境变化的要求,环境变化又促进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市场的动态多变性要求企业必须调整管理战略,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不断地增加和复杂化,企业经营环境风云变幻,表现出高度不确定性、概然性等特征,因而使企业的决策和计划常常与实际发生背离。这种环境发展的趋势将使企业管理的重点由单向管理转向适应环境变化的战略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增强战略意识和完善战略方针,以便用一种或多种战略思维来引导企业的发展。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也要树立新的战略观念,把企业发展战略问题作为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体系来考虑。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的环境及现状分析

    1.面临的环境

    在消费新时代,用户对石油机械提出了多样化、个性化、情感化等立体化的要求,对产品的外观、功能、服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变化除来自自身的用户需求的变化之外,还有同行对手所构成的市场供给方面的变化,其表现形式就是企业竞争。从我国石油、石化两大集团政策看,集团内部机械厂与其油田主业部分实行关联交易,原则上集团油田内部机械厂能够生产的产品油田主业必须在内部采购。近两年来,油田内部机械厂依靠内部市场保护政策,许多产品呈现出越来越快的趋同化趋势,加上油田内部机械厂熟悉油田市场,需求信息掌握迅速,所以,与油田机械厂商的联合也变成一种重要的销售渠道。

    随着石油机械产品要求向高档次、高水平的转变,以及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的需要,石油机械产品配套向国际化迈进。如大吨位修井机的动力配套多数选用卡特皮勒柴油机,钻井动力配套选用康明斯、底特律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石油工业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我国与其他主要石油机械生产国,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之间的竞争性明显增强。随着经济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国内石油机械市场已成为国际石油机械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加拿大等石油机械生产国抢占中国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外产品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给国内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竞争压力。

    2.现状分析

    伴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品种到门类齐全,从高精尖石油装备主要依靠进口到国产化,应该说我国石油机械取得了长足进展。以重大石油机械装备为例,石油开采用的三抽设备(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热洗车、采油车、修井机、洗井车等,勘探用的物探钻井机、测井绞车,钻井工程使用的电动钻机及配套装备等国内都可以生产,国产石油机械种类结构已经形成系统化、专业化,改变了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而且部分产品已出口到中东、中亚等国家。如1998年仅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就出口国内石油机械到18个国家,60种产品,共计1.2亿美元。但是,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从总体上讲经济效益普遍不好,基本上处于困境,有的甚至走到破产的边缘。

    综上所述,石油机械制造企业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企业要想圆满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明确的新的战略作指导。

    集成化供应链战略管理

    伊文斯认为供应链管理(SCM)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大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联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或者说,SCM是通过对供应链中的物料流和信息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与优化来满足顾客需求的整个管理过程,同时保证供应链中的成员取得相应成效。菲利浦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集成化供应链战略管理通过信息、制造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下市场对生产和管理过程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从而提高企业的快速响应能力。

    供应链战略管理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因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组成的跨度问题,供应链战略管理往往涉及到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之间的集成与管理问题。所以供应链战略管理模式比一般的管理模式更为复杂。实施供应链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新趋势,设计和运行一个有效的供应链对于每一个石油机械制造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有利于企业适应新的竞争环境,提高对用户服务水平,达到成本和服务之间的有效平衡,提高企业竞争力,渗透入新的市场,通过降低库存提高工作效率。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化、动态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济、技术及用户的需求不确定性增加,许多企业积极实践,坚信实施供应链战略管理可以增加新的竞争优势,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

    “市场响应第一”战略管理

    20世纪90年代,日本、美国等国的企业因市场环境变化,以时间为基础,推行基于弹性制造、快速反应、丰富品种、增加创新循环而构成的战略管理,取得了竞争优势,企业获得了发展。在世界进入快速型经济的今天,企业界普遍树立“速者生存”的观点,推行“市场响应第一”战略管理。

    1.定义

    “市场响应第一”战略管理指一个组织面对多变的市场情况反应敏捷,具有较高的响应程度和应变能力,并以用户为中心调整其经营方针,制订并实现组织未来的系统性的总体性谋划方案。

    2.特点

    (1)经营理念上首先体现以用户为中心,快速满足用户的要求,为用户创造更高的使用价值。用户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求是企业开发产品、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的根本,企业的行为应该定位于用户满意。用户受益的观念贯穿于企业开发、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全过程。

    (2)战略管理目标是对市场反应的快速有效。信息是重要的资源,时间就是金钱。企业应该随时洞察市场变化,及时反应,快速做出决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满足用户需求,越快越好。

    (3)战略管理途径是通过市场响应能力体系,通过内外资源集成,形成强大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用户当前和潜在的需要。

    (4)对市场的响应除用户的需求之外,还包括同行业的竞争者、配套协作商、国家有关政策及市场供应关系等。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做出快速决策。

    (5)“市场响应第一”战略管理要求企业组织高效,必要时组建战略联盟,建立准虚拟组织。

    3.影响“市场响应第一”战略管理实施的因素

    应用解释结构模型化(ISM)、层次化处理的方法,通过建立及变换可达矩阵等,建立影响“市场响应第一”战略管理实施的相关因素间递阶关系的结构模型示意图。

    在所有影响“市场响应第一”战略管理实施的因素中,技术创新和合作配套是影响“市场响应第一”的直接因素;企业文化、信息系统、员工素质是“市场响应第一”战略的基本资源保证;领导班子和组织机构是较深层次的因素,领导班子应发挥整体功能作用,企业组织机构必须不断变革;经营机制是“市场响应第一”战略深层次的因素;宏观环境是最深层次的因素,是“市场响应第一”战略提出的基本前提。

    交付与服务战略管理

    1.定义

    交付与服务是在企业和用户之间界面发生的重大活动,或者是为使顾客满意并为了与顾客保持长期友好互惠关系,提升顾客忠诚度的企业活动,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后全方位、全功能服务,而且一般不以直接盈利为目的,其本质是利用服务作为手段,将产品的质量管理延伸到用户。服务质量的高低及是否迅速,是用户对整个产品是否满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实施有效的交付与服务战略管理,提供用户满意的服务,是实施“市场响应第一”战略的重要方面。顾客满意既是顾客服务的起点,也是其最终目的,更是服务营销的核心理念。

    2.特点

    以石油特种车辆为例,特种车辆具有行走和专用功能,所以该类产品的交付和服务有以下特点:

    (1)用户一般到工厂内验收满意后通过驾驶的方法实现交付;

    (2)技术含量相对较高,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用户一般需要培训;

    (3)车辆价值高,用户配备数量有限,一旦出现故障,危害较大,故要求快速优质服务;

    (4)一般具有个性化质量的特征,用户的使用经验对其未来的改进具有很大价值。

    一般说来,顾客满意度是衡量交付与服务的一个重要指标,用以验证交付与服务的质量。“市场响应第一”战略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因此,有必要建立顾客满意度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系统。当然,顾客满意不是一个简单的量化指标,而是经营理念与经营务实的完美结合;它不是一个有始有终的线形过程,而是始与终连续的循环过程,初始影响甚至决定终结,而本次的终结又影响甚至决定下一次的开始。所以说,应当把提高顾客满意度视为一个为顾客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过程。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