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移动信息化:未来移动商务应用前景展望

2009-03-16 13:14:01  来源:支点网

摘要:由于拥有移动性和广域覆盖等特性,移动通信不仅是实现社会普遍服务的有效手段,而且将成为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移动信息化 移动商务

    近几年来,在全面服务大众用户的同时,致力于转型的移动运营企业以服务行业信息化为己任,充分发挥自身网络技术优势,不断加快业务创新步伐,将移动行业应用拓展到了政务、公安、交通、金融、电力、工商、农业、教育等领域,有力地推动了行业信息化进程。当前,我国移动行业应用正在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并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态势。

    展望未来,移动行业应用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将给移动行业应用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特别是步入3G时代后,移动行业应用会加速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其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演进,公众移动通信网将与各种宽带无线技术及短距离无线技术加速融合,一些新型的无线应用将应运而生,“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将全面崛起。面向更远的未来,我们将逐步迈进一个网络和应用“无所不在”的移动信息化社会。

    由于拥有移动性和广域覆盖等特性,移动通信不仅是实现社会普遍服务的有效手段,而且将成为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如今,当短信、彩信、手机游戏、无线音乐等大众化的移动数据业务逐步走向普及之时,公众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业务在公安、交通、教育、金融、石油等各行各业正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移动行业应用的发展步伐正在全面加快。经过移动运营企业与产业各方的共同努力,从“警务通”到“家校通”、“农信通”,从“移动政务”到“移动工商”、“移动税务”,从手机二维码到手机银行、移动支付…… 移动行业应用的种类日益丰富,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有效提升了行业客户的管理效率和企业效益,而且给大众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

    移动通信行业应用的兴起,既是行业信息化对移动运营企业提出的要求,也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演进和业务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向未来,移动通信不仅是实现社会普遍服务的有效手段,而且将成为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在全面加快。为了推进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国家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并积极致力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及企业集团用户都希望通过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加强行业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全面增强市场竞争力。

    而政府管理部门也希望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政务效率,增加政府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改善政府形象。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深化,社会各行各业对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等信息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对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生产控制、物流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也日益迫切,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

    从多年来行业信息化的现状来看,日益走向宽带化的有线通信网络无疑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交通、公安、民航、气象、铁路、水利等行业和企业集团用户的专网通信中,有线通信网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有线通信网络具有容量大、传输速率高、安全性能好和传输质量稳定可靠等特点,能够有效满足行业和企业集团日益增长的对高速数据传输和宽带多媒体通信的需求。另外,在当前日益兴起的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宽带应用领域,有线通信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当看到,与有线通信网络相比,尽管目前移动通信网络在带宽资源和网络的稳定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移动通信所拥有的移动性、广域覆盖和部署快速、灵活等特性却是有线通信无法比拟的,这使得移动通信网络和技术能够有效满足一些特定行业随时随地传递和处理信息的需求。实际上,从行业信息化的需求来看,近年来,出于全面提升行业管理效率和企业效益的需要,诸如交通、公安、海关、物流等行业和企业集团对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快捷性、互动性、移动性”已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希望能够借助移动通信网络技术随时随地传递和处理信息。

    随着移动通信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和企业经营者希望能摆脱有线网络和终端的约束,或随时随地收发邮件,签发文件,处理公务;或随时随地了解库存,查询市场行情,完成商业交易;或随时随地了解外出人员的工作情况,对车辆进行监控……人们对移动行业应用的需求日益高涨。同时,对于交通、民航、金融等行业而言,随着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其原有的专网覆盖面狭窄等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他们希望将自身的专网与公众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对接,有效拓展原有通信专网的覆盖范围和功能,借助移动终端为普通大众提供信息服务。

    而针对有线接入方式部署困难或成本高昂的问题,诸如电力、水利、采矿、环保、气象等行业也迫切希望借助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对偏远地区网点的远程数据采集和传输,提升自身信息化的水平。

