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协同知识管理研究进展

2010-05-26 09:02:53  来源:万方数据

摘要:近年来,协同知识管理是一个新的、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为了加深对协同知识管理的梳理和便于今后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在试图对国内外协同知识管理相关研究作比较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关键词: 协同知识管理 协同效

  0 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顺应知识经济兴起的要求作为继信息资源管理之后出现的第四代信息管理方式——知识管理也应运而生,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的管理革命。然而,由于知识管理本质是一个显性和隐性动态协同与知识提升的复杂过程,而非业务流程与经验固化的简单组合,很少有企业能真正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从本质上是用智慧代替鲁莽、用知识代替习惯、用合作代替强制,并预测大约在2030年左右,将出现“下一个社会”,即知识社会。因此,迫切需要用协同的思想来解决知识管理中错综复杂的问题,即进行协同知识管理(Collabora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CKM) 。
  关于协同知识管理,国内外学者从它的概念与特征、模型、技术、实例、框架构建与策略以及它与人力资本管理(Human Capital Management,HCM)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需要有人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为了加深对协同知识管理的梳理和便于今后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笔者试图在对国内外协同知识管理相关研究作比较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协同知识管理的研究视角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作进一步的探讨。
  1 CKM国内外研究进展
  目前有关“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的研究国内外已经有不少成果,但以“协同知识管理”、“Collabora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Coopera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为主题词,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Elsevier、Kluwer、EBSCO和ACM等为检索源,进行中英文文献检索,截止到2008年lO月28日,检索到与协同知识管理研究主题相关度较高的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分别为16篇和18篇。经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国内外对CKM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关于CKM概念与特征的研究
  Patricia M.Jones认为知识管理本身就是协同的,协同知识管理是知识的创造、交流和转移,并指出CKM能加快组织学习的进程。
  Brian J.Garner通过对协同知识管理架构和知识管理中人的作用的研究,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协同学习的质量,特别是像解决问题和专业实践这样的实验性过程需要知识中介、人们之间的互动和参与者之间的知识共享,即协同知识管理需要经验性学习。
  David G.Vequist IV,Mark S.Teachout H1认为协同知识管理是以协同的方式来获取和共享人们头脑中的信息。
  童秉枢,罗炜,田凌”1认为协同知识管理是在广义企业范围内,通过将知识共享嵌入到业务过程中去管理市场环境和产品、过程、资源等业务发生的变化,以增强广义企业的柔性和提高决策质量。
  胡昌平,晏浩认为协同知识管理是连接组织内部各个部门或人员,整合组织内部知识资源,协调组织内部各类系统,使其长期合作,促进知识管理目标的实现,使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能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方式运作。
  沈丽宁认为企业协同知识管理是从企业组织整体的战略角度出发,把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或人员连接起来,利用IT工具把企业成员的工作、学习、沟通、决策协同在一起,并实现和企业的战略目标有效结合的一种信息化管理方法。
  王玉认为协同知识管理是协同商务与知识管理的有机结合,以协同知识链为主导,对知识资源的获取、共享、创新、应用等过程进行同步管理,发挥整体效应的过程。
  1.2 关于CKM模型的研究
  Jessica Ruban,Weigang Wang等通过辨别Engelbart组织改进ABC模型中的B、C级协同知识管理改进活动,提出了一个基于协同超媒体的协同超媒体模型,并指出该模型支持特定领域知识结构的设置。
  Yinglin Wang,Jie Wang等介绍了一个知识管理架构并详细描述其组成部分,提出通过知识模型和工作流程模型的整合来进行协同知识管理,并探讨了基于这个架构模型的系统的应用。
  童秉枢,罗炜,田凌运用广义QFD(Extended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法分析了基于共享本体的产品状态模型,在共享概念模型、领域特征字典和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语法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产品共享状态模型的表达,为开发离散制造业的产品知识表达协议探索了一种有意义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魏臻通过改进课题组已设计实现的基于本体的可重构知识管理系统框架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重点对知识管理的过程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设计、实现及应用验证。
