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业务流程管理(BPM)技术演进及新动态

2010-04-06 08:47:43  来源:万方数据

摘要:业务流程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与支持技术,流程管理技术不断演进,从泰勒时代的手工业流程优化,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BPR为代表的流程变革管理,再向支持全价值范围连续流程协调技
关键词: 业务流程管理 流程管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需求多样化,企业需要在高度分布复杂的环境中,以全局动态协作运营方式进行快速实时创新、敏捷应对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运营已经开始注意到价值链全局(end—to—end)范围的动态整合与协调管理。价值链在企业运营视图中的自然对应形式即为具有分形特征的业务流程组合。价值链由价值片断(Value Thread)交织形成,价值片断则对应于子层的业务流程。价值链的协调管理依靠业务流程的有机编织组合实现。以往建立在静态或微动态运营环境下的流程管理技术,已难以满足目前日益复杂、多变、动态的流程管理实践需求。正因为这些市场现实需求的拉动因素和信息技术可行性能力的推动作用,新一代业务流程管理技术的研究成为当前热点。本文在回顾业务流程管理技术历史演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当前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及最新动态。
  1 业务流程管理技术演进

        业务流程管理本身并非新概念,从广义的业务流程概念来说,自从有了社会组织形式就有了管理,也就有相应的业务流程及其相应的管理,业务流程是对组织内外各种管理逻辑的抽象和视图的刻画。正式成为管理理论的流程管理思想则起始于以追求作业效率为首要目标的泰勒和福特时代,这一时代采用手工化的流程管理及局部优化为主要实现手段。流程管理理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日渐丰富,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流程管理的重要支持手段。在信息时代初期,信息技术先是作为流程自动化的使能器(enabler),将原来部分依靠手工施的流程管理转化为自动化流程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和企业运营环境变迁,流程管理与优化目标逐渐向追求流程价值效果转变,出现了以客户为导向、以企业价值增值分析为主要手段的业务流程改善与重组技术,但这一阶段的流程管理技术仍然停留于流程固化集成思想框架下,而非柔性集成,流程的动态优化能力不足。当市场需求出现高频率波动甚至市场方向发生根本转变时,流程固化集成技术的弊端逐渐显露。进人21世纪,由于信息技术能力初步显示成熟期特征,并逐渐成为可迅速供给、日趋廉价的普通商品,同时企业问跨组织流程交互活动更加频繁复杂,企业意识到单凭信息技术对流程进行自动化改造和固化集成都难以应对市场波动和来自更广范围的竞争,企业间协作伙伴关系的顺畅化管理难度陡增,这些问题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因此目前的流程管理及技术方法均期待着新的突破,企业管理者和理论研究界正努力探索适合多方参与者、跨业务平台、高动态协作环境,且可直接支持战略的高效可敏捷扩展型流程管理技术,新型的流程管理技术还被要求对既往流程投资进行新环境下的价值挖掘。
  1.1泰勒和福特时代的流程管理技术

        早在上世纪初,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就开始了对企业流程的理论探索,当时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底层作业效率的提高,提倡以科学明确的管理规程替代过去的经验管理,同时代的福特在泰勒单工序过程活动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单一化大批量生产的特点,对汽车制造流程进行并行化协调优化,首先创建了第一条大规模生产流程(流水线作业模式)。泰勒和福特时代的流程管理技术旨在解决企业内较低层次的车间操作控制流程问题,主要方法包括:减少产品类型,以较少数量的流程实施大规模生产;通过零件标准化提高互换性,降低流程管理的复杂度;通过流程的专业化分工,固化流程内专业知识,如车间职能专业化、机器工具专业化、工人作业专业化;采用简单反复的作业与工序,组合成较大规模的企业内机械结构类型自动化流程。泰勒与福特时代的流程管理标志着现代高效率工业的开始,这一时代的探索为今天的流程管理技术积累了不少有效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如隐性经验知识向显性流程知识转化、流程细分、并行协调、反馈控制等思想至今仍然有效,并被后续的研究者逐步理论化。由于技术背景的局限性,尤其是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当时的流程管理能力非常有限,期待着突破性技术的出现,计算与通讯技术的发展是泰勒与福特时代流程管理迈向信息时代流程管理的主要推动因素,带来了流程管理能力的一次跨越。
  1.2信息时代初期的流程管理技术

