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电信联通4G即将放号 三大运营商将正面交锋

2014-02-15 11:38:00  来源:证券日报

摘要:据业界消息,中国电信4G将在2月14日情人节左右放号,中国联通最迟也将在今年3月份在国内重点城市启动4G商用。如此,三大运营商之间的4G竞争即将由暗战转为正面交锋。
关键词: 4G

    据业界消息,中国电信4G将在2月14日情人节左右放号,中国联通最迟也将在今年3月份在国内重点城市启动4G商用。如此,三大运营商之间的4G竞争即将由暗战转为正面交锋。


    三大运营商将正面交锋


    继中国移动[微博]之后,中国电信有望成为国内第二个4G放号的运营商。据业界消息,中国电信将在2月14日情人节正式发布TD-LTE终端并且商用。对此消息,中国电信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尚没有接到相关通知,相关信息正在核实中。


    不过,在4G终端方面,中国电信日前启动TD-LTE数据类终端集采招标,终端需求量在百万部以上,并明确要求2014年第一季度内要有超过30万部具备上市条件。据悉,目前已有十几款定制终端送往工信部下属相关机构进行检测,很快将正式投放市场。


    在日前召开的“2014年中国电信终端产业链年会”上,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发布了2014年市场目标:实现天翼手机销售一亿部,其中4G手机3600万部。


    而联通方面,将在全国范围内升级HSPA+网络至42M。据中国联通技术部副总经理马彦透露,中国联通TDD/FDD融合试验网已经开始,很快消费者将体验到2G、3G、4G多模终端。


    关于联通4G何时正式开启,有消息称,联通4G放号最迟在今年3月份。据曝光的一份联通内部文件显示,3月1日联通将在全国开通23个城市的LTE网络,5月17日开通56个城市的LTE网络。而据中联通副总裁张范在北京两会上表示,联通很快将推出4G套餐。


    如此,三大运营商在4G业务上也将很快直面用户争夺。


    事实上,从政策面上来说,中国移动是真正拿到了TDD-LTE的牌照,完全可以进行商业化运营了。而中国电信和联通拿到的则是TDD/FDD混合试验网的牌照。华创证券TMT首席分析师马军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联通和中国电信不一定以商业运营的名义发展用户,但可以用商用试验的名义招揽用户。


    那么,用户将如何选择呢?


    马军表示,用户在选择时会在意网络质量、资费、终端补贴、服务等指标。但网络质量情况在用户进网之前是难以得知的,用户选择哪家应该主要是基于运营商各自的营销比拼。


    从目前的4G营销来看,中国移动显然做得最为火热,但也因资费问题而屡遭调侃……“一夜不关4G连接,一觉醒来,你的房子都快成移动公司的了”,尽管内容夸张且表述不严谨,但仍挡不住其迅速发酵。虽然中移动事后展开解释工作,其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事实上4G资费更加优惠,是3G流量单价的83%。


    但对刚刚起步的4G而言,高资费或许已经成了大众眼中4G的代名词。资费仍然是决定人们是否转网4G的关键因素,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运营商短时间内推动用户转网面临挑战。对于4G营销的波折,中国移动方面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4G是新生事物,客户对它的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公司将进一步加强与客户的沟通。


    联通的4G营销因为尚没有公布资费,主要侧重于宣传HSPA+网络,并宣传中国联通的42M 的HSPA+网络已经达到了4G网络的标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 42M的网速可以满足一切日常需求。用HSPA+对抗中国移动的4G,已经成为联通的显政。但联通的准4G网络,按照其宣传,需要到2014年年底才能覆盖完善。


    联通还宣称,如果拿到FDD的牌照,网速将达到150M,话里话外透着对FDD牌照的渴求。但FDD牌照究竟何时发放还是个未知数。


    相对中国移动和联通,中国电信的4G营销略显低调。


    2013年12月份,中国电信移动用户增长放缓。中国电信在公告中表示,移动用户净增放缓主要是由于竞争对手推出LTE服务及加强营销推广,市场竞争加剧所致。中国电信表示,拟于今年第一季度推出LTE服务时加大营销推广。


    不过,马军认为,在4G发展初期,运营商应该会相对谨慎,不太会大规模发展用户。因为运营商还有网络压力测试,如果一下涌入太多用户,网络不堪承受,反而会对运营商造成负面影响。“网络质量可能会成为退网的因素。”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董光帅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