  刘彦辉,张悟移等从供应链知识和能力的角度,探讨了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层次,并构建了供应链企业间协同知识链管理模型,为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提供了指导。
  胡昌平,晏浩哺1基于协同知识管理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按照企业知识流动的特点,构建了一个清晰合理的协同知识管理模型,并指出此模型的3个要素及每个要素的作用、实现步骤和实现中应注意的问题。
  1.3 关于CKM技术的研究
  Stelios Gerogiannakis,Marios Sintichakis等介绍了协同知识管理和本体技术以及它们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本体登陆平台的架构及其组成部分,并指出本体登陆为专家和非技术用户提供工具。
  Ty W.Hayden介绍了未来协同知识管理系统的要求:支持基于标准的基础设施、分布式处理、多层结构、安全等;分析了协同知识管理系统(Collabora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CKMS)的组成部分:文件管理、工作流程、企业产品模型等;探讨了系统开发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防火墙、标准化、整合、可测量性等;总结了几个正在发展的技术以及怎样用它们来改进CKlVIS的可用性和有效性等问题。
  Rainer Kuhlen.Joachim Griesbaum等描述了K3系统的5层主要架构、协同工作和交流功能等,指出K3在线学习平台增加协同特性并实现了一个学习模型。
  ClausBossen,PeterDalsgaard通过对ZEPHYR软件公司知识管理系统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系统缺陷是由于对所建系统的知识概念理解有误导致的;系统设计过程已经延伸到系统使用过程及我们可以通过新系统的占有过程来学习。
  Shu-Sheng Liaw,Gwo.Dong Chen等描述了创建协同学习系统时应该考虑的两个因素以及怎样设计一个协同学习系统;通过对使用协同学习系统的用户进行问卷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得出在构建协同学习系统时要考虑的5个态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协同学习系统提出一个可接受的模型。
  Sebastian Schaffert总结了传统Wiki系统的共性:通过浏览器编辑、无限制访问、协同编辑、搜索功能等,介绍了基于语义的Wiki系统及其特点、设计原则、系统架构和设计界面;指出Wiki系统的3个应用领域:本体工程、知识管理、教育环境。
  Andrea Hester针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存在的缺陷:无效的知识转移和共享、无效的知识管理系统、知识获取瓶颈等,提出用Wiki技术来存储、编辑和获取企业知识是一个有效的组织知识管理创新,并通过对用户进行在线调查,得出采纳和使用Wiki技术的影响因素。
  仇元福,潘旭伟等结合现代社会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协同工程的兴起,提出了基于B/S模式的知识管理协同建模系统,对其体系结构、主要构成模块、系统开发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结合界面示例,分析了系统的运行。
  祁国宁,顾新建,战洪飞等介绍了作者开发的基于网络的协同知识管理系统的工作模式、体系结构及系统开发中的关键技术,并指出该系统为分散异地的企业员工和客户的知识集成、交流、共享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张向先,李奕将协同商务和知识管理有机融合,结合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现状,提出基于协同商务的知识管理系统,并阐明其协同特性、功能模块和实现所需的技术支持。
  杨善林,蒋翠清等针对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显性知识的信息共享和隐性知识的交流环境等瓶颈问题,分析了知识管理与企业其它信息系统间的关系,提出了构建基于信息集成的协同交互式知识管理系统思路,将信息集成技术、协同交互技术引入知识管理系统,构建了系统框架结构并分析了实现技术。
  李志国等介绍了一种面向协同工作的知识管理系统,该系统将知识提供者和知识的使用过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方便各种知识之间的交互,提高知识的利用率,从而为知识型企业建立起一个协同化的工作环境。
  李朝明针对当前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协同商务系统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作用提出了基于协同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原则,并探讨了系统实施的手段。
  金丽在研究了目前现存的知识管理平台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UGS公司的实际情况、借助微软的SharePoint技术,研究开发了协同的知识管理平台并在UGS公司IT部门得以实现,该平台使员工们轻松实现跨组织、跨系统和跨地域的知识交换。
  王晓国,潘燕军在介绍一些成熟知识协同管理理论之后,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工具平台,该平台运用SOA、工作流和知识地图等技术,能同时有效地管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以及提高企业内员工获取知识与创造知识的能力。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