        上世纪中叶计算机发明,标志着信息时代开始,计算、存贮、通讯和微控制等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很快被引入流程管理领域,这个时期的流程管理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流程的自动化改造,从底层的车间操作流程自动化逐渐延伸到中层的部门级运营流程集成、参谋部门辅助流程集成,再到高层决策与协调流程集成。20世纪60年代信息时代初期的业务流程管理并未改变当时广泛流行的阶层制组织结构,流程管理边界主要局限于阶层型组织的各级单元内,以单元自动化为特征,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将单元流程内原来依靠手工完成的计算、信息传输、工序编排等作业任务逐步自动化,以高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获得某个局部领域暂时相对的效率优势。例如当时着名的Sabre系统用数据实时更新技术突破性地实施了对美国航空公司订上世纪中叶计算机发明,标志着信息时代开始,计算、存贮、通讯和微控制等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很快被引入流程管理领域,这个时期的流程管理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流程的自动化改造,从底层的车间操作流程自动化逐渐延伸到中层的部门级运营流程集成、参谋部门辅助流程集成,再到高层决策与协调流程集成。
  20世纪60年代信息时代初期的业务流程管理并未改变当时广泛流行的阶层制组织结构,流程管理边界主要局限于阶层型组织的各级单元内,以单元自动化为特征,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将单元流程内原来依靠手工完成的计算、信息传输、工序编排等作业任务逐步自动化,以高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获得某个局部领域暂时相对的效率优势。例如当时着名的Sabre系统用数据实时更新技术突破性地实施了对美国航空公司订施一般需要在BPR的辅助下推进。BPR理论的发展是信息时代初期结束的标志,虽然BPR理论被许多企业所抵触,然而BPR理论的失效现象却意味着新一代流程管理技术的诞生。
  1.3流程管理技术第三波的兴起

        20世纪90年代ERP系统进入鼎盛时期,而互联网技术也同时迅速在全球普及,企业以ERP系统作为内部集成的主要工具,全球大多数先进企业进行了适合信息时代加速期运营环境特性的流程调整或重构,互联网强大的全球通讯能力使得复杂型跨组织流程成为可能。到了90年代末期互联网成为全球通讯技术的基本标准,称为“全IP化”(everything over IP,IP over everything),基础设施一体化互联促进了业务流程在全价值链范围(end—to—end)柔性动态集成管理设想的实施。企业间的流程联结系统在通讯底层尽管实现了无缝流畅互联,但由于在过去30年,企业各自为了形成竞争优势而建成的各种应用系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形成了中间层各种多样的异类应用系统(heterogeneous systems),它们之间存在不同的技术与业务语义本体(ontology)差异,其互操作连接成为高层流程集成管理的主要障碍,甚至在单个企业内部由于系统实施的时代和技术选择差异也同样存在异类系统的集成难题。针对这一问题,先后出现了middleware,EAI,Worknow等系统或流程集成技术。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或部门间的协作型流程集成则以基于服务的SOA结构为基础,出现了Web Service、Biz talk等技术与语义标准。在具体的行业或业务类型领域还出现了企业间流程的接口标准或参考体系,如电子器件行业开始的Rossettnet PIP标准、供应链管理领域参考模型SCOR等。这些新兴技术、标准和参考体系部分解决了特定的异类系统和流程间的集成问题,但仍未从根本上消解异类动态型流程的集成问题,缺乏普适性和动态柔性。在企业内部流程集成方面,尽管声称ERP、EAI等技术具有柔性,相对于过去非组件化的信息系统是一种飞跃,即在实施之前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特征柔性地选择实施模块、灵活设置模块和系统的技术与运营参数,但这种柔性在系统实施之后则基本消失,被Peter Fingar等称为”湿混凝土型一次性柔性”,因此不具备灵活动态重塑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曾试图以循环反复的BPR加以解决,但实际上每一周期的BPR均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投资,尤其是对既往投资的破坏作用巨大,企业难以承受如此伤筋动骨的不断的巨变型改造,因此BPR快速反复实施的现实可能性很小,企业只能在基本框架流程不做重大调整的前提下进行BPR之后的BPI,仅在局部对流程进行微调,或者对流程的部分参数进行重设置。这些调整尽管起到了局部绩效改善的效果,却难以从根本上在全价值链范围取得敏捷适应动态变化的柔性能力,难以既保护过去的流程投资又能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的最新变化。针对这些涉及组织内外动态协作环境变化因的流程管理新问题,国际上众多流程管理研究者和机构分别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新一代流程管理体系被Peter Fingar等研究者称为“流程管理的第三波”,相关研究正在全面推进。按照Ganner等组织预测,新一代较为成熟的BPM技术将在5-10年内出现。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