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08-05-22 16:45:47  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

摘要: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内需增量和出口增量已处于同等重要位置,企业发展必需做好两个市场工作,缺一不可。外资企业渗透,在部分行业“围剿”中国企业现象加剧,国家政策面、企业面都应
关键词: 机械

    一、国际市场需求增幅下降,但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呈逆势上扬
  
    据美国设备制造商协会(AEM)对全球用户问卷调研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工程机械需求量增长了9.9%,2008年预计增长8%。其中土石方机械 2007年增长了12.4%,2008年预计增长7%。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整体不看好,国际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增幅自2008年开始将持续下降,但对中国工程机械出口前景的影响甚微。主要原因由以下六个方面导致:国际代理商和直接用户对中国工程机械产品认知度仍处在提升阶段。出口方式由出口公司逐渐转向以企业直接出口为主,并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当地化的销售代理体制,提高了跨国服务水平。由于企业直接出口为主,产品技术水平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整,从而使我国工程机械产品提高了应变能力,提高了针对性。主要出口企业提高了对待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突破能力。进一步在国外因地制宜地收购企业、办厂、设立产品研发机构,大大提高了主动出击国际市场的能力。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和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出口贡献度。综上所述,这些都将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出口持续增长的强劲驱动力,预计今后三年我国工程机械出口增幅仍处在高位运行。
  
    二、2008年以后国内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增长喜忧参半,增长幅度下降
  
    喜的是支撑中国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强劲。其一,我国建筑业市场几乎占工程机械市场一半,其中城镇化率预计要从2006年的43.9%增长到2020的60%,城市居民住房改善仍在进行之中,并开始进一步向二、三线城市发展,房地产业投资总额比重仍将保持在20%以上。从国内市场需求增长率来看,工程机械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及其主要投资方向有着对应关系。另外建筑业是中国在全球闻名的一大产业,海外建筑市场的繁荣同样将继续带动国内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发展。

  其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开工项目仍然在发展之中,特别是交通建设(高速铁路、高等级公路建设及养护作业、内外贸增长后的港口与物流系统建设)、能源建设(煤炭工业、水电、核电、输变电工程、风能利用、输气工程)、环保工程、支持三农建设项目等,这些产业在宏观调控中仍然是重点支持发展的投资方向,也将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持续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其三,对大型和小型工程机械、零部件发展、待开发的新产品等市场需求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其四,随着中国工程机械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替代进口的产品不断增加,进口增幅继续减缓,相反出口产品将继续大幅度上升,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根据当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国内工程机械市场需求仍然处于较好的增长态势,2007年产值已达1990亿元,离“十一五”规划预测的2010年2340亿元的目标只差350亿元。

  忧的是,一些客观因素将对中国工程机械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包括国家宏观调控,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后,根据以往经验,必然要影响到我国工程机械市场发展。以2004年为例,当年4月,中央实行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清理投资项目,严审批地,紧缩贷款,当时对我国工程机械发展产生了激烈的振荡影响;钢材、燃油价格大幅上扬,增加产业链运行成本;通货膨涨、劳动力成本提升,影响竞争力;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将削减产品出口优势;工程机械服务的市场产业结构开始逐步转型,由大规模基本建设为主向建设和维护型混合型服务转变,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趋减。

  与此同时,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发展将进入新一轮洗牌期。改革开放以来,国企经过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番洗礼,企业兴衰历历在目,究其原因,除了企业自身发展原因之外,部分相关政府直接操纵干涉企业过多,没有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办事,造成了损失。今后的行业洗牌将进入一个以宏观政策引导,以企业为主的运作模式,向产业联合、兼并、技术创新、集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三、一些建议

  相关企业应该加强体制与工业工程管理创新、产品技术创新、自主研发创新、节能、降耗、减排,这些将成为今后企业市场竞争的争夺焦点。

  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内需增量和出口增量已处于同等重要位置,企业发展必需做好两个市场工作,缺一不可。

  外资企业渗透,在部分行业“围剿”中国企业现象加剧,国家政策面、企业面都应认真研究对策。

  企业改组应以产业联盟发展为主,减少低水平重复扩张,产业结构避免向大而全方向发展。

  规模大、效益好的大型企业集团今后发展方向应走产业多元化、国际化、资本运作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争取成为跨国公司。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