    从移动通信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看,移动通信网络从2G向2.5G乃至3G的全面演进和移动数据业务的不断发展,为移动行业应用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由于实现了从2G向2.5G的过渡,国内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获得了全面提升。另外,除了短信平台外,WAP、Java、BREW等移动数据业务平台被相继引入2.5G移动通信网络,各种新的移动增值业务不断推出,这为移动行业应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此外,与有线通信网相比,移动通信网络特有的定位功能,使得移动通信网络能在交通、公安、物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较好地解决了移动用户的个人信用问题,这使得移动通信网络能在移动商务领域大显身手。

    显然,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有线通信和移动通信在行业应用领域有着各自的定位,两者是互补的关系。如今,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应用领域,移动通信完全可以作为有线通信的有效补充或替代手段;而对于一些需要进行远程监控和数据传输的特定行业而言,移动通信甚至成为其最佳的信息通信手段。因此,面向未来,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移动行业应用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3G走向商用,移动网络带宽的扩展将为行业应用提供更加强大的网络支撑,行业应用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得到拓展。

    当前,虽然我国的3G牌照尚未发放,但3G商用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随着3G走向商用,移动网络带宽的大幅度扩展和更加丰富的业务将为行业应用提供更强大的支撑,行业应用在各行各业推广的深度和广度必将得到进一步拓展。3G的商用,将不仅使移动行业应用的潜能得到全面释放,而且将为移动运营企业实现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提供良好的机遇。

    (1)3G网络的商用,将全面加快移动行业应用普及和渗透的步伐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移动行业应用的服务范围在日益扩大,应用层次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受带宽资源的制约,诸如移动视讯等多媒体业务尚难以在2.5G网络中真正实现,行业应用需求与当前移动网络瓶颈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移动行业应用拓展的步伐。随着信息化的全面推进,行业集团用户对高带宽、高速率、低时延的3G移动通信网络和业务应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3G网络的优势,在于其解决了2G和2.5G网络在高速数据业务方面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与2.5G网络仅能提供数十k的数据传输速率相比,在理论上3G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在静止状态下可以达到2MBIt/s,在步行移动状态下可达到384kbIT/s,在快速移动状态下可达到144kbit/s,其数据业务支撑能力与2.5G网络不可同日而语。

    网络带宽的大幅度扩展,使得3G能够支撑更加丰富的业务应用。除可承载更高品质的话音业务之外,3G能够全面支持包括高速互联网接入、无线音乐、手机游戏、移动支付、移动定位、可视电话、手机电视、视频点播等移动多媒体业务和宽带数据业务,那些在2.5G网络中无法开展或开展效果欠佳的多媒体业务都能够很好地实现。实际上,从3G所能提供的业务应用可以看出,除了无线音乐、手机游戏、手机电视等面向大众的无线娱乐业务之外,诸如高速互联网接入、移动支付、移动定位、移动流媒体等业务,都将在行业应用领域大显身手――

    ◆ 高速互联网接入 通过3G网络,用户可以用手机或笔记本浏览和下载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商务人士可以用手机享受移动证券、移动银行、手机购物等电子商务服务。通过虚拟专网(VPN)功能,企业集团用户可以进行移动办公、发送内部电子邮件、举行多媒体会议、信息发布等。

    ◆ 移动视讯 除了可以提供手机电视、可视电话、视频点播等业务之外,3G移动流媒体视讯业务可以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监控和家庭监控等诸多领域。交通监控使交通部门能够实时察看高速公路和主要道路的交通状况,可查看指定道路区间的路况,并可在途中通过定位服务来检查各路段的交通情况。家庭监控可以实时监视家庭和办公室的情况。

    ◆ 移动定位 依托3G网络,移动运营商可以根据移动用户所处的地理位置提供与位置相关的服务。同时,与GPS、GIS等技术结合,移动定位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交通、物流、公安、医疗、市政管理等部门,在导航、测量、急救、车辆调度、防盗防劫、城市规划、城市导游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在3G应用中,移动定位业务占有重要的位置。

    ◆ 移动电子商务 以3G网络为支撑,移动电子商务将成为3G最具发展潜力的应用。诸如证券交易、银行缴费、网上购物、机票及酒店的预订、旅游及行程和路线安排、电子与交互式游戏、电子杂志分销、点播音频及视频业务订购等业务,都能通过3G网络实现。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